□時報記者 凌明信
凌明信/攝
翁志鵬/攝
許武/攝
凌明信/攝
凌明信/攝
凌明信/攝
女紅是民族文化符號的象征。纖云弄巧,一針一線繡出的是人間畫卷。一件件優秀的女紅作品,在色彩與創意中背后是藝術的噴涌勃發。2月5日,本報刊發了《傳承女紅技藝迎新春 弘揚傳統文化贊華誕》一文,讀者希望多介紹莆田傳統女紅的歷史傳承和發展,挖掘女紅背后的故事,再現女紅藝術與民俗的獨特魄力。
莆田傳統女紅的歷史傳承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被譽為漢樂府雙璧中的《孔雀東南飛》這樣描寫漢朝女子從事女紅的美好場景。古詩十九首中也有這樣的詩句“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可以說,在傳統女紅的針線繡活之下,繡出一幅中國文化傳承千年的錦繡畫卷。
那么,莆田的女紅呢?
莆田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美名,這座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名人輩出,是一片文化藝術積淀深厚的熱土。在女紅技藝方面,莆田更是通過歷史的傳承和發展,使之成為一門專業化的藝術,在時空中找到了其生根發芽的肥沃土壤。
據現存文獻顯示,在宋代,興化編織業進一步發展,織棉布、織苧麻較為普遍,還有絲綢以及絲苧合織的布,出現了一批“專業戶”。宋代興化出現的絲織業到了明代,達到了歷史的高峰,紡織技術先進,織物豐富多彩,并出現了織綾或織絲的手工場。在明弘治年間,莆田黃石紡織脫離家庭副業,成為市鎮的手工業。弘治《興化府治》說:“下里人家婦女,治此甚勤,每四五日織成一布,丈夫推至仙游,易谷一石?!彼巍堕}產錄異》云:“興化婦女所織布巾、布帶,年售甚廣?!痹趾嘣凇堵萁L物賦》中這樣描述楓亭太平港繁榮氣象:“木錦之裘,葛布之筒,重載而來,輕赍而去者,大率貿白金而置青銅?!睆臍v史文獻中,人們能夠看到古代莆田女紅的盛況。
“我母親平日的生活格外地有秩序和能夠耐勞、吃苦。我有時想,她的生活是一種有秩序的,多少年內(在我成年以前)持續不變的家務操作和做女紅等活計?!咳?,早飯以后,也就是在我上私塾(以及后來上小學)就讀以后,她就開始做起女紅來。家鄉莆田城關內有一條名曰‘大路’的市街,此街兩旁幾乎全是批發兼零售的鞋店。它們的貨架上排著各種后來便逐漸消失了的老人的靴、兒童的動物鞋以及木屐、壽鞋等,更排出各色的繡花鞋,其中包括新娘結婚用的繡花鞋。這些繡花鞋據說主要批發、銷售到沿海漁村以及鄰縣惠安、仙游、福清等縣去。在我小時,大路街的鞋業似乎頗為興旺。我的母親當時便是為鞋店里做鞋面繡花的女紅。先是鞋店里的伙計把鞋面送來;我稍大后,便由我到鞋店里領回活計。那些店主以及伙計都喜歡母親的手藝,每次總是分發一大捆‘新娘鞋’的鞋面讓我帶回家中。母親在這些水紅色的鞋面上繡上鴛鴦或蝦及水草的彩色圖案。她不僅白天做這些女紅,為了趕上交貨的時間,她更常在如豆的煤油燈下趕做到夜半……”
這是莆田籍著名作家郭風先生在《祖父母·父母親》一文中的段落摘要,透過文字,我們仿佛看到莆田城的傳統技藝、民俗風情、生活方式,看到指尖藏有絕技的興化婦女,而女紅手藝人,也喚起了我們對于中國女紅久違的回憶和欣賞。
可以說,在莆田文化傳承中,女紅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眾所周知,莆仙戲被稱為“宋代南戲活化石”,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在千年的傳承中,女紅對莆仙戲有著獨特的貢獻。一針一線,花鳥蟲獸,龍飛鳳舞,祥云呈瑞,小小的針線組合出鮮麗的圖案,繪織出多彩的服飾。舞臺上演員所穿戴的服裝、鞋帽的戲服,是一種由生活化服裝加工提煉而成的藝術化服裝。纖云弄巧,惟妙惟肖的戲服令世人驚嘆,在呈現傳統女紅之美的同時,也讓莆仙戲這朵藝術奇葩經久不衰,綿延流長。
而海上“和平女神”媽祖,其獨特的服飾,更是令全世界2億多信眾嘆為觀止。媽祖服飾源于媽祖信仰,是一種獨特的服飾文化,體現了媽祖的大愛精神,與服飾色彩、面料、款式等緊密結合在一起,充分表達了對媽祖的敬仰和尊重。媽祖服飾上身是中式海藍色斜大襟上衣,海藍色象征大海;下身是上紅下黑拼接的寬腿直筒褲,紅色和黑色分別象征吉祥和思念。媽祖服飾縫制后,要在斜襟上繡牡丹、梅花、喜鵲等吉祥圖案,在褲管下沿繡波浪圖案,以表現海洋文化的特征。媽祖服飾做工精細與否,還得看服飾鑲邊繡沿的功夫。鑲邊繡沿工藝應用于衣鋇部分,一般以鑲繡紅邊為主,一是體現吉祥紅火之意,二是使衣領更加耐磨耐用。古時純粹靠手工一針一線縫制。至20世紀30年代,縫紉機縫制節省了工時,但布紐縫制、刺繡圖案、鑲邊繡沿等仍然采用手工制作。
2009年9月,《媽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這里面,包括媽祖服飾,還有媽祖燈籠等等,女紅的作用功不可沒。
同樣,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楓亭游燈上,傳統女紅的作用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楓亭游燈是莆田民俗娛樂活動,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千年。2008年6月,楓亭游燈習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結束。由霞橋村和九社村青澤亭、學士街后垅自然村等三處薛姓村居民起游,下街、蘭友、學士及下街北門自然村依次進行。裝飾精美的頭牌主匾,華光耀眼,車鼓隊聲樂喧天;大紅燈、手提燈、宮花燈、五色旗、龍虎旗、圣旗組成的儀仗隊,顯示了漢族民俗文化的多彩多姿;燈架隊陣容壯觀;異彩紛呈的彩燈,爭奇斗艷:蜈蚣燈、松樹燈、寶傘燈、水族燈、蓮花燈、花籃燈、蝴蝶燈、鴿子燈、蜻蜓燈、鳳凰燈、菜頭燈,千奇百態,各領風騷?!鞍賾虿始軣簟备菞魍ぴ螣舄氂械奶厣囆g精品,它融入了雜技藝術的技巧,讓人嘆為觀止。
“月是故鄉明,燈是故鄉紅”,傳統女紅技藝,牽動著海內外鄉親的心,在東南沿海及東南亞地區的觀眾心目中深深植根,元宵節當晚,觀眾多達四五萬人,慕名而來的海外僑胞,港、澳、臺胞盡情領略楓亭游燈的藝術風采。
除了上面提到的戲服女紅、媽祖女紅、游燈女紅外,還有太多的莆田女紅,在歷史的時空中光彩奪目:
莆田“留青”是與書畫、雕刻相結合的一種獨特竹雕手法,是書畫藝術在竹皮上的再創造。留青竹刻,是利用薄似紙張的竹皮不同層次顏色表面,融雕刻、書畫、詩文、印章、造型于一體的工藝品。因取材于高雅的竹子,又能雕刻出水墨畫般的效果,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2014年11月,莆田留青竹刻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伴}派竹刻”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759年(清乾隆24年)第一代竹刻大師劉材成,傳至今已到第八代。
莆田剪紙女紅,民間俗稱“鉸花”。精美的剪紙作品蘊含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寄托著鄉民樸實的情感、美好的愿望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心守一事傳統工藝迸發新活力
女紅,是技藝,更是民俗;是傳承,更是歷史。
“為了能得到莆仙戲的臉譜,我自己出面,‘三顧茅廬’,到黃石江山,拜訪90歲的老藝人吳玉仁。吳老是20世紀聲譽斐然的莆仙戲臉譜民間藝術大師、世界文化名人。他把自己60年從藝經驗全部濃縮在臉譜制作中,這些人物臉譜爭奇斗艷,喜怒哀樂各顯其神,鳥眉虎眼各彰其態,讓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崩蟪菂^文化館館長黃金梅的誠心,終于打動了吳老,他把臉譜奉獻給文化館。
在文化館五樓,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特殊的世界:戲服、臉譜、梆鼓咚、麥稈扇、麥稈笠、編織機、媽祖供品等等,內容豐富,涉及社會、文化、歷史,觸及人物、風情、民俗。這些人們曾經耳熟能詳的東西,漸行漸遠,有些生疏了,有些淡忘了。能在這里欣賞一番,算是大飽眼福了!眼前的一切,像一首首清新雋永的散文詩,撩動人們的情思,令人在遙遠的記憶和現實的生活中,尋找文化的方舟。
很多莆田女紅雖然早已淡出人們的生活,逐漸被人們遺忘甚至拋棄,但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女紅也重新熱了起來,一些手工制作的女紅藝術品也產生了不小的商業價值。在不懈的堅守和傳承中,涌現出一批技藝精湛的傳承人——
羅麗英,1956年生于莆田,十幾歲就能飛針走線做女紅。二十三歲時嫁入林家后,又得媽祖服飾制作世家的真傳工藝,從此,四十多年堅持只做一件事,設計和制作媽祖服飾,她所制作的媽祖服飾在臺灣、香港、澳門、廣東、天津等地受到歡迎,有口皆碑。
田秀梅,今年60出頭,家住北岸山亭鎮港里,是一位聞名十里八鄉的鉸花手工藝人。在田秀梅家中,方桌四角,一身紅衣的中年婦女伙伴們圍著她,一起學習鉸花。她們左手捏著紅紙,右手搭著剪子,在一張圓形的樣版花上仔細地繡剪著圖案,有說有笑,好不熱鬧。
王余鳴,1982年2月出生,仙游縣榜頭鎮人,在具有濃厚傳統文化氛圍的家庭中,從小跟隨父輩學習制作戲服,2002年-2005年就讀于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2010年開辦大象美學生活館,主要制作經營手工刺繡品……
正是有了他們的堅守,才讓匠人手中的針線繼續在歲月的長河中閃光。
為了保護、搶救與傳承莆田女紅技藝,我市成立國學促進會,旨在推動國學發展,尤其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和莆田有關的文獻、詩聯、書畫、曲藝、武術等的傳承發展方面,有大作為。該會還將加大對媽祖女紅的傳承,傳播媽祖文化,弘揚媽祖精神。
為傳承發展女紅事業,發揮優秀學員優勢,2月3日,市老年大學開設女紅傳承研習班,以女紅制作為主,敘說莆田傳統人生禮儀,從落地、滿月、四月、抓周、入幼、拜師、入學直至成年,用女紅的形式講述莆田故事,傳承莆仙文化。為增加女紅制作形式,增強藝術作品感召力,研習班把詩詞、書法、篆刻、楹聯等藝術門類融進女紅藝術,豐富作品藝術形式。
“女紅傳承研習班將不斷探索女紅傳承新模式,挖掘女紅的背后故事、人力資源、藝脈資源,全力構建‘黨建+女紅’品牌和平臺,讓更多的能人巧匠參與這項工作,增強女紅傳承研習班生命力?!笔姓f原黨組副書記、副主席、一級巡視員、市老年大學副校長彭麗靖介紹,由她牽頭成立并擔任班長的女紅傳承研習班,將打造一支熱心為莆田女紅奉獻熱情的研習隊伍,用心用力用情做好各項工作,讓女紅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進一步融入現代生活,確保女紅傳承研習班走穩、走遠、走精。
在傳承中,如何讓“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榜頭鎮溪尾社,是聞名遐邇的“六編六雕”工藝生產專業村,分別是木雕、竹雕、石雕、銅雕、骨雕、玉雕,和竹編、草編、藤編、藝編、塑編、棕編。早在20世紀90年代,溪尾“六編六雕”工藝品就享譽國內外,有2000多人從事其生產與銷售,占全村人口一半左右。當地民間雕刻、編織技藝源遠流長,為近年來風生水起的紅木古典工藝家具行業奠定了發展基礎。據統計,溪尾社區涌現出各類高規格展廳200余家,作坊、加工廠遍布大街小巷。這些曾經“養在深閨”的指尖技藝都轉化成了“指尖經濟”,通過“六編”實現產業扶貧、振興鄉村,也帶領更多婦女通過指尖技藝實現美好生活。
在城廂區華亭鎮郊尾村吉祥燈飾,謝建華一家正忙著和徒弟一起把元宵花燈架和燈頭。在謝建華的燈飾作坊里,到處堆滿了新花燈和制作燈籠的大小零件。外間大堂里,擺放著兩個剛完工的龍頭花燈,甚是吸引眼球;內間作坊里,則擺放著一排排已經制作完工的姓氏花燈和普通花燈,紅通通的,充滿喜氣。
忙著修燈的老板謝建華介紹說,從2008年開始,他們一家子開始制作元宵燈飾,剛開始生意并不是很大,后來名聲漸大,那些有游燈傳統的鄉村都會找他們買花燈、做龍頭,前來購買的人越來越多。“現在銷售主要在莆田郊區幾個村,還有仙游縣的榜頭鎮、蓋尾鎮、郊尾鎮,涵江區的三江口鎮,以及華亭鎮?!?/span>
作坊里的花燈形式繁多,長短不一,可安置2至12盞燈,燈籠有普通的南瓜燈、姓氏燈、媽祖花燈等。龍頭花燈制作最難,短的有6米,長的可達15米。謝建華邊忙邊介紹,最早的游燈是用紙糊的,里面點蠟燭,經不住風和雨,不好伺候,所以他們一步步對其進行改良,把它改造成LED燈珠,大家用起來,一個環保,第二個安全,第三個方便。
由于各村的規格和風俗不一樣,每個村的要求也不一樣,除旺季之外,謝建華主要就是創新開發新產品,以備之需。“我們的旺季主要是八月份,每年農歷的八月份到第二年的二月二之間。平時就備料,開發模具,開發新產品?!彼f。
目前,謝建華已經收了3名徒弟,準備成立一個公司,希望能把他的手藝傳播出去,并更好地傳承家鄉的傳統元宵民俗文化。
莆田傳統女紅編織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袋子”。這就是女紅的藝術“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