禳災避邪話端陽
在莆田,端午節叫做“五門節”。過節活動從初一日開始,一共五天。所謂“初一艾,初二糕,初三螺,初四粽,初五劃龍船”的俗諺,連三歲孩兒都會吟唱。這個具有特色的風俗,到底是怎生形成的呢?且聽在下慢慢說來——
原來,按照農歷,五月進入仲夏,天氣從此一日一日熱起來。這時節到處百花齊放,百草芳香,百獸躍動,百蟲孳生,大地萬物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然而,由春轉夏,氣候變化無常,人的身體適應不了,加上毒蟲繁殖快,往往導致疫病流行。在莆田的歷史上就有不少年份從五月起發生瘟疫災害。遠的如南宋紹興二十五年五月初,一場霍亂在莆陽大地漫延,半天之內就有成千上萬的百姓染上疫病,各家各戶都或多或少有人死亡。幸得湄洲媽祖顯靈指點,圣泉救疫,驅逐了瘟神,莆田人民才免遭更大的災難。近的如民國期間,四十年代初,莆田連續幾年遭到鼠疫、霍亂的侵害,也都是從五月初開始發生,被瘟疫奪去生命的人不計其數。因此,莆田人也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樣,把五月份視為“毒月”,談瘟色變,余悸難消,千方百計,防疫祛病。于是,處處仿效古人,把禳災避邪作為端午節的重要活動內容。
初一清早,家家戶戶都在門窗上插艾草,是為了避邪。艾,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性寒溫,葉子有香氣,能驅蚊蠅,逐瘟神,禳病災,保安康。初一插艾,拉開了端午節活動的序幕。
初二做糕,是祈望早田豐收,生活節節高。過去,四、五月是“青黃不接”的時候,俗稱“糧尾”。農民沒米吃,只能吃“麥糊”。所謂“二糕”,不過是用麥粉捏成團蒸熟的“饅頭仔”,又粗又硬,而且不甜,如今的人誰都不愿品嘗。
初三吃螺。莆田地處沿海,近海淺灘所產的小螺,形似麥粒,俗稱“麥螺”。五月正是盛產麥螺的季節,顆粒又大又肥,味道好極了,而且清涼解毒,有益健康,因此家家戶戶都買來麥螺,煮熟剪尾,老幼吸吃,自得其樂。
初四卷粽,既有祭祀龍神的含義,又有憑吊屈原的內容。莆田人包的粽子,以粽葉包成,用咸草或麻絲沿三個角扎牢,每五只為一摞,煮熟后剝開來醮糖吃,香甜可口,美味誘人。
初五日,過節活動進入高峰。清晨,農家通常用一禾稻草燒著,向各個室內的四隅熏炙,以禳毒氣,燃殺蚊蟲。這個習俗名叫“送蚊”。其后,又在每個房間及通道上點起蚊香,驅除毒蟲。田野上,早稻已經到了孕穗階段,有“腳肚頭”那么高。日出前后,每一株稻葉上都沾滿了晶瑩的露珠。據說用這時的露水洗手臉,可保熱天不生痱子、不長瘡癤,并使皮肉細膩。因此,鄉下的大人小孩都早早起床,來到田間,走在田塍上,用毛巾摔擦稻葉,醮濕水洗臉。養牛人家,都趁早把牛牽到野外轉一遭,讓牛預報天氣:牛若開口口毛 口毛 叫,則預示著早稻收成時會遇到雷陣雨的淋灑;如果牛閉口無聲,那么收割時將無雷陣雨,就可免去“撈早”的勞苦。
初五日,大地上的百草都散發出清香氣味,沁人心脾。就連平日臭味難聞的“不倫梔”,到了午時也會清香撲鼻,甚至可以入藥,治療傷病。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到野外采集艾草、菖蒲、牡香、香椿、筆尾草、豆株、枇杷葉等“午時草”,到午時放入大鼎煮成黃色的“午時水”,讓全家男女老少沐浴,用“午時草”擦身洗澡,以祈祛邪避災。洗浴后,一家人都換穿清潔的新夏裝,小孩還在耳朵、鼻孔、腋下、腹臍、股溝等凹處搽抹雄黃,以消毒祛病,祈保安康。用“午時水”汆蛋,吃下可保六月間“打西北雨”不被淋濕而致“風氣”,因此人人爭著多吃。兒童沐浴更衣后,大人還用提前結成的彩線長網袋裝入“午時蛋”、蜜桃、粽子等,同小絨虎等吉祥物一起掛在脰頸上,垂于胸前,以避邪消災。端午的太陽最具消毒功能,因此,家家戶戶都把裝放衣物的木箱抬到日頭下,展開曝曬,驅蟲祛毒,過午之后方收起,在箱內放入數顆樟腦丸,久置可保香氣襲人,不被蟲咬。
有的地方稱端午節為“女兒節”,莆田也有這個風俗。女兒嫁出后的頭年端午節,娘家照例在五月初一備辦過節禮物,諸如粽、蛋、桃、小絨虎、嬰兒衫、小童鞋等等,用盤擔送往婿家,讓其歡度端午節,祈求吉祥如意,合家幸福。
龍舟競渡,是最具特色的端午節活動儀式。莆田南北洋平原溝渠縱橫,河面寬闊,是劃龍船的極好條件。以往民間幾乎村村有龍船,一到端午節就劃出去,比賽、娛樂,歡度佳節。龍船的樣式有“雞甲舡”、“齊頭舸”兩種,彩雕油漆,美妙絕倫。各村挑選勇壯青年,精心培訓,技藝嫻熟。在大溝面賽起龍舟,每每引來數萬觀眾,云集河岸兩旁,觀看欣賞,大飽眼福。
改革開放以來,黃石鎮的清江、瑤臺等地的龍舟曾出訪臺灣、香港,參加比賽,捧得錦標歸來,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增進海峽兩岸民間友誼,立下了汗馬功勞,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黃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