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黎強
村內現存涵黃古大道的舊景
寧海橋北端明代石頭將軍
鎮前是漁村,如今還有小漁船出海捕魚
寧海橋北端元代越浦大師造橋時,建造的吉祥寺
鎮前鎮江村內新建的佘氏宗祠
鎮前村,古時屬莆田縣下孝義里,地處涵江舊鎮的南沿,西南兩面瀕臨木蘭溪海道,東北兩面是大片肥沃的農田,白水場就坐落在村子的北面。
宋末元初,佘、陳、翁、黃等姓先民先后遷居于此,繁衍生息。因為這里地處木蘭溪下游,地勢低洼,洪水、海浸不斷,連年鬧水災。所以,先人們便在村子的西南兩面修筑堤壩,捍御海潮的侵襲。但是,當時都是由私家修筑的土堤,低矮窄小,經常被沖毀,海淹水澇是家常便飯。
數百年來,勤勞質樸的鎮前人世世代代與天斗,與地斗,與水斗,與海斗,求生存,求發展,寫下了一頁頁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也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出色的勞動者、革命者和文化人才。以下擇要分幾部分記述。
一、古大路、古橋
從宋元時代起,從涵江到黃石等沿海地區的古大路,蜿蜒曲折從村西的海堤穿過,繞道村中心,直抵村南的木蘭溪邊。故此,村中自然形成了一條古街。兩三米寬的石板路兩邊,有點心店、米店、雜貨店、柴火店、草鞋店、客棧、裁縫店等等,賣魚的、賣冥楮的,以及四方遠行的商旅,終日不絕于道,以至小街上的石板也全被磨得光溜溜的。
這條古大路直抵木蘭溪北岸,這里早先沒有橋,人們只能乘小舟擺渡過海,到南岸的橋兜村,再去黃石、笏石等地。
元元統二年(1334),龜山寺和尚越浦禪師發宏愿,要在這里建造一座大石橋,方便各地商旅。他四處募緣,到處奔波。數年后,開始動工建橋。他雇來了大批石匠、民夫,出海采石,上山伐木,把大量的建筑材料運到木蘭溪兩岸堆放,但經常發生偷盜事件。于是,越浦大師便在橋北(鎮前孝戶)建了一座吉祥寺,派專人駐守看護,可盜竊之事仍然屢禁不止。后來,越浦大師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手蘸海水在寺檐的石柱上題寫了一副對聯:
施我物必昌 偷我物必殃
入吾門不貧 出吾門不富
這副對聯有一個特點,不用筆墨,更不請石匠鏤刻,近看不清,遠視一目了然。越浦大師是個能人,他的話,誰人不信!大家知道此事之后,偷盜之事也就根絕了。
有了寧海橋之后,古大路更暢通了。明嘉靖年間,參將戚繼光奉命入閩征倭,戚家軍就趁著夜色,從鎮前石板街上魚貫而過,人不知、鬼不覺直搗林墩倭人巢穴。次日天亮以后,村人才知道戚繼光的軍隊昨夜從村街經過,還打了一個大勝仗,無不為之驚嘆。
二、科舉名人
鎮前村雖說是個農業大村,但鎮前人自古崇尚讀書,明清兩朝科舉名流輩出。明永樂年間,有個叫佘耀的人,于永樂十二年(1414)中舉,次年又再接再厲聯捷進士,初授進賢知縣。在任上,他注重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實行許多惠民措施。同時,又重修地方學宮,力倡興教化民,政績顯著。后升任吉安、饒州通判。終因辛勞過度,病逝于官任上。當地民眾感激他的德行,還專為他立了一塊“德政碑”紀念他。其后,巡按御史還在鎮前石板街上建造了一座“海國名賢”大石坊表彰他。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村里有個叫佘翔的讀書人中了舉人,官授金椒縣令。也如前輩佘耀一樣,體察民情,多施惠政,深得百姓擁戴。但是,當時官場黑暗,貪腐成風,佘翔不會也不愿曲意逢迎權貴,因此得罪了上官,他只得憤然棄官出走。
佘翔是個著名的詩人,棄官后,他浪跡大江南北,結交各地官宦名流。后長年客居南京,與刑部尚書王世貞、按察使李攀龍、文學家謝榛、吳維岳等人結成詩社。他們推崇、倡導李杜詩風,學唐詩,寫唐詩。在這期間,佘翔寫下了大量的詩篇,王世貞十分推崇他的詩作,尤其是他的七言詩。禮部郎中屠隆還為他作傳。佘翔的詩句清新質樸,有唐人遺風。
佘翔一生寫下了數以千計的詩篇,著有《薜荔園詩》《佘宗漢稿》《金陵記游文》等書,這些作品都已收入清《四庫全書》。以下摘錄其詩二首以饗讀者。
采蓮曲
荷葉離離帶暖風,香生菡萏玉顏紅。
嬌歌一曲鴛鴦起,多少殘霞落水中。
孤山社燕集
湖上晴云散綠波,六橋欸乃起漁歌。
孤山此日開詩社,杜若州邊白鳥多。
第一首寫江浙一帶采蓮的盛況。第二首寫作者棄官后,在杭州西湖孤山參加詩社活動的盛況,全詩雖只四句,但以景襯情,情景交融,既寫文友會集的盛況,也流露了作者的美好心情。
除了佘耀、佘翔二人外,明萬歷三十一年(1563)佘翔的從弟佘士芳也鄉試中舉。此外,清代還有佘弼、佘慶祚等人也先后鄉試中舉,可謂名流輩出。
清光緒年間,又有一個叫佘元勛(號贊侯)的人進京參加辟雍貢試,得中廩貢,僉分教諭,但他目睹晚清官場腐敗、社會黑暗的現實,寧愿蜇居鄉間,務農為生,也不愿當官。后來,他應邀到達章書院,以教書為業,培養了一批出色的弟子。
佘元勛也工詩善文,以下是他的《和喻亶平書堂自詠》詩:
石上話三生,逍遙無所爭。
科頭風亦醉,濯足水偏清。
軒冕浮云夢,琴樽舊雨盟。
狂歌吾與汝,世外且逃名。
從詩句中可以看出,他把當官比作“浮云夢”,他想“逃名”“逍遙無爭”,這些話實際上正體現了他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三、灝公堤
鎮前村的西南兩面緊瀕木蘭溪海流,尤其是西面,受到海潮的正面沖擊,堤壩經常崩壞,屋毀人亡,鄉人深受其害。故此,鄉人年年修堤,但還是經常崩壞。清乾隆十一年(1763)有個叫灝善的滿族官員出任興化府。他上任不久,就有人上報鎮前孔泄堤崩決,海侵嚴重,農田受淹,廬舍倒毀,人員大量傷亡,許多人流離失所。更有甚者,古大路也崩塌受淹,行旅受阻,情勢嚴重。
灝善得悉其情,深體民間疾苦,當年8月他親往踏勘詳情,即刻捐俸動工重建孔泄堤。他親自規劃,在舊堤之旁別筑新堤200余米,新堤基寬30多米,面寬5米,以利行旅通行。新堤之外又砌筑一道護堤,以加固堤壩的抗潮能力。此外,又加砌鎮前至孝戶一線的沿海土堤,近667米,以護衛那里的農田和房舍,次年5月全線竣工。邑人程大禧知縣也捐金相助。闔郡士民無不交口稱頌灝公功德,便把這條新堤稱為“灝公堤”,還立碑記之。
嘉慶二年(1797),灝公堤又發生崩壞,莆田白知縣命人重修,州司馬張亮弼等人先后捐金助成。
四、豐富的海產品
鎮前村緊靠木蘭溪下游海道,自古以來這里海產品十分豐富,村邊海流中出產的大牡蠣,個大、鮮嫩、味美,極受人們青睞。還有一個是寧海橋下出產的一種紅母蟳,以個大肉質鮮美、韌性強而聞名遐邇。因為寧海橋下都是亂石堆,洞穴多,加上木蘭溪上游帶來了大量的營養成分在這里積淀,故此,這里的紅母蟳特別碩大,膏黃肉肥,令人垂涎不已。村南地處木蘭溪轉彎處,這里泥沙大量沉積,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沙灘。舊時,三江口外興化灣上大量的鱟溯流而上,紛紛到此營巢產卵,年年如此。村里的漁民看到了商機,便按時到此設竹枑,圍捕鱟產品。這些捕鱟人后來就居住在海邊,時間一久,就形成了一個小漁村。這里出產的鱟,個大肉肥,很受顧客歡迎,這又是鎮前村的一個名牌產品。鱟戶也因此得名,后人諧音寫為“孝戶”,現竟以此傳名。
除了當地海產品外,鎮前村自古以來捕魚的人多,據介紹,解放前后,全村共有100多條漁船外出打漁。每船兩人,共有數百漁民,這些漁民通常都是世代捕魚的人家。
每天半夜起床,一百多條漁船便集體出海,他們不是用魚網捕撈,而是放長線,用魚鉤釣魚。每年農歷八九月間,船只一齊劃到江口與福清交界的海面,捕釣黃瓜魚。此時,正是黃瓜魚洄游產卵的季節,海面上各地的漁船紛紛匯集到這里。每只漁船一次可捕到50公斤以上。捕完之后,便把漁船劃到江口碼頭,賣給當地的魚店老板。次日一早又出海捕撈。
黃瓜魚的汛期結束了,便是紅鱖魚,數量也十分巨大。紅鱖魚和大黃瓜魚一樣,都是高檔魚產品,肉質鮮美堅韌,營養價值高。可惜當年價格十分便宜,每0.5公斤僅值2角-3角錢,甚至更低。
季節過了,鎮前的漁船便改道到埕口、南日島等地捕釣小黃瓜魚。捕完之后,還要把船只劃回鎮前。涵江的魚店老板及魚販子往往專程到這里收購。如果遇著數量巨大,往往還得由家人挑到涵江,沿街叫賣。
如今,隨著海中的魚產不斷減少,鎮前村的漁民也不斷減少,漁船也所剩無幾。
五、戰爭劫難
民國七年(1918)南北軍戰爭爆發,南軍許崇智率部隊從廣東北伐攻打福建的北軍。莆田各地民軍紛紛響應號召,配合許崇智向北軍開戰。
當年8月-9月,許崇智的部隊進攻駐守莆田的北軍馬督彪部,但久攻不下,便繞道梧塘,進攻涵江,想切斷北軍從福州方向的來援。駐扎在黃石的莆田民軍翁漢烈等部配合許崇智,從黃石派兵北上,進攻涵江,南北夾擊駐涵北軍耿錫齡團。10月,民軍部隊向北軍發起沖鋒,雙方在寧海橋發生激戰。北軍無心戀戰,向鎮前村撤退。鎮前村群眾早已紛紛逃難,晚稻也無法及時收割。
然而,涵江也久攻不下,11月底,南北雙方達成和議,許崇智率部撤去,民軍也向黃石等地撤退。
數日后,北軍得訊,立即派兵追趕,所到之處,殺人搶劫放火,無惡不作。據早年了解,全村房舍、寺廟被北軍焚燒者達數十間,尤其是古大路兩邊的房子、店鋪幾乎全被搶光、燒光。大路上的“海國名賢”坊也被徹底焚毀,老百姓的雞、鴨、豬被搶被殺,就連家中的金銀首飾也被搶劫一空,然后拿到涵江街頭出售,牟取好處。
這一場戰火,鎮前老百姓受到了北軍空前的荼毒,不少人家流離失所,備受饑寒之苦。
六、革命老區村
上世紀40年代起,鎮前村就有不少窮苦群眾參加地下革命。從1948年起,大洋閩中游擊司令部成立之后,游擊隊領導人林汝梁、康金樹、林汝楠、張坤等人經常秘密到村中組織發動地下黨,莆田中心縣委還把辦公地點秘密遷到黃石清江,并迅速向鎮前、洋尾等周邊各村擴展。
鎮前村的黃清泉、張建福等人率先加入地下黨組織,然后回村組織發動,發展窮苦青年參加革命隊伍,還秘密護送部分革命青年到澳柄、大洋山區參加游擊隊,接受武裝訓練,直接投身游擊戰爭。
黃清泉、張建福、黃天福、佘金榜等人是鎮前村參加地下革命的領頭人。黃清泉解放后歷任公社黨委書記、莆田縣農村合作部部長等職。1965年任莆田縣合成氨廠黨委書記。張建福,解放后在縣農業局任職,直到離休。佘金榜,解放后先后在縣公安局、縣農場、縣新華書店任職,直到離休回家。
據統計,當年全村共有四五十人參加地下革命。上世紀90年代,鎮前村被列為革命老區村,有關部門還在村口立碑明示。
七、古跡與保護
鎮前村歷史悠久,至今還有一些古建古跡尚存。
首先是寧海橋北端的吉祥寺,創建于元元統二年(1334)。寺院坐北朝南,面朝浩瀚的木蘭溪。600多年來一直香火不絕。寺前大院的西側,清雍正年間人們在這里用青石建了一座數米高的花蕾狀的石幢,又美觀又堅固,稱“越浦大師塔”。曾一度損毀。20世紀80年代由鄉人及善信捐金重修一新。
村中有古寺,稱飛來寺,原在河邊。清咸豐同治年間,有一次臺風暴雨大作,把寺廟的瓦片、屋椽全部刮走,一路飄飛灑落在數十百米外的水田中。后來,善信擬捐金重建,有人建議把新址選在瓦片飄落的地方,最后得到眾人首肯。新寺落成了,是取舊名,還是改新名,眾議紛紛,有人主張改稱“飛來寺”,因為這是上天的安排。
寧海橋北端的兩尊護橋石將軍,為明代永樂年間重修寧海橋時雕刻的。1961年與寧海橋一同被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60年代,被人鑿毀橋兜的兩尊石將軍,橋北鎮前的兩尊石將軍差點被鑿毀。鎮前村民陳瑞金聞訊,以死相向,毅然守護。天亮后,鎮前大隊干部、群眾,又輪流到橋頭守護。這兩尊石頭將軍才得以保存至今。
1983年,涵江至黃石的公路正式開通。當時利用寧海古橋作為公路橋,到2000年左右,經過近二十年大大小小車輛的反復碾壓,古橋出現下沉和裂痕。為了保護古橋,橋兜、鎮前二村的老人會及部分群眾紛紛站出來,請求易地改建新橋,保護古橋。之后,省里撥款在寧海橋東面不遠處另建的新橋于2017年通車。
鎮前是個文化古村,從文中所記史實,我們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