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浦
“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大家都知道,這是南宋大詩人劉克莊的著名詩句;可大家不一定知道,劉克莊還是一位講媽祖故事的高手!今天,我就來介紹“劉克莊講媽祖”。
劉克莊(1187-1269),初名灼,字潛夫,號后村居士,福建莆田人。以父蔭入,曾任建陽、仙都縣令。因寫《落梅》詩得咎,廢置十年。淳祐六年(1246)賜同進士出身。歷官樞密院編修、中書舍人、兵部侍郎,權工部尚書等。以煥章閣學士致仕。謚文定。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作為南宋文壇領袖的劉克莊,其著作等身,詩文薈萃。由于他曾賦閑在家長達十年,所以留下許多關注地方民俗風情的好文章。如作于寶祐四年(1256)的《風亭新建妃廟》就是一篇十分重要的媽祖文獻史料。
文章一開頭劉克莊就講故事,講一個有趣的媽祖神跡奇事:
說是媽祖信仰自湄洲發祥之后,到了南宋已經傳遍莆田各地了。不論是大鄉鎮還是小村落,幾乎都可以看到媽祖分靈廟。
風亭(今仙游縣楓亭鎮)距離郡城(市中心)約有60里遠。這里有一條小溪曲曲彎彎,流向了前面不遠處的海灣(今楓亭灣)。海灣向東連著湄洲灣,前面就是湄洲島和大海了。由于有海水的潮汐關系,湄洲灣的潮流會一直漲到風亭的小溪入海口。于是故事發生了!
大概在元符初年吧,有一天,漲潮的海水中漂浮著一個大銅爐,這個銅爐隨潮流起起伏伏、晃晃悠悠一直漂到風亭的岸邊就停下來了。
就在銅爐靠岸停駐的這一天晚上,風亭村里有許許多多村民都做了一個內容大同小異的夢,夢里湄洲媽祖(那時稱“妃”)對他們說:“我是湄洲祖廟的神,銅爐是我的化身,我來這里將為大家造福!”
第二天大家趕緊將銅爐撈起來,恭恭敬敬地迎至風亭的錦屏山下先供奉起來,接著馬上商議決定為媽祖建一座廟。說干就干,眾工協力,沒花幾天工夫就蓋好了一座簡易的只有幾間房的小廟,把銅爐供著,而且請來了湄洲祖廟的神像,稱之為“順濟廟”。
風亭自從有了媽祖廟之后,謁拜的人就絡繹不絕。有來問災祥者,有來禱水旱者,遠近輻輳,十分熱鬧。媽祖的靈異確實為一方百姓帶來吉祥鴻福。
這樣經過了許多年,漸漸大家覺得廟太小了,太簡陋了,與媽祖的威儀不相匹配。于是在紹興年間,村里有一個叫林文可的紳士,就虔誠地捐出自己的田產來作為新廟的地址。有人捐地就有人捐錢蓋宮廟。到了嘉定年間,就有一個叫蔡定甫(系蔡襄后裔)的人捐錢蓋了一座正殿;紹定年間又再捐錢蓋了鐘鼓樓。遺憾的是這兩座建筑不久又圮廢了。怎么辦呢?這時有一個叫林謙父的人就出面捐錢修葺擴建廟寧,而另一個叫黃南叔的人便積極響應,全力以赴,直到將廟修建完整。
修葺一新、富麗堂皇的順濟廟終于在某年某月某日落成了!從遠處看,原來低矮簡陋的廟宇如今顯得寬敞閎麗了,原來圮壞的地方都一一修復到堅固完整了。當然,風亭新的媽祖分靈廟也迎來更多的媽祖信眾,媽祖的神跡更是越傳越遠了!
劉克莊講的媽祖故事真精彩!你看,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有情節,宛轉曲折,引人入勝,不愧是文學家的大手筆!
這個故事后來被收進《天妃顯圣錄》,標題是“銅爐溯流”。
劉克莊說的這個“風亭妃新廟”至今還在,我前些年有幸去參觀過,其廟名到了元代改廟額曰“靈慈廟”后,一直沿稱至今,可見其歷史相當悠久。
尤值得一提的是,劉克莊特意為這座新廟寫的文章《風亭妃新廟》中,還為后人提供了媽祖文化的兩條重要證據:
一是推算媽祖誕生年月。
劉克莊在《風亭妃新廟》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妃以一女子,與建隆真人同時奮興。”專家們據此推斷媽祖誕生于建隆元年(960)。為什么呢?因為建隆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一個年號,“建隆真人”指宋太祖趙匡胤,“奮興”指肇始。所以媽祖可以肯定誕生于建隆肇始的元年,即公元960年;更由于劉克莊是距離媽祖在世年代較近的學者而可信度極高。目前,媽祖文化學術界對此已基本上沒有異議。
二是推定媽祖父母受褒封。
劉克莊在文章中說:“又封妃父曰某侯,母曰某夫人。”這句話與宋寶祐《仙溪志》所載“父封積慶侯,母封顯慶夫人”相互印證,可以推定媽祖父母確實在此前獲皇帝褒封。更有趣的是,父母之封原來也緣于風亭,是風亭一個叫王里的教授(官名)感媽祖靈異,向朝廷上書推薦而獲準褒封媽祖父母的。所以《仙溪志》感嘆:“妃之正廟在湄洲,而父母封爵自風亭始。”
以上這些都算是“劉克莊講媽祖”的余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