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熱氣騰騰的數據說明:共出讓經營性土地40宗面積178.22萬平方米,成交土地出讓金210.65億元,成交土地面積和出讓金歷年最多;全市歷史遺留安置房已辦理首次登記110694套、完成率100%,已辦理轉移登記85744套,完成率95.56%。
這是一場銳意進取的改革行動:在全市率先實行工程建設“清單制+告知承諾制”,受到市工改辦通報表揚,并在全市推廣;實行“多測合一”測量新模式,在省工改辦、省自然資源廳舉辦的現場會獲得推廣。
這是一場擲地有聲的亮劍行動:全市完成拆違處置207萬平方米,超額完成省下達的年度任務進度138%;強力推進閑置土地清理處置工作,全年處置批而未供土地310.4萬平方米,在全省自然資源輔助決策評介系統居第二名。
一項項工作、一個個數字背后,是一份厚重的答卷。
這是市自然資源局去年工作取得的成績縮影。去年以來,市自然資源局主動融入市委、市政府“突出開放招商、強化項目帶動”“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戰略,真抓實干,銳意進取,統籌推進城市建設、保障發展、保護資源、服務民生等工作,圓滿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
蔡昊/攝
黨組書記陳龍賢深入礦山生態恢復治理調研
陳景新局長深入荔城區現場辦公
開展安置房辦證
莆田“生態綠心” 許武/攝
聯系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美團總部捐建五湖村小學操場
建立返貧監測機制,向五湖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尿毒癥患者捐款
●高起點科學規劃,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
注重規劃先行,主動謀劃布局,把莆田建設成為高品質、高顏值的宜居宜業家園。
完善城市規劃體系。構建全市統一的“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快編制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形成初步規劃思路,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目前相關成果已上報。啟動莆田市綜合交通規劃,布點專項規劃、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持續推進綠心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配合水利部門完成木蘭溪流域系統治理規劃,配合住建部門開展城鎮污水工程專項規劃修編等。組織制定莆田市城市設計標準與準則,著力實現城市設計標準化管理,有效管控城市空間形態,提升城市顏值。完成溝頭、龍德井、綬溪、月塘南等重點片區單元控規、地塊控規35個,科學指導項目建設。開展新一輪“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試點,推進105個試點村莊規劃編制,形成一批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示范。銜接上位國土空間規劃,計劃3年實現全市村莊規劃管控全覆蓋。
謀劃產業轉型升級。按照市委市政府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決策部署,加快產業園區整合提升規劃編制,促進工業園區與產業轉型升級。按照“國省引領、兩灣帶動、一帶提升”的園區提升總體策略,圍繞園區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和開發區改革創新,將全市原18個工業園區整合成為“一國五省”6個園區,對各園區進行分類引導,對公共服務設施進行差異化提升,銜接“343”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合理安排園區主導產業的的空間布局,引導園區改造提升為集“十個一”功能為一體、宜居宜業的新型產業園區。
推進城市新區建設。按照“東拓南進西聯北優中修”城市發展戰略,莆田主城區跨溪南進、建設高鐵新城,在木蘭溪南岸選取新度鎮和黃石鎮作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的試點先行區,逐步構建“農田集中連片、鄉村集聚美麗、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市委市政府成立莆田市跨溪南進建設高鐵新城指揮部,指揮部辦公室及策劃規劃組下設在市自然資源局,目前已開展木蘭溪南岸高鐵新城概念性規劃設計方案國際征集,建立木蘭溪南岸“1+3+N”規劃體系并統籌規劃編制內容;在高鐵站周邊規劃12平方公里的“高鐵新城啟動區”,作為高鐵新城近期集中成片開發的重點;建立木蘭溪南岸高鐵片區規劃建設專家咨詢機制,由專家領銜提供片區規劃建設技術服務保障。啟動編制“一規劃兩方案”,即新度鎮13個村面積28.21平方公里、黃石鎮9個村面積6.69平方公里的村莊規劃和整治工程實施方案、永久基本農田調整方案;先行啟動木蘭溪南岸一期各村莊丈量簽約拆遷。探索搬遷補償安置的新模式,結合我市整治項目實際,提出類貨幣化“房票”補償安置的新方式。高鐵新城分期策劃啟動三批建設項目,堅持“四個優先”原則,策劃生成動工項目以及中遠期儲備項目共計51個,總投資346.8億元。
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全力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興化府、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已獲省政府批復,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修繕整治有序推進,蘿苜田歷史文化街區啟動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已提交初步成果;公布了我市第四批歷史建筑66處。
●保障開放招商要素,做好“六穩”落實“六保”
圍繞市委“343”重點產業發展要求,成立開放招商工作專班,設置招商協調、要素保障、規劃服務、行政審批、政策保障五個工作小組,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
保障項目用地需求。編制招商用地“一張圖”,共梳理出近期可用于招商的用地4533多萬平方米,全部按地塊落圖落位,推動土地和招商項目精準對接。向上爭取指標拓空間,落實“用地指標跟著重大項目走”理念,做到有好項目就有占補平衡指標保障。依法開展土地征收前期手續,全市共獲批44個批次(項目)農轉用和土地征收,面積285.8萬平方米。結合我市實際,提請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城鎮低效產業用地再開發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鼓勵原有企業擴大生產、合作開發、轉讓出租、“二次招商”,作為“零地”招商;鼓勵工業用地原址轉型升級改造,舉辦新興產業,實施“騰籠換鳥”。開展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清理,全年處置批而未供土地310.4萬平方米,盤活閑置廠房30萬平方米,督促閑置土地動工建設3宗21.4萬平方米,收回閑置土地3宗17.33萬平方米。建立土地供應聯動調控機制,在全省首家探索“限地價+控房價+公證搖號”“限房價、競地價”“限地價、競自持、競配建”等組合競拍模式,2020年共出讓經營性土地40宗面積178.22萬平方米,成交土地出讓金210.65億元,其中市本級31宗149萬平方米,成交出讓金194.566億元,成交土地面積和出讓金歷年最多,分別比2019年增長了27.56%和106.97%。
保障項目用海需求。重點推進石門澳產業園區、涵江臨港產業園區2個重要產業集中區圍填海遺留問題處置。已組織編制石門澳10個項目海域使用論證報告,完成9個項目海域使用論證報告專家評審。6#、9#、11#泊位和石門澳防汛應急通道、港前路等項目用海已經省政府批復。湄洲灣港東吳港區東吳作業區4#、5#泊位工程用海方案變更海域使用已報省政府審批。涵江臨港產業園區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置大力推進,去年11月自然資源部東海局領導及專家一行實地調研評審。
保障項目用砂。全市機制砂生產區選址共有10個,其中已出讓4個、擬出讓2個,組織論證4個。已出讓4個區塊全部投產后,年生產機制砂達到200萬立方米以上。
●加強生態治理修復,統籌“山水林田湖草”
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開展藍色海灣整治,推進廢棄礦山恢復治理,有力維護了自然資源管理秩序。
嚴格保護各類資源。一是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層層簽訂《2020年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明確了各級政府及各部門對耕地保護的責任和義務,將耕地保護責任目標納入各級政府年度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把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干部實績考核、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的重要內容;二是完成補充耕地任務。2020年度省下達全市補充耕地任務120萬平方米,市自然資源局牽頭負責86.67萬平方米,全年我市共完成補充耕地面積90.57萬平方米,均為自然資源部門通過實施土地整治、生態修復等項目和部分異地購買方式進行落實,我市自然資源部門補充耕地任務完成率為104.5%;三是強化執法監察工作。全面部署開展耕地“非農化”問題整治,做好農村亂占耕地建房摸排工作,扎實開展衛片執法檢查,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動態執法機制,通過“科技+曝光+督辦”手段,管控各類土地違法行為,全市完成拆違處置207萬平方米,超額完成省下達年度任務138%。嚴格保護礦產資源,出動人員162人,巡查57個礦次,依法取締3處非法采礦。建立打擊非法盜采海砂聯席會議制度,聯合開展打擊非法盜采海砂專項行動。
實施藍色海灣整治。通過海岸帶生態修復、濱海濕地生態修復,提高媽祖城抵御海洋災害的能力,構建完善的海岸帶和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恢復生物多樣性,恢復內灣海洋功能。目前已完成工程50%以上,計劃今年上半年竣工。
完成礦山生態恢復治理。超額完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任務,省下達10萬平方米治理任務,實際完成治理14.53萬平方米,占年度任務的145.33%。全市共完成地災點消除19處,共涉及52戶233人。
●堅持以民為本理念,改革創新落實落細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大膽探索,全面推進放管服改革,推動項目審批提速增效,優化營商環境。相關做法受到市工程建設審批制度改革領導小組通報表揚,并在全省作典型經驗交流。
不動產登記環節時限再縮減。推進二手房轉移登記“一事聯辦”集成套餐服務,推動“外網申請、內網審核”,2020年辦理10萬余宗,網上申請比例為54%,排名全省第三。推廣“互聯網+抵押登記”工作,實現線上全流程登記,企業、群眾“一趟不用跑”。目前已與21家銀行簽訂了“互聯網+不動產抵押登記戰略合作協議”,已辦理抵押全程網辦業務1429宗。實現受理核稅拿證“一窗受理”,全市首宗企業之間轉移登記申請——莆田某首飾有限公司與莆田某織造有限公司一宗工業用地的轉移登記,僅用時35分鐘。
歷史遺留安置房辦證妥善解決。延長《莆田市人民政府關于妥善解決不動產登記若干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意見》實施期限,目前全市安置房已辦理首次登記110694套、完成率100%,已辦理轉移登記85744套,完成率95.56%。完成其他歷史遺留不動產登記6144宗。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再創新。推行用地預審和規劃選址業務全面整合、用地規劃許可和用地批準業務合并辦理、工程建設許可階段并聯審批,簡化出讓類型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項目、小型低風險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在全市率先實行工程建設“清單制+告知承諾制”,實施后社會事業類等政府投資類項目、小型低風險社會投資項目由承諾的12個工作日提速至1個工作日內,實現審批提速90%以上。如,荔城區第三實驗小學附屬幼兒園綜合樓及配套工程項目當天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推行綜合竣工驗收+“驗登合一”,如莆田市金威首飾有限公司一次性取得項目竣工驗收備案表和不動產權證書。
●推進調查確權登記,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
第三次全國土調查基本完成。完成耕地坡度等級調查,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圖斑落圖、三調成果與其他成果的套合比對分析、三調成果市級接邊等工作。
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全面啟動。印發了《莆田市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方案》,啟動了2個自然保護區、2個風景名勝區和1條河流確權登記,目前已完成編制底圖、發布通告等工作,正在調查核實。
農村地籍房屋調查穩步推進。全市應開展調查的行政村共918村,其中農村地籍房屋調查工作地籍底圖已全部完成,并通過省測繪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驗收,已完成縣區調查成果自查共751個行政村,通過市級組織驗收共109個行政村。
●推進黨建業務融合,增強事業改革發展動力
嚴格履行全面從嚴管黨治黨政治責任,馳而不息改進作風,全面加強紀律建設,堅定不移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扛起疫情防控責任。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切實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責任,組織189名黨員干部到所在社區,選派8名黨員干部參加疫情防控基層服務隊,充實秀嶼區疫情東莊鎮和荔城區黃石鎮基層防控力量,并協助解決防護口罩、測溫槍等醫用防護物質緊缺問題。在復工復產階段,強化自然資源要素保障,制定14條措施,選派黨員(增援城廂區第二批)先鋒隊助推企業復工復產,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防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加強黨建引領作用。創建“黨建+服務招商先鋒崗”模式。設立要素保障先鋒崗、技術服務先鋒崗及政策法規和確權登記先鋒崗,每月評選出先鋒黨支部、模范科室和黨員標兵,樹立工作典型,全力服務開放招商。開展“五方結對促黨建、扶貧幫困解難題”活動,積極推進機關黨建與基層黨組織優勢互補,黨建業務融合滲透,石蒼鄉五湖村已實現脫貧摘帽,建檔立卡29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推動解決紅太陽公司搬遷項目落地、月塘南片區改造項目征遷等基層、企業急難問題14個。
深化黨風廉政建設。加強廉政文化教育,開展廉政風險點排查防控,梳理匯總廉政風險點170項,制定防控措施273條,進一步明確工作流程和辦事指南,縮減辦事時限,建立健全防控機制18項,梳堵制度風險漏洞,切實提升預防腐敗工作實效。重點開展不動產登記窗口作風問題專項整治,印發了《不動產登記領域“轉作風、簡程序、優服務、提效率”專項整治》,促進窗口服務質量更高、服務態度更優、群眾評價更好。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市自然資源局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市委七屆十一次全會精神,深刻理解新發展階段,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履行“兩統一”核心職責,認真謀劃“十四五”自然資源工作,推動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規劃服務和要素保障。 (文 / 張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