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均以孝治為本,對神祗祖宗的祭祀,原有一套嚴格規定。近代受外來文化沖擊,祭祀禮儀蕩然無存。近年有些恢復,但也不甚講究,能允許祭祀活動就很不錯了,人們不去追求其中細節。現在講一些供人們參考:
一、祭祀首先要分神與佛,再則要分神佛與祖宗(鬼)。佛的供品不能用葷物(這人們都知道),茶、花即可,燒銀紙與否聽自便,但佛教界希望給佛前長生燈添油。神的供品葷素不拘,以三牲禮為高,即用整只牛馬羊,退一步用整只雞鴨鵝等,再退一步用三種不同祭品亦可。佛一般用六碗素品(齋菜),稱一架,架數越多越隆重。
二、祭祀燒的銀紙,神與祖宗有區別。對神燒貢銀,或大銀亦可。對祖宗不能燒貢銀大銀,只能燒銀囝、紙錢。貢銀、大銀、銀囝的區別,貢銀猶如人間銀行、國庫的超大額的錢單、支票,只能在政府公家之間使用。大銀猶如社會上大額鈔票,一般在大消費中使用。銀囝猶如小額鈔票,祖宗公媽是屬陰間底層之輩,只能用銀囝。一則趣話,說某暴發戶給父母做忌日,覺得現在富了,燒銀囝不夠派頭,就買了大量貢銀來燒給父母,當夜他夢父母哭啼,罵他不孝,使父母蒙受竊取庫銀之罪,在陰間受刑罰。趣話是笑料,不能當真,但從中可體會一些道理。現在銀紙制作簡化了,大銀,銀囝分不清,只用顏色區分。近來社會上印制“天地通用冥幣”,二者都可用,很方便。
三、民間一年中有幾個祭祀節:如臘月,元宵(元宵供品是招待神的。迎接本村保護神到各家各戶巡視,(行儺)驅除邪氣惡物。道士即師公卜出圣杯,表示本宅平安無事,巡視神即可離宅,否則就須放大銃、打大鑼,助威驅邪),頭牙,清明,端午,七月半,重陽節,十月十五祭孤(只能在室外,不能在室內。在郊野祭孤魂甶子<鬼頭>,不是祭祖宗公媽,不能把它們引入室內。),冬至,尾牙等。有些節是神與祖宗同時祭,上香呼神要先對神,后對祖宗,呼神時(有人放炮告知),主祭者告知什么節日和祭者的祈求(如合家平安、生意興隆等),退神也一樣。臘月辭年,先對外祭天地,燒貢銀,感恩一年保平安。祭天神地祗后,退后祭祖宗,供品可不變,亦可添燒銀囝。
清明等節掃墓供品,墓前對公媽可豐盛些,內有菜飯或酒,墓左(大)后土,整個地神的代表。墓右(小)山神,所在地管轄之神。對后土供三種素菜,燒貢銀或大銀。對山神,供菜飯兩種,燒銀囝。開祭上香呼神,先后土山神,再公媽,退神先公媽,后后土與山神。
中華是泛神論民族,世間萬物都有神,牙齒也有神。每日三餐,稱“牙祭”。有些有雇工的單位,每月初二、十六都做牙,給員工加餐一下。
祭祀在于心誠,上面一些禮儀只是形式,是一種亞文化。如有出入差錯,也不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