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鳳
柯潛題字的洮河綠玉硯銘
東海鎮石梯寺柯潛撰聯
竹巖柯先生文集序書影
柯潛像
大洋永興巖柯潛題刻
柯潛故里牌坊上的明代石額
新度鎮東埔余村發現的柯潛題字的“翠峰精舍”石刻
當年柯潛讀書處,如今修葺一新
明朝,莆田靈川柯朱村出了一位狀元郎柯潛,轟動一時,名聞遐邇。柯潛,字孟時,號竹巖,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出生于一戶殷實農戶。柯潛從小聰明好學,穎異過人。十歲喜賦詩,十五歲能作文,且有宏偉志向,深得先生的贊許和器重。有一年臘月,柯潛送先生回家過年,路經一條溪流,先生即興出了一個對子:“夕夜過靈溪,足踏滿天星斗。”柯潛不假思索,敏捷地對曰:“新春懸古畫,手扶萬里江山。”先生聞言點頭稱贊,滿心喜悅。從此先生更加用心教授,循循善誘。
明英宗正統九年(1444),柯潛赴省城福州參加鄉試,考中舉人第一名,嶄露頭角。正統十三年(1448),他參加會試,只中副榜,覺得不滿意,不愿就職。于是返回家鄉,繼續攻讀,準備向更高目標挺進。他覺得需要一處清靜地方讀書,就來到靈川石梯寺。此處遠離鬧市,山清水秀,環境幽雅,確是一處讀書的理想之地。從此,柯潛更加刻苦攻讀,清晨迎著朝陽,漫步寺院廣場,捧書誦讀;日間端坐書亭專心致志研讀;夜里燈下孜孜不倦,潛心研究。柯潛毅力頑強,日日夜夜,發憤攻書,二年不下山,學問大有長進。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他滿懷信心,離開家鄉,前往京城,參加會試,殿試獨占鰲頭,高中狀元,譽滿京城,一鳴驚人。柯潛考中狀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參與編寫《歷代君鑒》和《天下郡志》。后轉為司經局洗馬、尚寶少卿,兼修撰。后來擔任東宮太子講讀官,因學識淵博,講課引經據典,條理清晰,詳略得當,循循善誘,深受歡迎。成化三年修《英宗實錄》,書成后擢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學士,進入明王朝高宦行列。
柯潛品性高潔,為官剛正清廉,不趨炎附勢。奸臣石亨陽奉陰違,奸詐無比,深得皇帝寵信,弄權營私,貪污腐化。這個奸臣利用福建同鄉關系,想拉攏柯潛。柯潛對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顧。柯潛受到皇帝信任,曾兩次任鄉試主考官,兩次任會試主考官。他任應天府主考官時,坐船經過淮陽,夜里住宿該地。有一舉子前往賄賂,柯潛堅決不受,還給予懲辦。
柯潛在京任職期間,經常邀請知己前往風景名勝區游覽賞景,賦詩作文。傳說,他在翰林院后花園建造一座清風亭,并挖地種植荷花,又栽種兩株柏樹,人稱“柯亭”“學士柏”。明清兩朝,在文人中傳為佳話。
柯潛十分孝順,父母病故后立即請假回家守喪,成化六年(1470),皇帝下詔授柯潛為國子監祭酒,柯潛力辭不受,請求在家守喪。成化九年(1473),柯潛因父母相繼病故,思念心切,悲傷過度,在家逝世。
柯潛愛好文學,一生寫了許多詩詞文章。《送編修黃仲昭赴湘潭知縣》一詩表達了他忠君愛民思想,從詩中可看出他是多么關心湘潭災民,殷切希望黃仲昭趕快去解除災民疾苦!
詩曰:
朝上金鑾坡,暮陳忠悃詞。
感茲恩寵蕃,報德安可遲。
圣朝擬姚姒,直道詎肯遺。
重念湖湘民,連歲遭困饑。
遂令禁中士,去去蘇癃疲。
天寒歲華晚,膏車向南馳。
凄風起遙漢,積雪明層陴。
去就奚足論,所貴心不移。
勖哉保終節,庶以慰我思。
英雄愛英雄,柯潛極力贊頌蔡襄,在《蔡忠惠頌》詩中說道:
莆陽臣域,人物英英。孰為第一,蔡公端明。
精粹之文,冰玉輝映。道勁之書,心正筆正。
四賢有作,忠義昭昭。君子道長,郡邪潛消。
吁嗟乎公,名重當世。后千萬年,凜有生氣。
柯潛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熱愛大自然,不少詩多寄情山水,單是游莆田囊山寺的詩作就有六首,其中第四首寫道:
破曉攜余興,搴夢上辟支。云邊孤鳥沒,天外數峰奇。
拂石題新句,磨苔看舊碑。此中真絕景,能有幾人知。
清代大學者《四庫全書》總編紀曉嵐評論柯潛的詩文:“其詩沖澹清婉,不落蹊徑,文亦峻整有法度。”明代邑人康大和也說,其詩可登陶謝王孟之堂,其文“風神氣格迎出”。柯潛一生著述豐富,有《竹巖集》18卷。這是一份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值得一提的是,故里民間仍有個傳說,柯潛高中狀元,衣錦返鄉后,撫今思昔,飲水思源,十分想念養育他成長的搖籃地,特地舊地重游,到石梯寺參拜,即興寫了一對楹聯:“鳳嶺有鳥皆成鳳,龍潭何魚不化龍。”筆力遒勁,令人嘆為觀止,不愧是狀元書法。柯潛對石梯寺極盡贊美,說在這里就讀習武的人,都能長大成器。即使是“鳥”、“魚”,也能成“鳳”、成“龍”,前程似錦。“培育桃李九州島,造就棟梁興名邦。”后制作為石雕的楹聯,其刀法簡潔洗煉,雕工精湛,巧奪天工。至今還保存在石梯建福寺內,傳為千秋佳話。也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前往觀瞻考察,這是石梯寺孕育文獻名邦先賢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