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莆田的媽祖信仰,在中國南方沿海影響力很大。中國改革開放以后,臺胞僑胞紛紛前來投資發展經濟,捐資恢復宗教信仰場所,媽祖廟的復建擴建迫在眉睫。于是,在舊祖廟的南面擴建南軸線新的宮殿和廣場的工程,立即應運而起。清華大學建筑系負責這一工程設計。當時莆田市政協主席林文豪任新祖廟董事長,成員有保護媽祖神像有功的信徒,如林聰治等。
新的宮殿建成后,林文豪董事長邀請研究媽祖文化的專家蔣維錟和從事多年神像壁畫的筆者等人去實地觀看,討論神像如何設置的問題。我們看到新建的宮殿比過去的舊廟宏偉富麗得多,能更好地開展媽祖信仰的活動,但殿內的神像如何設置,卻成了個問題。林文豪指名要筆者發表意見。
筆者從童年起就從事過寺宮社廟的神像和壁畫工作,以后雖然上北大學文學,從事文化工作,但對莆仙民間諸神,還是有些關注的。所以筆者當時就提議:一、主殿神龕臺座橫向太寬,若單置媽祖一身,兩邊空空的,不能滿足廣大善信前來觀瞻的要求,建議可添加左右配祀之神;二、作為媽祖的配祀之神如何選擇,按中華禮儀和民間習慣,選女神更合適。如仙游就有三媽廟。但莆田民間信奉的女神很多,選誰?筆者認為可選木蘭陂首建者錢四娘和婦嬰保護神陳靖姑。媽祖與錢四娘都是有關水的神;許多地方民間把媽祖作為姑媽,將幼童托予扶養,這也與陳靖姑的職能一樣。大家都同意筆者的這個建議;三、主殿面積很寬闊,主神前面兩邊得設置陪神。按舊例,是仿照衙門,配備各種職能的部司官吏,以增添主神的威嚴。蔣維錟先生認為這樣的思路太陳舊,新時代應該有新思維。后來,大家討論應該讓對媽祖文化有貢獻的歷史人物來當陪神,宋、元、明、清各代選兩名。蔣維錟先生負責提供史料,筆者負責把有關史料形象化成為神像。這八大陪神是湄洲南軸線新宮殿中神像的首創,以后許多地方新建媽祖廟,也都仿此制作。
媽祖神像類型很多,歷史上有龍女式、夫人式、天妃式、圣母式。這次主殿主神選擇最高規格。清朝封號“天上圣母”,塑像按女神最高規格塑造。服飾上有九龍八鳳,冕旒上懸珠條數也最多,屬帝王式。而兩邊配祀的女神的塑造,只表示身份和職能。如錢四娘一手捧治平通寶大金錢,表示她攜金來莆筑陂,一手拿在將軍巖下筑陂的圖紙,使人一看即可識別。陳靖姑一手握法螺,一手執寶劍,表示她有法力召來天兵神將,驅除禍害人間婦嬰的妖魔鬼怪。
湄洲南軸線新祖廟內的這些主要神像,都是先由筆者畫出稿圖,然后請莆田當代工藝大師方文桃和佘國平制作。方文桃塑制了八大陪神,后來他以此稿雕成工藝品參加全國工藝展覽,獲金獎。佘國平擅長制作女神像,他塑制的主殿媽祖、錢四娘、陳靖姑和梳妝殿內生活式媽祖和執鴿、提燈二侍女(紅燈和白鴿是史料上記載媽祖顯靈救濟海難時,最常出現的徴兆物),形象慈祥親和,廣受好評。殿內其他神像如四海龍王、千里眼、順風耳等,是由東莊民間工藝家林天黨家人制作的。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筆者是如何畫出神像圖稿的。筆者制作圖稿不是憑空想象的。先要參閱所有的文字資料,掌握每位神的朝代、民族、官職、品位、年齡、性格、主要事跡。掌握各位神的服飾和必要道具,使每位神能在筆者腦子里活動起來,然后根據筆者擅長人物畫創作的特點,畫出稿子,再在一批行家內展示,征求意見,最后定稿,交給雕塑者進行制作,需要時,可來工場交換意見。
至今,我還保留許多當年精心繪制的圖案。后附陪神小初稿一幅,供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