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行為,像一股股令人舒適的春風。“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人作為“萬物的靈長,宇宙的精華”,時時刻刻都要用文明與良知指揮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比如一個人要有惻隱之心、同情之心、助人之心、公正之心。正如福建省政協委員、致公黨莆田市委主委陳道成所言:一個文明的人,就是一個暖心的人、精致的人、時尚的人、純粹的人、花一樣的人、受點贊的人。文明的人們好儒雅、文明的家族好溫馨、文明的社會好溫暖。
一件件,一樁樁,總有一些溫暖,讓人熱淚盈眶。一座城市的文明,靠每一個文明的“我”組成,并“從我做起”。對于一個文明的“我”而言,文明要從點點滴滴做起,巨大的建筑由一木一石壘起來的。而對文明的自身再升華,也應該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古詩句說的多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種和諧的聲音,輕輕的,細細的,那般叫人無法言說,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方能聽見!有些關愛很小很小,有些關愛轉瞬即逝,但它們卻在我們容易忽略的角落,散發著淡淡的光芒,它們改變了人生的風度,生命開始變得不一樣。
春風催發行為上的“柳綠花紅”,但是,也難免滋生不文明不協調不和諧的“旁枝末節”。有禮則平安,無禮則不順,文明之禮是一個社會運轉的軸心,不文明行為不但沖擊著人類文明的堤岸,也同時讓人很不爽、很不適。春季的麥穗和秋天的橙柿,令人愉悅;夏季的臺風和冬日的寒潮,令人煩心!“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一個人,一座城,其自身的成長、發展與完善,都離不開“參照坐標”的指引。科學的、立法的、可操作的文明參照指引,是城市和市民幸福感、獲得感的一個直接體現,是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必要前提和基石。“從自身做起,立足本職工作,吃苦耐勞、盡職盡責,發揮‘工匠精神’,踐行社會責任擔當,只有從行動起來,我們的城市才能更加美好,我們的城市才能處處盛開文明之花!”福建省政協委員、莆田市龍威藝術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游君立如是說。
仙游楓亭蔡襄陵園內的蔡襄家訓
仙游城東中學學生養成飯前洗手習慣
“倡導用餐實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
“重點治理高空拋物、噪音擾人”
“遛狗要牽繩,大型犬只戴嘴套”
莆田市區的垃圾分類屋
最近,一部獲得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批準的條例,在莆田市上下引起了強烈的關注和反響。它就是《莆田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文明條例》)。
“今年莆田蟬聯了全國文明城市,可喜可賀。在這個創建過程中,我們取得了很多經驗、做法。但是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現象,因此,《文明條例》的實施非常必要,會進一步引導規范市民的行為,使我們的文明創建常態化、法治化。《文明條例》的內容非常豐富,把我們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視的一些問題寫的很清楚。”市人大代表、涵江區白塘鎮后宮村黨支部書記、村民主任林鳳田說出自己的看法。
那么,這部《文明條例》是如何形成的,又具體涉及哪些內容?
莆田市委文明辦一級主任科員王建偉介紹:這部《文明條例》是年初經市委研究同意,調整列入今年立法計劃的,市委文明辦和市人大通力協作,完成起草工作。之后,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將《文明條例》放到優先位置,先后進行了三次審議,中間開展了大量的征求意見、調研論證等工作,確保了《文明條例》的質量。這部《文明條例》法規在今年8月27日市人大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在9月29日省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獲得批準,將于2021年1月1日實施。這部法規有特色,有亮點,有注入莆田元素,比如“送秋”“送年暝”;有傳統文明繼承需求,比如使用“手帕”“戴口罩”等;也有新時代文明要求,比如“提倡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等,《文明條例》中對文明行為提出了12條倡導6條鼓勵,有進一步規范,結合莆田市實情提出24條重點治理的問題,指導性可操作性很強,并且對不文明行為制定了法律責任,加大了對不文明行為的處罰力度,對公共秩序、公共環境、公共交通等不文明行為有了剛性的處罰依據,約束力進一步增強。這部條例法規的出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化的時代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設制度化的現實需要,是全國文明城市常態化創建工作推進文明莆田、美麗莆田的迫切需要。
“《文明條例》是我市第一部弘德立法,是推進我們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重點圍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風氣’四個方面提出倡導的文明行為。在立法過程中,我們結合中央的一些新精神新要求,結合這次疫情防控的一些經驗做法,結合莆田的一些傳統文化習俗,提出了養成公共衛生習慣、踐行文明生活方式、弘揚孝道傳統文化、尊師重教、尊醫重衛等重點倡導事項;在廣泛征求意見基礎上,提出了24項重點治理的不文明行為,其中包括了遛狗不拴繩、廣場舞擾民、設置地樁地鎖占車位等大家平常生活中多少有所感同身受的現象。”市人大法工委秘書科科長鄭昱說。
在談到對即將實施的《文明條例》,涵江區人大代表、江口鎮官莊村黨支部書記許光成用“文明標尺”來比喻。他說,有了規范的標尺,鄉村許多不文明行為變得有法可依,有據可循,例如《文明條例》第三章,重點治理亂丟垃圾、噪聲擾民等一系列行為,可以大大減少現存村民糾紛現象;通過宣傳《文明條例》,村民們也能認識到不文明行為的定義,自覺規范個人行為。
交通文明是城市一道流動的風景線,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蘭宇庭認為,《文明條例》將闖紅燈逆行、開車打電話、不禮讓斑馬線等不文明行為列入重點治理清單。莆田交警溫馨提醒市民,莫闖紅燈不逆行,多一分等待多一份安全;喝酒不開車,莫讓好酒變苦酒;開車不玩手機,別拿生命打電話;文獻名邦,禮讓行人,你行我也行。關注交通文明,改正不文明的交通陋習,知危險,會避難。(時報記者 凌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