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閑 文/圖
大鼓及壓鼓石獅
戰鼓(左)、大鼓(右)
云鑼
廝鑼,又叫沙鑼
文管,笛管,篳篥
拉弦樂器,方言通稱“柴胡”
鞔鼓作坊
普通觀眾對戲劇演出的評價,習慣分為前臺和后臺。更多的觀眾只專注于前臺的表現,而“忽略”了后臺的作用。這如同食客在大快朵頤品嘗一道美食時,極少在意大廚如何烹調,加了一些什么調味佐料。戲劇演出的后臺,大約與“后廚”相似,但與部隊作戰的“后勤保障”卻差別太大。莆仙戲演出后臺的功能作用,與其他劇種大體一致,無非就是“樂器”與“器樂”二端。
茲僅就莆仙戲后臺伴奏所用樂器,略作介紹,零散淺談。
莆仙戲后臺所用樂器的變革發展,基本上與莆仙戲演出的變革發展相伴隨,相適應。莆仙戲所用樂器,屬于傳統樂器,其種類均在古代“八音”樂器之列。八音,古代對樂器的總稱,按照制造樂器的材料,分為金、石、土、革、木、絲、匏、竹等八個門類。
若從演奏方法分類,則有打擊樂器、拉弦樂器、彈撥樂器和吹管樂器等四部。至于現在西方傳入的鍵盤樂器、電聲樂器以及提琴銅號等,有時也可能參與莆仙戲演出的伴奏,但應該不能算莆仙戲的“傳統樂器”,故本不涉。
莆仙戲后臺也是把“八音”分為“四部”合奏的,其作用是在整個演出過程中,或為前臺伴奏,或作獨立表演的。
一、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自始至終伴隨著整個演出過程,須臾不離。
(一)鼓
莆仙戲伴奏的打擊樂器包括鼓、板、鑼、鐃、鈸等,鼓是主要的。鼓又依形體分為大鼓、戰鼓、板鼓。
板鼓又稱為“花魚鼓”。板鼓在戲劇伴奏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其他地方,掌板鼓者被尊稱為“鼓佬”。現在莆仙戲演出場合,或民間“十番八樂”合奏中,板鼓幾無所見,或將失傳。莆田方言俗語有“花魚鼓參八樂”,用來形容無序混亂狀態,但不知其掌故或來歷。
鼓的制作材料以牛皮和樟木為主,但在八音分類中,屬于“革”類。革即皮革,指牛皮。
制鼓工藝在莆田方言中稱為“鞔鼓”。“鞔鼓”是一個相當古老的詞語。
鼓在整個戲劇演出過程中,居于主帥地位,是全場戲的靈魂,擔任提示、指揮、控制的職能。該職能顯然來源于軍旅作戰,拓展至宗教民俗活動,進入到戲曲音樂。鼓舞、鼓吹、鼓勁、鼓動、鼓樂之類的構詞,都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和理解戲劇后臺伴奏之“鼓”。
(二)板
板的用材主要是木頭,在組件中兼有竹板,但歸類仍為八音之“木”。
板也稱檀板或綽板,其組件一般為三件,即固定的空芯方木、手持竹板和用來擊打發聲的槌。板在演奏中主要表達出節拍的板、眼、行板、散板、快板等多種意義。
板的形制小巧、簡樸,但在莆仙戲后臺樂器中的表現極為突出,幾乎處在“滿勤”狀態,且聲音清脆響亮,在所有樂器齊奏中,依然清晰可聞。
根據形體結構和聲音高低,板有“大磕”、“細磕”和“擲(頓)板”幾種,在莆仙戲伴奏中發出“巧巧”聲響。板或由古代樂器“柷敔”演變而來。
(三)鑼、鐃、鈸
鑼、鐃、鈸,以銅制成,八音歸屬“金”。
在莆田戲行話中,不同地方或群體的習慣說法不盡相同,通常把這組樂器統稱為“銅器”“銅錢”“雜子盤”“工具子”等。
對于鼓的主導地位,銅器為從屬附庸。從演奏樂手的關系上看,通常是前者為師,后者為徒。雖然有主次之分,但由于銅器組件繁多,且發聲尖刺,對輕重節奏要求嚴格,故又有“真鑼假鼓”的說法,莆田方言則謂“正鑼侯白鼓”。
這些“銅器”進一步細分下去,則名目繁多,僅鑼一類,就有大鑼、草鑼、廝鑼(或沙鑼)、云鑼諸種。鐃鈸在莆仙方言中,則根據其聲音命名為“齊”“倉”,在記譜符號中也記作“齊”“倉”。“齊”“倉”也按照大小音色分為數種。
上述打擊樂器分為二組,一組一人掌鼓板,另一組一人負責“打齊倉”。
掌鼓板的司鼓在莆仙方言中,稱為“鼓頭”,而戲班內部則尊稱其為“班長”,可見其身份地位之重要。
班長既然身份重要,其擔子自然不輕,屬于“挑大擔”的人。班長對演出劇本內容必須爛熟于心,達到“落心腹”的程度。
莆仙戲后臺伴奏的器樂極為豐富,除數以千計的曲牌之外,僅鑼鼓演奏,與曲牌和前臺表演配合的節奏也是復雜精細的。歷經千百年的演進積累,改良完善,形成了一套權威規范的“鑼鼓經”!近年正式出版的莆仙戲曲《鑼鼓經》所載的“鼓品”即達300種左右。
莆仙戲打擊樂器中,還要特別提出的是“壓鼓石獅”。
據歷代藝人傳說,此“壓鼓石獅”與唐玄宗、江梅妃和唐代宮廷梨園戲有關。傳說歸傳說,而現實的情況是,此石獅放置于鼓面的不同位置,可以調節鼓聲的強弱和音色,鼓頭要自如靈活地移置石獅,達到理想的演奏效果。
因此,這個“壓鼓石獅”也是對鼓頭技藝水平的挑戰和考驗。
二、吹管樂器
莆仙戲吹管樂器大體上可分“有哨”與“無哨”二類。
有哨類包括銅質的嗩吶、梅花和木質的文管。無哨類即竹笛或竹子,莆田方言為“飄笛”。
盡管制作材質不同,但在八音歸類上,這些吹管樂器應一并列入“竹”類。
嗩吶或梅花的區別,只有專業人員中才能分清,普通觀眾則多籠統地呼為“吹笙”(或作吹鞭)。因為樂器發出的聲音,方言俗話中有“吹笙滴嘟嗒,白果炒蒜生”之語。“滴嘟嗒”略一變化作“嗒滴嘟”,又寫作“打敵都”,則常被用來形容人們之間爭訟不清、交流不暢、不可理喻的情景。有專業人士對“打敵都”一語進行了考證、論證的努力,或云源于“抵牾”。
早期莆仙戲伴奏的鼓、吹、鑼三樣主要樂器被簡單概括為“鑼鼓吹”,或源自古代樂府的“鼓吹”?
有哨吹管樂器中,至今偶爾還會用到“文管”。文管有時也單稱一字“管”,或與“笛”混合稱“笛管”。從某些樂器著作中可以看到,古代的“管”與現存莆仙戲樂器的“文管”,長短差別較大,且材質似亦不同。
專業研究人士認為,文管即古樂器“篳篥”。“篳篥”在方言中的發音或如“扒拉”?民間詈罵問訴的情景謂之“扒拉”,抑或由此篳篥吹奏的聲響而來?
雖然“文管”的制作用材是“木”,更講究者需用“紅木”,如“尚書木(尚書柏)”之類,但在樂器歸類上,凡以吹奏,則屬“竹”類。
“絲竹”是伴唱的主要樂器,故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說。“肉”指以“肉”發聲,即歌唱。
三、彈撥樂器
傳統莆仙戲伴奏的彈撥樂器,主要是“三弦琴”。所謂“三弦琴”是指三弦和琴的習慣合稱。在八音歸類中,“三弦琴”屬于“絲”類。
與下面將要談到的“絲”類“拉弦樂器”一樣,早期所用的“絲”,又稱為蠶絲,方言中可能訛為“桐絲”或“蟲絲”。蠶絲中有上佳者為冰蠶所吐之絲制成,雅稱“冰弦”。如《琴挑》戲中所唱“且向冰弦訴不平”,即是。
彈撥樂器中的“三弦”,根據形制大小和所張弦數,又分為大三、中三和小三,其區別在于音色不同,依次為渾厚、堅實和清脆。
琴,在莆田話中多以琴桶呈八邊形而稱為“八角琴”,張一根弦,安有區分音階的“琴品”十三個,可奏出自上而下、由低到高的十三個音階。
在現存古老樂器中,莆田的“八角琴”當為奇珍。只是現在的莆仙戲后臺伴奏中,似乎不見其身影,包括三弦在內的彈撥樂器,多被“揚琴”或“電子琴”所替代。好在近年莆田文化部門組織舉辦的民間“十番八樂”匯演比賽中,規定“八角琴”必不可缺席。此“規定”或可使該古老樂器不至于很快失傳。
四、拉弦樂器
拉弦樂器,側重于演奏方式而名。有時稱為弦索樂器,則是就構造材料而言的。
莆仙戲伴奏樂器中的拉弦樂器,統稱為“胡”,實際是胡琴的簡稱。而“拉”在方言中作“拖”,故“拉胡”均稱“拖胡”。莆仙戲傳統所用的胡,均是“柴胡”。此“柴胡”是指琴體全部使木材制作的樂器,而非中藥的“柴胡”。
柴胡特指琴體共鳴放大的構件是桐木(泡桐)的薄片,稱為“桐板”,由此又區別于蛇皮的而統稱為“板胡”。使用蛇皮的稱為“馬胡”,也有認為應作“鞔胡”,即蒙(鞔)以蛇皮。
柴胡的弦索,早期有牛筋的、蠶絲的,過渡階段用尼龍絲,現在多為廠制的金屬絲,或尼龍金屬混合絲繩,普通話稱“琴弦”,莆田話叫“胡線”。
無論弦索使用什么材料,按照古樂器八音分類,均為“絲”類。
莆仙戲樂器的胡,按照形制,主要根據定弦,大約有老胡、尺胡、四胡等三種主要的“當家”樂器。至于尺胡則又有大尺、中尺之分。除此之外,有時還有“和尚胡”“貢胡”“板子”等參與其中。
莆仙戲是一種古老的劇種,有著許多傳奇色彩的發展歷史,因而有豐厚的文化積淀。作為莆仙戲有機組成部分的樂器和器樂,也是可以相對獨立的文化遺產和財富。以上只是選擇“器”的一個方面,介紹一下個人十分粗淺且有限的所見所聞,其中沒有涉及各種樂器的音色效果和演奏技藝。這些未及的內容,應該可以在有關莆仙戲“器樂”的著作中得到補充。這樣,“樂器”與“器樂”就能實現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