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浦
或許有人想問:琉球在哪里呢?
讓我來回答:琉球在東海外,是一個群島,曾經也是一個國家。
琉球王國是曾存在于琉球群島的封建政權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1429年,三國統一為琉球王國。
早在明洪武年間琉球諸國就是中國明王朝的藩屬國。
藩屬國,是指名義上保有一定主權,實際上在內政、外交和經濟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從屬并受制于他國的國家。
對于中國來說,中國從西漢開始就有藩屬國,中國歷代王朝多對藩屬國采取懷柔政策,厚往薄來,很少干預其內政,卻無償為其提供保護。
1429年,統一后的琉球王國仍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宗藩關系。其國王由明、清朝廷冊封。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朱元璋還曾應琉球中山國國王的請求,“敕賜閩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赴琉球定居,就是向海外移民。這次移民數量眾多,且都是福建人。由于此時媽祖信仰在福建已經十分盛行,所以移民幾乎都是媽祖信眾,兼且如此眾多的移民全是乘船跨海去琉球,海上涉波履險全靠媽祖護佑,才能讓他們安抵目的地。所以移民安家后隨即在琉球建媽祖廟,將他們隨船帶來的媽祖神像恭請入宮安座,一來方便隨時祭拜,二來不忘他們的根在福建。這些福建人在琉球不斷蕃衍,一代又一代,如今已成為琉球群島的主要居民。
據史料記載,明代福建移民至少建了兩座規模較大的天妃宮,分別是下天妃宮和上天妃宮。此外還有一座姑米島的天后宮則是清代所建。
前面說過,琉球王國從明初開始,其國王均由朝廷冊封,這件事歷經明、清兩朝近500年,共冊封國王22世。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兩朝派赴琉球冊封的使船全部都由福州的臺江出發,順流出五虎門后,抵長樂廣石澳候風信開洋東渡,因此在福州臺江、五虎門的怡山院和長樂廣石澳均建有天妃宮,供中琉兩國的來往使者致祭。
朝廷派往琉球冊封的使船稱“封舟”。封舟必須供奉媽祖神像,以便使者早晚上香祈禱,求媽祖保佑合船平安。
明、清兩代封舟東渡琉球多至數十次,海上均獲媽祖護佑而平安往返,達成使命。這里略舉兩例。
一是《天妃顯圣錄》所載“琉球救太監柴山”的故事:
明洪熙元年(1425)四月,欽差內官柴山往琉球,載神香火以行。至外洋,一夕,云霧晦暝,山方假寐,夢神撫其幾曰:“若輩有水厄,當慎之,吾將為汝解。”及寤,不敢明言,只嚴誡舵工加謹。正揚帆而進,突陰霾蔽天,濤翻浪滾,咫尺不相辨,孤舟飄泊于洪波之中,桅檣顛倒,舟中墜水者數人。舵工急取大板亂擲水中,數人攀木而浮,隨波上下,呼天求救,哀聲震天。迨薄暮,見燈光自天而來,風倏靜,浪倏平。舵工急揮棹力救,墜水者攀附登舟,感慶再生之賜。回京奏上,奉旨遣官致祭,拜答神功。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后續“尾聲”,那就是柴山感天妃救護之恩,后來特地在琉球唐營重修天妃宮,并在宮南肇建一座千佛靈閣。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冊封正使是翰林院侍講全魁,副使是翰林院編修周煌。周煌著有《琉球國志略》,書中所收《奏請加封諭祭疏》一文,詳述天妃賜救情節:
伏念臣等渡海時,以六月十日出五虎門,十三日已見琉球之姑米山,十四日近山下碇,守風之次,適當暴期,波浪兼天,舟身震撼,嘔逆顛仆者無數。臣等屢禱于神,神出筊示謂:“寧泊此,毋舍去也。”于是肅將簡命,虔告天妃:“神若默佑生靈,當為神乞加封號,并請于冊封之年明頒諭祭。”奈臣等忠信未孚,延至二十四日夜,臺颶大作,碇索十余,一時皆斷,舟走觸礁,龍骨中折,底穿入水。時既昏黑,兼值雷雨,距岸約六七百步許,自分此時百不一生,呼吁之頃,忽神火現于桅頂;又海面燈光浮來,若煙霧籠罩狀。舉舟之人,皆所共見,乃胥呼:“天妃救至矣!”須臾,舟稍向岸,賴一礁石透入舟腹,得不沉溺,復不漂流。以故解放本舟小船,次第救免。
這個故事也有一個后續“尾聲”,那就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皇帝應冊封使全魁、周煌奏請,為媽祖疊加“誠感咸孚”四字封號,全稱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天后”。
諸如此類與琉球冊封相關的靈應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明亡后,琉球繼續向清政府朝貢。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冊封,從此琉球使用清朝年號,向清朝納貢。歷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從未間斷。
1609年,日本薩摩藩率兵侵占琉球,逼迫琉球向日本進貢。琉球王國形成“兩屬”狀態,后逐漸被薩摩藩實際控制,成為薩摩藩的附庸。1872年,日本政府借明治天皇親政之機,削琉球國號設為“琉球藩”。1875年7月,日本強令琉球王國停止對清政府的朝貢,并改用日本年號。1879年,日本宣布琉球廢藩置縣,完成所謂的“琉球處分”,將琉球強行并入日本,設“沖繩”縣,琉球王國覆亡。
歷史悠久的琉球王國雖然消失了,但島上居民的媽祖信仰一直在,媽祖廟的香火未斷,并且必將延續千秋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