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松江
【錢錁】(莆語,以下圖片說明同)
【銅片】
【錢片】
【王番】
【王番】
【王番】
【紙字】
【紅雞公】
【烏雞母】
【工農兵】
許多詞匯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產生的,莆仙方言中的一些詞匯也不例外,其中都蘊含著一定的歷史信息或社會背景因素。
【錢錁】指相當一文錢的外圓內方銅錢。
錢,指代幣。錁,原意是指小塊的金錠或銀錠。莆仙方言中,則是指相當一文錢的外圓內方銅錢。外圓內方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天圓地方的觀念下創造的。標準重量為半兩的錢幣,成為中國歷史錢幣的傳統樣式。在莆仙方言中,這樣的銅錢每枚稱為一錁,所以人們習慣地將這種銅錢稱為錢錁。
【銅片】指實心的銅錢,也稱銅板或銅圓。
詞匯“銅片”中的“銅”,是指銅質做成的;“片”是把一個個圓形薄銅錢形象地稱為一片片的銅板或銅圓。中國歷代古錢幣大多數是以銅合金形式鑄造的,方孔圓錢是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而銅錢是古代銅質輔幣,方孔圓錢的鑄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國初年,所以民國時期實心銅錢使用的較多。
【鐳蕊威切片】同上義。鐳是“錢”的莆仙方言外譯音。
【錢片】同上義。
【王番】pη11 ηuaη533.銀元。
因錢幣中的圖案有英國女皇的頭像,莆仙方言稱其中的女皇為王,稱洋人為番囝,所以就稱為“王番”,有的地方也稱為“大番”,因王者為大。在普通話中,銀元俗稱“大洋”“洋錢”或“花邊錢”。銀元起源于15世紀的歐洲,是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明萬歷(1573-1620)年間銀元流入中國,上述的圖案有英國女皇的銀元是在清代鴉片戰爭之后流入中國,使用量最多。因有的圖案中有手中持有一根權直杖的外國人,故人們也稱這種銀元為“番囝揭錫杖”。
【銅番】taη13 ηuoη533. 對假銀元的稱呼。俗:[銅番出面](喻事情敗露)
【紙字】指紙質鈔票。
中國歷史上將紙幣稱為“鈔”,始于金貞元二年(1154)發行的“交鈔”。“交鈔”亦稱“鈔引”,用紙印制,與鑄幣同時使用。1853年 (咸豐三年),清政府發行“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兩者合稱“票鈔”或“鈔票”。后人以“鈔票”泛指紙幣和銀行券。在莆仙方言中,用簡明直觀的語言概括鈔票為“紙字”一詞,即是說,印字的紙。
【紅雞公】指民國時期(1948年8月至1949年7月)發行的紅色票面金圓卷。
【烏雞母】指民國時期(1935年至1948年8月)發行的一種黑蘭色票面的貨幣。
【工農兵】指在1962年4月20日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中,票額面為工農兵頭像的“大團結”十元人民幣。
【三頭搒波翁切】舊時莆仙地區的農村高利貸之一。
在莆仙一帶,農村放高利貸是外地傳來的,特別是在民國七年(1928)之后,更為流傳。這種利率計算是,在青黃不接時借入50公斤稻谷,到新谷登場時須還75公斤,即是以50公斤對折的25公斤為利息,一頭等于25公斤。下次還時若還不起,則就把75公斤為本金,以75公斤對折的37.5公斤為下次的利息,下次就要還112.5公斤,以此類推。此種計法,是把本金50公斤分做兩頭(兩股),一頭為25公斤;再以25公斤的數作為另一頭,共三頭,總數為75公斤,即是借出兩頭,還三頭。故稱為“三頭搒波翁切”。
【牛犅音敢廝牴】也是舊時莆仙地區農村高利貸之一,比“三頭搒波翁切”的利更高。青黃不接時借入50公斤稻谷,到新谷登場時須翻半還100公斤,即是以本金為利息,總計為100公斤。
【驢馱拍滾】同樣也是舊時莆仙地區的高利貸之一。其計法是,到期不還,利息翻番,并將利息計入下月本金。依此類推,本金逐次增加,利息逐次成倍增長,像驢打滾一樣一次次翻倍,越滾越多。
【細錘出,大錘入】同樣也是舊時莆仙地區的高利貸之一,只不過剝削較輕些。即是在出借時約定,稱量谷子是用較輕的小量錘(即大秤的鐵錘),稱出的量較輕。還時,則是用較重的在量錘來稱谷子。大小量錘所移出的量一般相差約五至十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