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勁松
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會記得,坊巷路曾有一所全縣創辦最早的幼兒園(即荔城區一幼前身),當地居民習慣稱之為“坊巷幼稚園”。在這所花園般的幼兒園里,曾經有過我的幼年歡樂時光,給我留下揮之不去的印記。
記憶中的幼稚園很美麗,踏上臺階,跨進古香古色的大門,一條紅磚鋪設的小道便出現在眼前,小路大約兩米多寬,兩旁栽種修剪整齊的灌木。路邊右側是小操場,左側是種有花木的小花園,里面長著一棵不知名的大樹,碧綠的樹冠上開滿了淡黃色的小花,風輕輕吹過,一片片帶有鉤狀的小花瓣就會如雪花般飄下,愛打扮的小女生喜歡把花瓣掛在耳邊當耳環,玲瓏剔透,美麗至極。靠近大樹一側還長著兩棵枝節蒼勁的小松樹,不時掉下一兩個小松球,吸引小男生爭先撿拾。春有花香,夏聽蟬鳴,我的母園就是一座美麗的花園。
幼稚園大門右側是一座紅磚砌成的大平房,忘記這座房子叫什么,且稱之小禮堂吧。小禮堂占地不小,有三四間教室那么大,里面擺放著各種小木馬、滑滑梯,還有木制搖搖船,記得老師經常帶我們去小禮堂活動。搖搖船是小朋友最愛,船大約兩米多長,兩頭高高翹起,大家排隊站在一旁,每組四至六人輪流上船分坐船兩頭,然后在老師搖動下慢慢晃起來,小船晃得越高,孩子們就會發出陣陣尖叫聲。每到放學后,孩子們還舍不得回家,紛紛纏著大人再去小禮堂玩搖搖船。
小禮堂靠東一側是廁所,這是座不分男女的露天廁所,每當下課時間一到,小朋友們便會蜂擁跑去廁所,先解為快。然后路過小禮堂還不忘進去游樂一下。
沿著紅磚小道繼續朝北前行二十來米,就是幼兒園教學樓,這是一座帶有地下室的五間廂紅磚樓房,樓前有片開闊磚埕,平時供小朋友活動。踏上多級臺階,便進入主樓大廳,大廳兩邊為東西廂房,后有樓梯。一、二樓為各班教室和教師辦公場所。還記得我的大班教室就在二樓靠東邊的廂房,每到下課時間,我總愛來到陽臺欄桿邊上,看著樓下紅磚埕上的孩子們嬉戲奔跑。
整個幼稚園占地較大,民間傳說的彭府百廿間舊址就在這里,早年還可以見到水池、小橋、假山。紅磚樓房西北側緊鄰一片古民居,當年駐有莆田縣東圳渠道建設指揮部,我父親就在這里上班,念幼兒園的我一放學就跑去父親辦公室,父親總會拉開抽屜,遞給我一塊餅干。樓房東北側緊鄰莆田縣人民委員會(簡稱縣人委),縣人委大門可通向觀橋路。到我讀大班時,趕上吃食堂運動,幼兒園斜對面一間臨街房子改建大廚房,居民集中食堂吃大鍋飯,放學后的我直接上大食堂吃飯去。印象中的幼兒園沒有寄午,大班孩子放學不用家人接送,都是自己排隊回家。
幼稚園老師很美麗,可以說全城區最漂亮的女教師都在這里。依稀記得我的班主任是個扎雙辮、穿黑裙的美女老師,叫什么名字記不起來,老師不僅歌唱得好,舞跳得也很美,天天帶著微笑,彈著鋼琴教我們唱呀跳呀。每年的“六一節”或元旦,老師還會挑選漂亮的小女生排練舞蹈節目。節日那天,全園孩子集中小禮堂,盤坐在干凈的地板上,觀看文藝演出。記得我班表演的節目是小舞蹈,穿著花裙子的小女生,在鋼琴老師伴奏下,翩翩起舞,優美的舞蹈博得大家陣陣掌聲,六十年過去了,跳舞的小女生,你們都好嗎?
依稀記得幼稚園里有個姓翁的女教師,年紀大概四十多歲,不僅頭發全白,連膚色也是白的,說話間瞇著雙眼,可能是園里的領導,對小朋友要求很嚴格,所以大家都很怕她,怕做錯事挨她的批評。長大后才知道,舊時幼稚園是教會創辦的,那么這個白發白皮膚的女教師應是外國友人的后代。
說到幼稚園創始人,其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892年,根據有關資料記載,美國著名傳教士蒲魯士夫人蒲星氏發起創辦咸益女子中學,租莆田城內坊巷民房為校舍,1893年開始附設幼稚園。1917年改名為莆田縣私立鑄益女子小學附屬幼稚園。1942年,鑄益小學與哲明小學合并改名為莆田縣私立鑄明小學(附屬幼稚園)。1952年12月,學校由莆田縣人民政府接辦,改名為莆田縣立鳳山小學附屬幼兒園。1954年,城廂中心小學和長壽小學兩所附屬幼兒園并入該園后,改稱莆田縣城廂鎮第二幼兒園。
1959年母園又改稱莆田縣城廂鎮幼兒園,這一年秋季,母親抱著我走進坊巷幼兒園,我的幼兒啟蒙從此開始,三年后的一天,大班小朋友集中紅磚大樓前臺階上,女生坐在最前排,咔嚓一聲,拍下幼兒園畢業合影。1967年幼兒園停課,1968年復課,搬遷到金橋巷舊九中校舍辦學,原址由莆田地區招待所進駐。1984年改稱莆田縣實驗幼兒園。2002年更名為荔城區第一實驗幼兒園。
六十年彈指一揮間,當年的小朋友,早已兩鬢發白,前不久帶孫兒去興化賓館參加夏令營,怎么也找不到昔日黃花飄落的大樹,曾經承載過幼年歡樂的紅磚教學樓,亦被興化賓館主樓所代替,留給我們的只有深深的緬懷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