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翁志鵬
五侯山,古稱“五峰山”,位于興化灣南側,距荔城區北高中心集鎮約3公里處的福嶺村境內,海拔約400米,綿延笏石、北高及東嶠三鎮交界處。據民間傳說:在遠古的某朝代,朝中奸臣弄權,有五位諸侯怕遭陷害,南逃至此埋名隱居在五個山頭,故后人稱為“五侯山”。據《莆輿紀勝》稱,從不同角度仰看山體,所得形狀不一,因其形狀酷似巨型筆架,得名筆架山;而從正面望去,則有五座山峰,故稱五侯山;另從壺公山東北側遠望,山體有如雙髻,故又稱雙髻山。1981年被莆田縣人民政府列為名勝景點予以保護,并列入莆田沿海十景之一。“五侯秋望”也被列入莆田新二十四景之一。
遠離城市的喧囂,沿著登山臺階而上,耳畔回蕩著山泉潺潺,鳥聲陣陣;山中綠蔭蔽日,怪石嶙峋,有眾多殿、寺、洞、巖、宮等;登上山頂極目遠眺,田野、村落、山川、河流等構成一幅美輪美奐的山水畫,令人流連忘返。近年來,修建了一條上山的水泥路,猶如一條巨龍盤山,更似一條散落在人間的白玉腰帶纏繞在山間,極大方便了游客上山游玩、探幽。
“高列五侯第一峰,勝鐘六合無雙鏡”。“春莆禧”、“夏天云”、“秋仙女”、“冬九鯉”是莆仙的四大祈夢圣地,其中“秋仙女”指的就是五侯山上的“仙女洞”。“仙女洞”其實不是洞,而是一座不大的宮廟鑲嵌在臨近懸崖的一塊天然巨石上面。“燈照三江景,面對四海潮”。在仙女洞附近的石堆中,隱約可見一只像極酣睡的獅子,其獅頭、獅鼻、獅眼和兩旁耷拉著一對耳朵,居高臨下,遠眺前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獅”的雙眼用玻璃燈裝飾,夜間燈亮,是莆田江口、福清等地船只安全出入興化灣的天然“航標”。
據當地老人介紹,宋代初,在五侯山麓的頂溪村有個名叫陳啟元的人,常年在山上作水磨碾麥、谷子等糧食,其妻子生下一個女孩,由于臨生之時,團團紅光罩院,陣陣異香撲鼻,所以取名明珠,明珠長得眉清目秀,心地善良、樂善好施,深得鄉親們的喜歡。因家道貧寒,家人不得不把年僅七歲的小明珠送往涵江一財主家當丫環。在地主家,小小年紀的小明珠受盡了百般折磨。12歲那年,心疼女兒的父親將其討接返家。從此,她經常幫父老鄉親做好事,也竭盡全力幫忙料理家務,還每天中午上山為父親送飯。有一天中午,明珠送飯途中,途經一巖洞時,突然間,她的眼前出現了一幕甚是美妙的“仙境”,讓明珠陶醉其中,遂閉住雙眼,便跪在巖洞前的石盤上,慢慢地躺下身子進入夢鄉,睡著了。當父母親和鄉親們找到她時,發現明珠已漸漸羽化飛天,消失在天空中……,她父母及父老鄉親們慟哭不已,便在此地蓋了一間茅屋以作紀念。明珠“羽化升天”后,人們就虔誠地在其“升天處”建造“仙女洞”(如今的“蕊珠宮”),香火極為旺盛。每到秋季,來自莆仙、福清、泉州等地的眾多善男信女前來尋幽、探勝、求卜、祈夢(睡仙夢)者,絡繹不絕。
在仙女洞后面有一塊酷似屏障的石壁,上面刻有“第一峰”三個楷書大字,壯美秀逸。相傳明朝年間,正德天子游江南時,聽了主持講述仙女動人事跡及五位埋名隱居的諸侯故事后,深受感動,所留下的御筆。
從仙女洞繼續上行,有一座由北宋名臣蔡襄倡議修建的“通明殿”,“通明殿”中有一塊酷似筆峰的巖石上刻有“正來一雪山”,落款為“正德”。相傳,明正德十四年(1519),正德皇帝南巡福建興化沿海一帶,來到通明殿時,當正德皇帝得知這是一代名臣蔡襄創建的殿宇時,即興提筆揮毫寫下了“正來一雪山”的行草書。至今,該石碑還尚存在通明殿一隅。此外,通明殿還保存有一塊清代著名書畫家郭尚先的《侯山玉皇廟》碑文墨跡,以及一副清御史鄒壽棋的楹聯:“兩輪日月光天德,一統山河壯帝王”。
據了解,目前,通明殿正在加緊建設山門的景區配套工程,還將規劃建設蔡襄文化書屋等。五侯山上還有諸多的秘密和美麗的傳說,有待后人去發掘與揭秘,她就像是一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小家碧玉,如今正向世人慢慢揭開其神秘的面紗。五侯山,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