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浦
眾所周知,天下凡稱“順濟”的媽祖分靈廟必推斷其創自宋代。這是因為宋徽宗趙佶在宣和五年(1123)首次為媽祖分靈廟賜額“順濟”,于是有了圣墩順濟廟、風亭順濟廟、江口順濟廟、白湖順濟廟,等等。
那么,后來的媽祖分靈廟又稱“靈慈宮”“靈慈廟”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還是皇帝賜額!不過這回輪到元朝的皇帝賜額了。
這事要從元代大興海上漕運,漕運又得媽祖佑助的神跡說起。
話說元有天下,定都大都(今北京)。大都有皇帝有群臣有將士有庶民,可就是沒有糧食。南方是米糧倉,大都所缺的糧食必須從南方運去。朝廷原先按照老辦法從運河往北京運糧,可是運河狹窄,大船無法行駛,只能靠小船運輸,小船載重量小,對北京的大量人口來說真的是“杯水車薪”了!
這時有張瑫、朱清兩個地方官在收繳來的宋朝文冊圖籍中發現了一條重要信息,宋朝曾開辟了“自崇明州從海道載運入京”的航線,說明海道可行。于是上奏皇帝,龍顏大悅,立即命上海總管羅璧、朱清、張瑫造海船六十艘,一次就向北京運糧四萬六千余石!
雖說有了航線有了大船,但海上航行不比運河行船,其風險可謂極大!因此,自朝廷及官民,都對海上漕運的安全十分關注,尤其是馬背上得天下的蒙古族統治者和北方漢人,對海洋很陌生,視海道如畏途。此時只有一個辦法,即求助海神媽祖!對此,鄭東在《重修靈慈宮碑》中有非常生動的描述:
天下惟海為至險,況夫操不可恃之器,而陵不可測之淵,其遇猝然之變,有非人力可得而御者,不有神之智力以相左右,其能克濟哉?我元運東南之米,取道遼海,繚繞萬里而達京圻,其亦遠且艱矣。惟海神天妃有功于國與民者甚大。舟入大海汪洋之中,上天下水,四無畔涯,彼以渺然之身,談笑而往,無少怖畏疑慮之心,以神賴也。當大風疾至,海水盡立,雷電交下,天日盡暝,同舟之人,對面不辨顏色,窮蹙危殆,叫號于神!神之檣火燁如大星,眾叩頭再拜,舉手相賀,如得更生!
而《天妃顯圣錄》有一則《神助漕運》的故事,對媽祖佑助海上漕運的神跡,就說得更詳盡了:
至順元年庚午春,糧船七百八十只,自平江路太倉劉家港開洋,遇大風突起,波撼星辰,桅檣飄蕩,數千人戰栗哀號!官吏懇禱于天妃,言未已,倏陰云掩靄,恍見空中有朱衣擁翠蓋佇立舟前,旋有火照竿頭,晶光如虹,舟人且驚且喜。無何,風平浪息,七百余艘飄流四散,正集合整理篷槳解纜而進,又聞空中有語云:“可向東南孤島暫泊!”眾即撐舟往孤島旁。方拋碇,江上狂飆迅發,暴雨倒峽。舟人相慰曰:“非神靈指示,我等皆在鼉宮蛟窟矣!”次日晴霽,遂達直沽交卸。中書奏神護相之功,奉旨賜額曰“靈慈”。
這就是“靈慈宮(廟)”的由來。
正因為皇帝賜額,所以有許多元代創建的媽祖分靈廟都稱“靈慈宮(廟)”,就連風亭順濟廟這樣的宋建媽祖廟,也趕時髦改名為“靈慈廟”呢!
不過,據學者考證,《天妃顯圣錄》所錄這個故事說的皇帝賜額為至順元年(1330)有誤,誤差一年。其實賜額和褒封都是元天歷二年(1329)的事,那一年皇帝以媽祖護漕特勛,詔加封為“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并賜廟額曰“靈慈”。
《狂風兮惡浪 照海兮明燈》 陳愛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