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翁志鵬
石室巖寺位于鳳凰山公園旁的大象山半山腰上,“石室藏煙”是莆田的二十四景之一,曾有考古發現,山上有“二石室及巨人跡石”和新石器時代的遺物(石斧等),為古人穴居之所,故稱為石室巖。近年來,政府不斷加大對景區建設投資力度,修建了登山石階,進一步完善了景區的配套設施,成為市民休閑、鍛煉的好去處。
沿著渠道行進,遠遠便可看見半山腰的石室巖寺,從山腳下拾級而上,拋開城市的喧囂與生活的煩惱,山中清新的空氣和優美的環境令人心曠神怡。
有傳說,唐朝時,這里林木茂盛、野獸出沒,咸通年間(公元860-873年),妙應禪師云游鳳凰山,在這里找到一處石洞(室),遂棲隱于此,在石洞內習禪清修、潛心佛學,并開始在此建寺,成為石室巖寺的開山祖師。“坐則多日不食,行而二虎相隨”。據傳說,一天深夜妙應禪師在洞中清修時,有兩只猛虎突然闖進洞中,祖師不慌不忙,用竹杖、禪理制(馴)服二虎。被馴服后的二虎終日緊跟祖師身后,如影隨形。至今石室巖上仍存有一塊刻著宋代司法參軍方左鉞所寫的“伏虎巖”的篆書石刻,風骨遒勁,石室巖被稱為伏虎巖,妙應禪師也有了“伏虎祖師”之稱。
在石室巖寺后,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石室寺塔,石室寺塔為方形磚身樓閣式結構,塔的基座為石構,樓板、回廊、護欄、出檐均為木構,現因年久風化脫落,目前僅殘存有部分木樓板。塔的四角是空心構造,塔身設有佛龕,形制與西安香積寺的唐代所建的磚塔近似。
石室寺塔共有七層,邊長3.86米,通高約20米左右,從市區遠眺該塔,猶如一支碩大無比的金鞭矗立山中,大有直指青天之勢,也被老百姓稱為“金鞭磚塔”。據說,建塔的初衷是為了鎮邪扶正而建,石室寺塔始建于南宋時期,明永樂年間(1403—1424)重建,宋代修建的石室寺塔為五層的石塔,傾頹后在石塔舊址上重建磚塔,因受佛經中“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影響,磚塔改為七層。
在石室寺塔不遠處,有一塊巨石懸在空中,狀如舌頭,被老百姓形象的稱之為“龍舌石”。“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古時候石室巖前的廣袤平原都被海平面所淹沒,海水一直淹至龍舌石前,而龍舌石狀如舌頭伸向海里汲水,山上的土地神擔心龍舌石把整個東海都汲干,便上奏玉帝,玉帝為了鎮住龍舌汲水,派天神在‘龍舌石’前蓋了一座北極殿(現殿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建)。由于石室巖所處的地理環境比較特殊,加上山中林深木茂,每年的春夏兩季時,雨水充沛,空氣濕度大,雨霧不易散去,同時,山上的石洞也把云霧‘鎖住’,等到太陽升空照射,云霧便從石洞中逐漸騰空散去,形成了‘石室藏煙’的自然奇觀”。采訪中,石室巖寺住持釋妙敬告訴記者。
懸空的龍舌石也造就了“海印洞”,隨著時間的推移,洞頂的“龍舌石”上有古榕盤石而長,枝繁葉茂,綠蔭蔽天,如今也成為石室巖的一大景觀,令人嘆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石室空山獸伏虎,根盤古木欲乘龍”。清代邑人陳池養曾形象地描繪出古榕盤根錯節抱石而生的奇景。
據說,隆慶三年(1569年)冬,里中進士陳經邦為母卜葬于巖下,夜宿臨時搭蓋的茅舍,忽聞虎嘯于舍外,翌日命人尋至虎穴,以火焚之,草木樹林隨之焚盡,古剎基址顯露無遺。陳經邦登巖觀眺,發現此處風光秀麗,感慨不已,迨其官至禮部尚書之時,有感于妙應祖師庇佑,于明萬歷五年(1577年)倡議大興土木,重建佛殿,并在寺后建造北極玄天上帝殿,以取水制火(北方屬水),從而開了此山佛、仙同居之先河。后又陸續增建大士殿、祖師殿、八仙閣、山門和香積寮等,恢復古剎舊觀。陳經邦告老返鄉之后還在山上課子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