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凌明信 文/圖
紀念館外巨型浮雕
紀念館外矗立的碑石
楊國梁講述紅色故事
學生了解閩中三年游擊戰爭
紅色古民居的廳堂
閩中特委領導居住的房子
冒雨參觀紀念館
紀念館航拍圖
紀念館全貌
在城廂區常太鎮,幾乎每個村都立有“革命老區村”的石刻碑,還有大量的革命遺址,都是英雄用炙烈如火的追求,用舍生取義的精神譜寫出的一段段紅色故事。特別是位于常太鎮西北部,毗鄰仙游縣游洋鎮、鐘山鎮的馬院村內的閩中游擊區紀念館,這一片莆田傳統古民居組合的集體厝,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莆仙邊根據地,更是閩中獨立游擊區的發祥地和根據地。閩中獨立游擊區的另外兩塊根據地,是福永邊根據地、莆永邊根據地。
革命萌生,逢春蟄起。館內,一幅幅作戰地圖,一張張烈士照片,一件件戰爭遺物,還有那一段段解說,字字都直擊心靈,句句都直言忠誠,記錄著在血與火的考驗里,這一片黃土地燃起的映紅天際的革命之光。
青山巍巍,山水奔騰。正是這革命之光,成為老區歷經滄桑而風華正茂的青春密碼!
獅舞龍騰鐵三角
狂風刮不倒,暴雨淋不透。閩中游擊區紀念館的集體厝,穿越上百年的時光隧道,歷經舊社會的槍林彈雨,卻總能巍然屹立,總能保持其特有的造型和光彩。集體厝在煙雨中若隱若現,那在白霧中裸露出來的屋頂,特別是最能代表集體厝風格的燕尾脊,此時極像馬院村漈川“牛鼻孔”山上的黑頑石,在白霧升騰中,舒展著三頭六臂,展示著沖霄力量。
站在久遠的紅色古民居中,調整時光轉盤,分明看見一條時光的隧道,通向那用熱血燃燒出信仰的熊熊之光。回首金戈鐵馬,在上下求索的路上,留下太多閩中游擊區忠心報國的紅色故事!
早在1927年、1931年,常太相繼成立山門、上莒、后坪、馬口中共支部。
于無聲處聽驚雷。自此,閩中游擊區的紅色記憶慢慢開啟了。在血染的紅旗下,農民拿起斗爭的武器,革命的爐火沖天明日月,斗爭的錘聲震地響雷霆!
1932年,黨組織派陳建新到常太馬院漈川、頂外坑、金竹坑等村進行組織活動,在漈川成立農會,創辦蘇維埃學校。同年8月中旬,時任中共仙游縣委委員的潘濤主持漈川蘇維埃政府成立誓師大會,漈川紅色政權一度建立。
1934年10月,中共莆田中心縣委在常太山區組建了一支20多人的游擊武裝,開辟早期游擊根據地。
1934年12月,潘濤、鄭金照率領沿海游擊隊與常太游擊隊會合,化裝襲擊設在常太楓葉塘的國民黨鎮公所民團常備隊,繳獲步槍20多支,打響了閩中三年游擊戰爭的第一槍。
蒼松倚日,翠竹凌云。
1935年5月,莆田、福清兩個中心縣委取得聯系,決定撤并兩個中心縣委成立中共閩中特委,統一領導閩中各縣的武裝斗爭。同年秋,中共閩中特委書記王于潔,在漈川主持召開第二次黨團聯席暨漈川軍事會議,決定把沿海、黃笏中心城區等分散在莆田各地的游擊隊統一起來,以馬院漈川、頂外坑、金竹坑為中心建立游擊斗爭根據地,成立閩中工農游擊隊第二支隊,并在漈川設立中共閩中特委辦公機關和軍事指揮中心,閩中地區莆仙邊游擊根據地正式創建。
離漈川不遠的金竹坑,當時駐扎著閩中工農游擊隊第二支隊的主力,這個小村全村40%以上的村民參加革命隊伍,與馬院漈川和頂外坑構成一個牢不可破的游擊戰爭鐵三角!
1936年5月,福清羅漢里根據地的閩中工農游擊隊第一支隊,穿過河流,跨過荊棘,迅似電、疾似風,突破重圍來到馬院漈川與第二支隊整編,此后,游擊活動空前活躍,閩中革命烈火熊熊燃起。
鋼花飛濺,鐵水奔流。歷經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游擊區域從莆田、福清逐漸擴張到仙游、惠安、永泰、閩候、長樂、平潭等縣,從而成功創建了南方八省十五塊游擊區之一的“閩中游擊區”。
紅色故事永流傳
“1936年初,為更加準確有力打擊敵人,我的爺爺林亞秋和叔公楊行毜自告奮勇,來到莆田城區的延壽橋,把地下黨組織的一部電臺秘密運回根據地。他們接到電臺后,藏在竹籃的底部,上面用食鹽蓋住。敵人在延壽橋的盤查非常森嚴,他們倆人繞過村道走山路,在山上躲藏了一個晚上,終于沖破封鎖區,把電臺送到漈川的‘牛鼻孔’山上的草棚——因反清剿,這兒成為閩中特委辦公機關、閩中工農游擊隊第二支隊暫時駐地,為革命立下戰功!我的奶奶蘇阿冇、母親楊金鶯,她們也在為游擊隊做事。1936年除夕,在漈川治印滿激戰中,游擊隊員鄭懷身負重傷。游擊隊撤離時把他托付給一戶‘接頭戶’,也就是我爺爺。為了躲避敵人搜捕,奶奶把鄭懷安置在附近一個菅茅厝。為了照顧好游擊隊員,全家人下河摸魚,上山采藥,經過1個月的精心照料,鄭懷身上的傷得以痊愈。”退休已有20個年頭的楊國梁告訴記者,2017年元旦,從閩中游擊區紀念館對外開放那天起,自己便義務充當講解員,為世人再現閩中游擊區的形成、發展、壯大的歷程,講述一個個扣人心弦的紅色故事。
紅色故事中還有“牛欄脫險”的情節:游擊隊員邱子國、邱玉來躲藏在牛欄中,用干牛屎覆蓋全身逃過一劫;還有“喝黑酒”的情節:在馬院一間茅草屋中,游擊隊員在“保守秘密,永不出賣同志”的誓詞上簽名,然后燒成灰燼倒進酒里,大家一飲而盡;還有“白皮紅心的甲長”,“紅軍三兄弟傳奇”……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那些故事,那些烈士,哪一個不是滿腔忠憤、丹心碧血?哪一句不是傾出肺腑、響徹天際?
紅色的故事還在繼續。
群山疊翠,碧水蕩漾。中共閩中特委成立后,洋邊村成為閩中游擊隊分隊活動的一個秘密場所和重要革命據點。閩中特委主要領導人王于潔、劉突軍、蘇華、黃國璋等,經常在玉獅巖的玉皇殿領導組織常太地下黨和游擊隊開展活動。洋邊村的熱血男兒積極投身革命,支持地下游擊活動,先后有53位村民加入革命隊伍,其中尤玉堂、吳火孫等在革命中不幸被捕犧牲。
閩中游擊區鐵三角之一的頂外坑,也就是現在的渡里村,是解放前莆田地區革命烈士犧牲最多的一個村,全村有15名烈士。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三個基點村馬院漈川、頂外坑、金竹坑的地下工作者、游擊隊員及當地群眾,被捕坐牢252人,失蹤27人,慘遭殺害38人,致絕戶24戶,受害群眾560人!
萬壑松濤山雨過,亂云飛渡仍從容。
1937年8月,中共閩中特委(工委)沖破重重阻擾,使閩中工農游擊隊得以編入新四軍,并北上抗日。閩中游擊區三年游擊戰爭正式結束。
再一次遙望漈川的“牛鼻孔”山,竹林蔥郁千障翠,樹海蒼茫萬頃濤,整座山體像一只高昂著頭的牛鼻子,巋然高峙。這里地處莆仙邊界,地理位置特殊,可攻可防,可隱可撤。在反清剿時,它理所當然成為中共閩中特委機關所在地,成為閩中工農游擊隊主力暫時駐地!
紅色故事永流傳,革命精神再傳承。
80多年過去了,昔日“黃土地”,今朝“綠文章”,地處大山深處的馬院村,錨定紅色旅游和綠色發展兩大主調,2014年,馬院村被莆田市委、市政府列為“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建設試點村。2015年,被省政府列為“美麗鄉村”試點村。三級瀑布、白馬潭,古寨遺址,還有忘憂谷、跑馬場、千畝竹海等都成了游客們向往的旅游勝地。“紅色村”奏響一款款柔美的“綠色樂章”。并且,該村至今還保留著當年蘇維埃學校舊址、“牛鼻孔”山駐扎地、避難點、地下水牢及革命先輩邱子國故居等。
“渡里革命遺址建設今年國慶前開工,明年建黨100周年之前,這個遺址可以實現對外開放。到時,渡里、馬院、金川三個革命基點村紅色游將連成一片。”渡里村支書陳巨對記者說。
是的,當年閩中游擊區的鐵三角,正在鯤鵬展翅,強力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