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林錦堂
平海天后宮
師泉井
宋代宮庭式祭臺
“皇帝萬歲萬萬歲”牌匾
四爪龍圖浮雕
門鼓
宋式古天井
《師泉井記》碑文
《平海天后廟重修碑記》碑刻
宋代棱形石柱
位于平海灣的平海港,是海上絲綢之路優良的避風港。這里歷史悠久,古跡眾多,有著十分豐厚的文化底蘊;這里地理獨特,置衛設司,是抵御外侵重要的海防屏障;這里水道暢通,舟船云集,漁火閃爍,是繁華的市肆和“海上驛站”。平海天后宮是平海港的一道亮麗風景,是民間信仰朝拜的圣地。千百年來,它與平海灣有著深厚而神奇的淵源。《師泉井記》和《平海天后廟重修碑記》,為后人講述神秘的傳奇。
平海天后宮坐落在美麗的平海灣畔,它背靠朝陽山,面朝大海,與湄洲島隔海相望。平海天后宮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俗稱“娘媽宮”,迄今已有千年的歷史,是一座古老而完整的宋代宮殿式建筑原構的媽祖行宮,主要建筑有大門、內庭、大殿及兩廡。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混合木構,面闊5間,進深5間。建筑規模和風格與眾不同。整個廟宇擁有明暗立柱共108根,廊沿壓石也有108條,故又稱“百柱宮”。宮前“師泉井”獨具匠心,用108塊石頭砌成。宮內大門檐下沿用宋代棱形石柱,門左嵌施瑯的《師泉井記》碑,門右嵌《平海天后廟重修碑記》碑刻。2008年,平海天后宮被列為首批國家涉臺文物保護工程項目;2013年4月,平海天后宮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康熙年間,靖海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瑯以散文的形式記敘《師泉井記》。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施瑯率三萬余大軍駐扎莆田平海海濱,因干旱多月,大軍飲水困難。海濱的天妃廟門前有一水井,離海邊只有一丈的距離,即便在豐水期,最多也只能供百余人飲用,如今因為久旱不雨,更是“漬鹵浸潤,厥味咸苦”。施瑯向天妃拜禱之后,派人員淘浚水井,泉水忽然間源源不斷地大量涌出,而且味道由咸轉淡。一直至第二年的三月,近四萬人日夜不停從這口井中取水,但井水仍然十分充足,三軍因此獲得福澤。
收復臺灣后班師回朝時,施瑯用108塊青石砌筑深10米、周長3.2米的師泉井,親書“師泉”二字刻于井邊,并撰寫《師泉井記》碑文。返京后向皇上稟報媽祖的功績,并奏請重修天妃廟。康熙遂褒封媽祖為“天后”,并準奏重修天后宮。掛“皇帝萬歲萬萬歲”牌匾,既有代天后表謝之意,又顯自己忠心。大門脊檁上保留著“大功德主將軍靖海侯兼官福建水師提督軍務施瑯重建”銘文和乾隆十五年閩浙總督喀爾吉善撰立的《平海天后廟重修碑記》。平海天后宮“師泉”石碑立于井邊,這一石刻碑文是施瑯親筆手寫,是清政府收復臺灣,統一祖國的歷史見證。
平海天后宮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王金壽告訴記者:“平海天后宮具有很高的建筑、歷史、藝術研究價值,同時也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物證。從20世紀90年代起,平海天后宮先后多次與臺灣媽祖宮廟互相往來,特別是1999年舉辦建宮千年紀念后,前來進香的臺胞、僑胞日漸增多。臺南大天后宮媽祖就是平海天后宮分靈過去的,雙方還締結了‘金蘭姊妹宮’關系。2011年,兩座媽祖宮牽頭組織了首屆‘靖海游’海上巡安活動,出動了上百只漁船,上千名信眾參與其中,進一步推進海峽兩岸媽祖文化聯誼和交流、弘揚和傳播,增進了兩岸同胞的情誼、情緣、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