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宗建
摘 要:朱熹《觀書有感二首》中的“半畝方塘”位于何處,眾說紛紜。通過搜集梳理朱熹來莆游學史料和“濯纓池”“濯纓亭”的歷史文獻、實物史料,甄別各家研究觀點,結合文獻分析和田野考察,推斷“半畝方塘”應是福建莆田黃石谷城山麓的“濯纓池”。
關鍵詞: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半畝方塘;濯纓池;濯纓亭;國清塘
Exploring Ruins of Ban-mu Square Pond in Zhu Xi's Poem Feeling From Guanshu
YU Zongjian
( Putian Minzhong Painting Style Art Research Institute,Putian Fujian 351100, China )
Abstract: The Ban-mu Square Pond in Zhu Xi's Poem Feeling from Guanshu was the Zhuoying Pond constructed by Lin Huinian in Song dynasty. It had a plaque with Zhu Xi's writing Zhuoying Pavilion. The writer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physical historical materials about Zhuoying Pond and Zhuoying Pavilion from So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Also he checked various contemporary research opinions and analyzed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combined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survey before drawing a conclusion that the specific location of Half-mu Square Pond Ruinsis located in Guoqing Pond, Guchengshanlu,Huangshi,Putian,Fujian.
Key words:Zhu Xi;Feeling from Guanshu;Ban-mu Square Pond; Zhuoying Pond; Zhuoying Pavilion; Guoqing Pond
朱熹《觀書有感二首》之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收稿日期:2020-03-30
基金項目:2018年莆田市文化創意產業(文藝類)項目扶持(莆財教[2018](236號))
作者簡介:俞宗建(1966- ),男,福建莆田人,莆田市閩中畫派藝術研究院院長。
朱熹此詩膾炙人口,廣為詠頌,可謂家喻戶曉。詩中的“半畝方塘”究竟位于何地,諸多專家學者,各執一詞,莫衷一是。為了探求史實,筆者曾到朱熹的祖籍地、出生地、成長地和游學地進行實地訪問調察,查閱史料,歸納梳理,甄別考證。歷時三年撰寫《朱熹半畝方塘考》專著,于2018年11月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正式出版。筆者從“實物文獻”“方志史書”“朱熹行蹤”等10個方面寬思維、多維度地深入探究,得出全新的考證結論:朱熹《觀書有感二首》中的“半畝方塘”即“濯纓池”。“濯纓池”原名“姑青池”,位于福建莆田黃石谷城山西麓,與唐代人工開挖的國清塘之水相灌注。池上有觀書亭,系宋時慈善家黃石姑青人林回年(著名理學家林光朝族叔)所構①。
朱熹《觀書有感二首》中的“半畝方塘”即“濯纓池”,這個推斷是基于諸多史料。下列史料自近現代上至宋代,互為印證。
一、 《觀書有感二首》創作時間和朱熹游學莆田時間考證
朱熹《觀書有感二首》創作時間,據著名學者、朱子研究專家錢穆和劉述先教授著作考證:朱熹《觀書有感二首》作于辛巳(1161年)春。
錢穆著《朱子新學案》第三冊,35~36頁載:《曾點》《春日》《春日偶作》《觀書有感二首》此數詩大體均作于紹興辛巳(1161年)春。
劉述先著《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43~44頁載:辛巳(1161年)春,朱子作《曾點》《春日》《春日偶作》《觀書有感二首》諸詩。劉述先在該著作77頁又載,朱熹《答許順之》書(信)十一:“此間窮陋……更有一絕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集》卷三十九,1777頁)此書(信)所提及之有名絕句,實作成于辛巳春朱子三十二歲時。”
朱熹來莆時間、地點及所作諸詩。據《朱熹集》《朱子語類》《興化府莆田縣志》《莆田南山廣化寺志》和《仙游文雅堂》等文獻記載:庚辰(1160年)十一月下旬,朱熹仰慕著名理學家“南夫子”林光朝,來莆游學,曾至黃石水南井埔朱氏族人朱德創辦的“群仙書社”參觀,在莆田壺山書院作《群仙書社記》②,款識:紹興三十年(1160年)十一月,熹書于壺山藏修精舍。十二月十一日,朱熹為曾在同安任職時的同僚朱元飛在仙游賴店所筑“歸樂堂”,作《歸樂堂記》[1]4022。
據《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二,3177頁記載,朱熹在莆田聽林光朝、方次云講道。
朱熹在莆田南山廣化寺聽林光朝講“曾點言志”后,又當面請教疑問,林光朝“密言于先生(朱熹)也”。朱熹有感而作《曾點》 [1]88 :
春服初成(1161年初春)麗景遲,步隨流水玩晴漪。
微吟緩節歸來晚,一任輕風拂面吹。
朱熹另為“鄭露三兄弟”在莆田南山廣化寺的“湖山書堂”③作《倡學祠堂題壁》[2]詩:
倡學功高澤且宏,慶流奕葉盛云礽。
三賢文獻儼然在,云案薪傳夜夜燈。
這首詩詠頌“鄭氏三兄弟”創辦“湖山書堂”“開莆來學”的功勞和貢獻。
朱熹在莆田南山廣化寺聽林光朝言“曾點言志”后,收獲頗豐,心情愉悅,再追隨“南夫子”林光朝至莆田廣化寺東面二十里的黃石谷城山“松隱巖精舍”,聆聽林光朝講道④。朱熹以《伐木》[1]88為題賦詩,來表達兩人深切情誼。
伐木相將入遠山,共聽幽鳥語關關。
殷勤若解當時意,此日那容不盡歡?
朱熹感恩林光朝殷勤詮釋“曾點言志”,今林光朝再相將入遠山(谷城山),那容自己(朱熹)不盡歡?朱熹作《春日》[1]89: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詩人以“海濱洙泗”譽稱莆田,因莆田被譽為“海濱鄒魯”,莆田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薈萃,朱熹故有“萬紫千紅總是春”之感慨。
紹興三十一年(1161)暮春三月,朱熹仍在莆田聞道,寄情于詩《春日偶作》[1]89:
聞道西園春色深(暮春三月),急穿芒屩去登臨。
千葩萬蕊爭紅紫,誰識乾坤造化心。
《觀書有感二首》[1]90創作時間在《春日偶作》之后,第二首詩首句“昨夜江邊春水生”表明創作時間是春季,推斷《觀書有感二首》的創作時間是1161年春,與錢穆和劉述先對《觀書有感二首》創作時間的考證結論相吻合。
上述史料足以證實:辛巳(1161年)春,朱熹創作《觀書有感二首》時,他仍在莆田游學。
二、 朱熹手書墨跡——“濯纓亭”“天光云影”二匾
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地理志》云:莆田東南二十里有國清塘,唐貞觀中置,周回三十里,灌田五百頃,《宋志》載:塘有三十六股,今深六丈,闊五十丈(國清塘至宋時湖面闊約166m)。
圖1 國清塘、濯纓池(半畝方塘)、濯纓亭(觀書亭)、木蘭溪(源頭活水)
圖2 福建莆田黃石谷城山麓國清塘一隅
閩籍歷代方志史書詩文記載:在國清塘上,朱文公(朱熹)書“濯纓亭”和“天光云影”二匾⑤。 “濯纓池”之水之所以“清如許”,因為國清塘、濯纓池與上游木蘭陂相灌注,有木蘭陂南渠源頭木蘭溪源源不斷為國清塘、濯纓池輸送活水。見圖1(俞瑞英繪圖)。圖2為莆田黃石國清塘一隅(陳環攝)。
(1) 據清代黃海撰《續莆陽比事》載:“宋濯纓亭故址,朱子手書‘天光云影’墨跡猶存。”[3]
(2) 今莆田黃石谷城山麓國清塘所在地七境下莊自然村,尚存一塊石額,上有“天光云影”四字,故老相傳為朱熹所書。
(3) 據清代學者廖必琦《興化府莆田縣志》古跡中載:在國清塘上,朱文公(朱熹)書“濯纓亭”及“天光云影”二匾[4]。
(4) 據清代翰林院編修、莆田籍最后一位進士張琴《莆田縣志》卷六載:“在國清塘上,林光朝講學處,朱文公(朱熹)書“濯纓亭”“天光云影”二匾,今惟“濯纓亭”三字尚存遺跡。”[5]
(5) 據民國莆田學者宋湖民《南禪室集》[6]載:朱文公(朱熹)曾為定莊(按:“定莊”實為“下莊”)之“濯纓亭”書匾,款識:“新安朱熹為承奉郎回年林先生書”。
(6) 據清代學者,水利專家陳池養《題濯纓亭》[7]詩曰:
群山環繞澤亦潴,鐘秀山澤多師儒。
艾軒(林光朝)講學為莆倡,國清之塘成名區。
人居金山來城山,平湖系揖頻往返。
橫經蒲弄一席地,論德松隱三巖間。
當時紫陽(朱熹)聞風至,尤愛于淵饒理致。
況復瀾回木蘭波,更得影倒壺公翠。
揚清激濁留斯亭(濯纓亭),不墮書亭(觀書亭)嗟飄零。
我今千載尋古跡,惟覺天高海闊遙峰青。
(7) 據清代詩人劉章天著《慕鳳巖詩集》載《濯纓亭古跡》[8]:
國清塘上湖水清,漁歌斷續千萬聲。
自昔有亭建其上,不宜濯足宜“濯纓”。
文公(朱熹)取作斯亭號,濡染大筆書之奧。
匾掛“天光云影”中,世外紅塵飛不到。
我來正逢春漲時,夾岸桃花斜數枝。
……
(8) 莆田黃石瑤臺村人,清光緒九年(1883)進士,官刑部浙江司主事程景明(字補庵)著《補庵詩草》內載有一首七言古詩《松隱巖懷古》:
一巖插天天尺咫,有時倒影塘波里。
艾老(林光朝)當年講席開,正學復明寫奧旨。
紫陽(朱熹)一日此經過,說理精細深嘆美。
……
(9) 明代莆籍旅行家林登名甲寅(1614年)九月游城山國清塘,作《濯纓池》,收錄于其著《莆輿紀勝》[9]:
“濯纓池在谷城山之麓,名國清塘,亦名姑青,木蘭(溪)水相灌注,澄碧百頃,壺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上有亭,朱晦翁(朱熹)匾曰‘濯纓亭’,則宋時林回年所構也,……”
上文中“國清塘”(大塘)包含“濯纓池”(小池塘)。
上述史料相互印證:朱熹在國清塘上留有手書墨跡——“濯纓亭”“天光云影”二匾。創作《觀書有感二首》時,朱熹在谷城山麓,也就是“濯纓亭”所在地,《觀書有感二首》中的“半畝方塘”即“濯纓池”。
三、從“濯纓池”到“半畝方塘”
據上文考證:朱熹在國清塘上留有手書墨跡——“濯纓亭”“天光云影”二匾,《觀書有感二首》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現“天光云影”。
朱熹以“濯纓池”實景入《觀書有感二首》詩作,改“濯纓池”為“半畝方塘”入詩,是依詩境和賦詩格律需要:1)“濯纓池”形狀為四方形,用“方塘”更具象可感。“濯纓池”的面積約半畝,用“半畝”,直觀易懂。2)詩歌詩句上下平仄格律需要。
若首句用“濯纓池”與下一句“天光云影”,“濯纓”(仄平)與“天光”(平平)詩歌平仄不協調。而第一句開頭改用“半畝方塘”的“半畝”(仄仄)與第二句開頭的“天光”(平平)更和諧、更優美。
四、“半畝方塘”各種考證
朱熹筆下的“半畝方塘”位于何地,眾說紛紜,大抵有以下幾種說法。福建建陽說,見陳明考《略談“半畝方塘”與〈觀書有感〉詩》(《建陽文史資料》第10輯,1989年版,第91~94頁);浙江淳安說,見孫平、孫才《朱熹在淳安事跡考略》(《朱熹與中國文化》,學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208~220頁);福建尤溪說,見陳長根《半畝方塘考辨》(見其2006年9月16日新浪博客);福建五夫說,見黃勝科、李崇英《尋找“半畝方塘”》(《 福建史志》,2010年第2期)。但朱熹在這些地方的游學時間與創作該詩時間都不吻合。
綜上推斷:朱熹于1160年11月下旬至1161年春在莆田游學,追隨理學家“南夫子”林光朝和理學名賢方次云,作《群仙書社記》《歸樂堂記》《倡學祠堂題壁》《曾點》《伐木》《春日》《春日偶作》《觀書有感二首》9篇詩文?!队^書有感二首》中的“半畝方塘詩”創作時間是1161年暮春三月,創作地點在莆田黃石谷城山麓國清塘上濯纓亭(觀書亭),當時朱熹人在該地。“半畝方塘”即“濯纓池”,其位于福建莆田黃石谷城山麓國清塘,也就是位于宋時林回年所構橫塘別墅門前,池上有“濯纓亭”。
注釋:
① 林回年所構(構:構建),見明代林登名撰《莆輿紀勝》卷七,50頁。
② 清代朱絲琴手抄《仙游文雅堂》46·禮(《朱氏族譜》專輯,第一篇《族譜序》
款識:光緒拾年(1884年)裔孫朱絲琴謹集,第四篇《群仙書社記》)。
③ 湖山書堂,位于莆田南山廣化寺,上古時代,海水浸至山下,潴集成湖,此地故稱“南湖”。 在莆田文化史上,“鄭露三兄弟”在南山創建閩地第一所學堂“湖山書堂”。
④ 朱熹在“松隱巖精舍”聆聽林光朝講道:朱維幹著《莆田縣簡志》142頁,艾軒(林光朝號)與其徒讀書于此。后梅(隱)、竹(隱)二巖俱廢,惟“松隱精舍”獨存。朱子嘗過焉。
⑤ 朱文公書“濯纓亭”和“天光云影”二匾:據清代廖必琦《興化府莆田縣志》第二卷·輿地志·古跡·濯纓亭條目,94頁。
參考文獻:
[1] 朱熹. 朱熹集[M]. 郭齊,尹波,點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2] 張琴. 莆田南山廣化寺志[M]//中國佛寺志叢刊:第106冊. 揚州:廣陵書社,2011:38.
[3] 黃海. 續莆陽比事:卷六[M]. 何家洪手抄.[S.l:s.n.]:4.
[4] 廖必琦. 興化府莆田縣志:卷二[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17:94.
[5] 張琴. 莆田縣志:卷六[M]. 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9.
[6] 宋湖民. 南禪室集[M]. 莆田:莆田市政協文史委編印,1999:164.
[7] 陳池養. 題濯纓亭[M]//晉安林莆田長城金紫族譜. 莆田:長城金紫林氏族譜編修委員會,2006:320.
[8] 劉章天. 慕鳳巖詩集[M]. 刻本,[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880(清光緒六年),福建省圖書館藏.
[9] 林登名. 莆輿紀勝:卷七[M]. 翁炳燊手抄.莆田:莆田市圖書館,1947:50.
注:莆田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20年6月)刊登本文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