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學(xué)范
莆田平原上縱橫交錯的溝渠(谷歌地球截圖)
莆田平原上溝渠縱橫,密如蜘網(wǎng),河網(wǎng)密度相當(dāng)大。這是人工開挖成的網(wǎng)狀水系,灌溉南北洋20多萬畝田地。這些溝渠,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夾岸荔枝、小橋流水、競渡龍舟、長方形地塊、金黃色的稻浪,是莆田平原特有的壯麗畫卷。
最早的人工開挖的溝渠可追溯到公元780-783年,那時吳興帶領(lǐng)莆田先民在今木蘭溪北岸圍墾,建延壽陂,開創(chuàng)北洋平原。《新唐書·地理志》記載,莆田“北七里有延壽陂,溉田四百余頃,建中年置。”又據(jù)《八閩通志》,“吳興始塍海為田,筑長堤遏流南入沙塘坂,釃(分流)為巨溝三,析為股溝五十有九。”當(dāng)初開了六十多條溝,引延壽溪水灌溉農(nóng)田,這些引水溝渠,至今仍在發(fā)揮灌溉等作用,長溝流月去無聲。要知道溪水這樣流淌,已經(jīng)有1200多年。
吳興是莆田水利的先驅(qū),第一個成片開發(fā)北洋,將一片海水出沒的鹽堿灘變成了沃壤,膏腴之地,養(yǎng)育了世世代代的莆田人民。這是莆田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圍墾,第一次利用流經(jīng)興化平原的大溪流灌溉農(nóng)田。延壽陂建造之前,人們引用小股山泉或挖塘蓄水灌溉。但由于水源不足,塘小,遇到干旱底朝天,逢大水,海水溪水漫溢,淹沒莊稼。吳興首創(chuàng)筑陂開溝、引水灌溉,溝渠就相當(dāng)于地上水庫,這就永久解決了北洋的灌溉問題。他的這些方法,為后來開發(fā)莆田平原的人們所采用。過了兩百年,公元976-978年間,南安陂建成,引北萩蘆溪水灌溉農(nóng)田。《八閩通志》說:“南安陂引北萩蘆溪之水,即溪右循山作圳,入溝。”先民沿著山邊用石頭砌圳,引陂水入溝,灌溉九里洋平原。
又過了八十年。1056-1063年間,在萩蘆溪上,南安陂上游,建成太平陂。據(jù)《宏治府志》,太平陂“分上下二圳,上圳得水七分,灌興教、延壽二里高仰田,下圳得水三分,灌興教里、吳塘、漏頭等處平洋田。”引水工程分成兩圳,分別灌溉山區(qū)和平原的農(nóng)田。平洋即小塊平原,用溝渠引陂水灌溉。劉克莊《重修太平陂記》說:“始為是陂者,趾石中流,斡溪右注,溯山逆行,翼以岸塍,導(dǎo)以圳溝,長二十余里。”從蔡襄“奏復(fù)五塘劄子”可知,宋代慶歷中(1045年左右),在北洋中部今梧塘涵江的大部分地方,已有八千余家耕田為業(yè),先是利用五塘灌溉農(nóng)田,“陂成而塘廢為田。”(《宏治府志》)
而開溝最多的,是木蘭陂工程。先是,長樂女子錢四娘于1064年攜錢10萬緡,在木蘭溪上筑陂失敗。劉克莊《協(xié)應(yīng)錢夫人廟記》說:“夫人創(chuàng)興長堤,為圳一,溝三十六。”最后,由李宏主持,于1083年建成木蘭陂。劉克莊《協(xié)應(yīng)李長者廟記》曰:“斡?xùn)|流使南行三十余里,而入于錢氏之溝。”錢陂雖未成,開的溝卻為木蘭陂所用。李宏在南洋(木蘭溪南岸)又開了很多溝。《八閩通志》記載:“大溝七,小溝一百有九,皆宋李宏所開。”到了元代,在陂首建萬金陡門,分水灌溉北洋平原,少不了開溝引水。據(jù)統(tǒng)計,今木蘭陂溝道總長310公里,這相當(dāng)于莆田到龍巖的公路里程。清陳池養(yǎng)《莆田水利志》說:“大溝皆舊海港,支溝則人力所開”。在當(dāng)時生產(chǎn)力水平比較低下的情況下,開挖這些溝渠的工程是相當(dāng)艱巨的。
宋方天若《木蘭水利記》記載:“為大河七條,橫闊二十余丈,深三丈五尺,支河一百有九條,橫闊八丈有奇,轉(zhuǎn)折旋繞至三十余里,而河成矣。”河就是溝渠。三十余里,是從木蘭陂到海邊的直線的距離,不是溝道總長度。宋代一尺合今31.68厘米,則當(dāng)時大溝寬60多米,深11米,小溝寬26米左右,可能沒有這么大。但是經(jīng)過千百年的沖刷,河岸變寬了,有的地方如黃石華東、清江、涵江埭里等地,水面寬闊筆直,可以舉行龍舟比賽。
后代也有開新溝,但較少較小。
莆田平原上的溝渠,作為水利工程陂的組成部分,見證了先民與海爭地的開發(fā)歷程,對莆田人民的生活、社會和文化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影響。這里舉兩個例子,說明文化方面的影響。
一些俗語與溝有關(guān)。如“雙頭溝釣無魚”,雙頭溝是如同“工”字中間一豎的那條溝,因為兩頭河水的帶動也由于水位差,雙頭溝里的水總是處于不斷流動中,甚至沒有什么水草,很少有魚覓食逗留,有的也只是匆匆過客,所以釣不到魚。俗語比喻由于腳踩兩只船而兩頭落空。“半暝踏車踏落溝”,由于水位低,莆田平原大部分需提水灌溉,舊時多用水車。晚上車水如果忘記堵住其它的排水口,車的水都流到溝里去了,比喻不了解情況盲目做事,最終只是白忙。“好田食雙頭溝”,是說有的田兩頭都有溝渠可以進(jìn)水,水源充足,是為好田。比喻從兩方面都能得到好處。
一些含“溝”地名,如溝口,溝尾,下溝,溝尾頭,曲溝,橫溝(在今新度鎮(zhèn))。溝邊,闊溝,隔溝里,西溝,新溝岑(黃石)。溝頭(城南)。角頭溝(三江口)等。另外,城郊七步村有郊東郊西,隔著一條溝相望,以及黃石東郊,“郊”可能是“溝”的雅化。這些地名,大部分描述溝的相對位置,一部分說明溝的特征。溝渠的專名也不少,如大溝、溝仔、流水溝、三溝嘴、四溝嘴等。四溝嘴指四岔河口,黃石清前、涵江保尾、城南下黃都有四溝嘴。三溝嘴是如同“丅”那樣一橫一豎相接處的河口。
古希臘哲學(xué)家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jìn)同一條河。”千百年來,溝渠里的水一直在流淌,無聲地緩緩地流過廣袤的莆田平原。一切都在不斷變化。只有河水依然滋潤這塊富饒的土地,養(yǎng)育平原上的人們,造福莆田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