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肖亞生
朱國福(1921—2003),筆名蟾癡、眉痕,早年畢業于仙游師范,從事教育工作。執教期間兼為莆仙戲業余編劇。1949年后,“莆田縣戲劇改進會”成立,朱為領導成員,參加整理第一個傳統劇目《千里送》,由莆田縣典型劇團(后改名“實驗劇團”)排演,赴榕參加福建省第一屆地方戲曲觀摩大會。此后,又連續執筆或參加整理《瓜老種瓜》《春江》《百花亭》和《瑞蘭走雨》等優秀傳統劇目,經遴選分別參加福建省和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其后,又整理改編了《高文舉》《朱弁回朝》《靖邊記》等十多部膾炙人口的優秀劇目。20世紀50年代初至“文革”前,莆田縣典型劇團和戲曲學校(后改名“實驗二團”)所演劇本,大多出自朱國福之手。平生劇作經上演和出版的不下60個劇本。“這些劇目不但當時飲譽劇壇,其中多數至今仍活躍在莆仙戲舞臺上,屢演不衰,成為莆仙戲表演團體保留劇目和藝校的教材”。
朱國福在編寫劇本的同時,矢心于莆仙戲劇種的理論研究。20世紀50年代,他曾同莆仙戲一代宗師黃文狄合作,記錄、整理、編繪并出版了《莆仙戲傳統科介》一書,轟動一時,受到梅蘭芳的高度贊賞。創作之余,還著力從莆仙戲幾首傳統曲牌名目中探索劇種源流。朱國福編劇創作與理論研究并重,使其劇本獨具既反映中華戲劇文化的內涵,又體現地方戲劇草根文化的特色,成為一位“公認的最全面熟悉莆仙戲傳統藝術的老一輩劇作家”。(周長賦《序》,引自朱合浦譯?!吨靽∽鬟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