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國華 圖/王栩
木蘭溪源遠流長,積淀了豐富的莆仙古今文化,在莆仙溪流文明史上擁有重要地位,是莆陽“溪流文化”“水利文化”的代表作,莆仙人需用歷史的視角、敏銳的眼光、理性的思維去探索木蘭溪文化的瑰寶,譜寫木蘭溪文化新篇章。
莆田歷史悠久,至五代十國末期,連年戰亂,兵匪騷擾,割據莆仙山區林居裔勢力曾一度兵臨泉州城下,州城幾乎為其所破,到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才被征服,宋太宗“閱《游洋圖志》,念游洋地險,欲以德化之”,遂決定在游洋設縣治,取名“興化”,寓“興德化民”之意,并置興化軍,統轄興化、莆田、仙游三縣,元朝稱“興化路”,明清稱“興化府”。故“興化”成為莆田、仙游的全稱。
為啥為“莆陽”,古書有云:“水北為陽,山南為陰”,我們以興化地理環境來看,莆田位于九華山之南,湄洲灣之北,恰好南面大海,北靠叢山,故雅號為“莆陽”。
莆田境內的山脈為閩中戴云山山脈的一個分支,其山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形成重山與丘陵(高丘陵)地帶,全市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溪流基本是隨山巖澗峽而流,境內溪流有木蘭溪、延壽溪、萩蘆溪三條,其中木蘭溪為最長的!
木蘭溪發源地有三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為可靠的,就是發源于仙游縣西北部與德化縣交界處西苑鄉呈頭隔,自西至東橫貫仙游縣,繞過重重山,沖出條條谷,集合大小溪澗三百六十多條之水,進入莆田城廂俞潭,匯納瀨溪而東行,東至涵江三江口,終注入興化灣。木蘭溪長達105公里,流域面積1832平方公里。
木蘭溪被稱為莆田的母親河,她的歷史進程中傳承文化主要有媽祖文化和木蘭陂文化。
一媽祖出生于宋建隆元年(960),與北宋建國時期(960)相合拍,真正媽祖信仰應該是163年之后開始賜封,受到朝廷重視。媽祖賜號褒封共36次,在莆田境內得到朝廷褒封有13次,頭九次賜封都在木蘭溪中下游一帶,也就是在木蘭溪入海處一直延流上溯到白湖闊口村的順濟廟,在這一帶是媽祖文化信仰最早傳播地。在宋代有影響的主要媽祖廟即圣墩廟、江口廟、白湖廟、湄洲廟等,它們分別得到了當時朝廷多次封賜,并有力推動了媽祖早期信仰的發展。
媽祖信仰雖然起源于湄洲,但使媽祖第一次得到朝廷封賜是在木蘭溪入海處圣墩廟。時間是在宋宣和五年(1123),位置在木蘭溪下游三江口附近的圣墩,賜封廟號為順濟。賜封原因為“保佑路允迪等使高麗(今朝鮮)”安全歸國。
第二次,時間是在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記載了皇帝出巡京都四郊,祭拜四方山川諸侯,媽祖也列入祭祀范疇,媽祖被封為“靈惠夫人”,首次封為“夫人”地位,地點亦在圣墩順濟廟。
第三次是江口廟,不是現在的江口一帶,是在木蘭溪入海處周圍,時間為宋紹興三十年(1156),朝廷賜封事由是驅除海寇勝利,賜封媽祖為“靈惠昭應夫人”。
降至宋乾道三年(1167),朝廷連續六次在木蘭溪中游白湖廟賜封媽祖。白湖是宋宰相陳俊卿故里。在紹興二十七年(1157),“莆城五里有水市,諸船所集曰‘白湖’。歲三秋,神來相宅于茲。章氏、邵氏二族人共夢神指立廟之地,丞相俊卿陳公聞之,驗其地果吉,因以奉神”。過了十年(乾道三年1167年),莆田發生大瘟疫,在白湖附近掘井救疫,朝廷再次封賜媽祖為“靈惠昭應崇福夫人”。這算第四次賜封。又過十五年,到了淳熙十一年(1184),因追捕溫(州)臺(州)海寇得勝,朝廷又在白湖廟封媽祖為“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而稱為“善利夫人”。這是第五次。到了宋紹熙三年(1192),莆田大地大旱,媽祖神示天上降雨,朝廷又封媽祖為“靈惠妃”,媽祖從“夫人”升格為“妃”。到了宋慶元四年(1198),媽祖顯靈,“救閩粵水災”,朝廷又賜封媽祖為“助順靈惠妃”,地點也在白湖廟。
到了抗金時期,媽祖成為戰神,大發軍威。在宋開禧三年(1206),家鄉興化軍子弟兵北上抗金,參加了克復安徽壽春的戰斗,而后興化子弟兵退守真州(揚州附近)。在合肥(廬州)被圍時,興化子弟又被調入參加解圍之戰,勝利地解了合肥之圍。興化子弟兵將此次當作媽祖的軍威功績。上奏朝廷。于是,朝廷于嘉定元年(1208)為媽祖晉封號為“顯衛”,媽祖的神號便成了“靈惠助順顯衛妃”,封號又傳報到白湖順濟廟上來。
在白湖最后一次,也是連續的第六次,時間是嘉定十年(1217),古書有載:嘉定十年抗亢旱、禱之,雨、海寇犯境,禱之獲息,封“靈惠助順顯衛英烈妃”。媽祖被封“英烈”號之有關事項,即祈雨、擊退海寇及為運糧船送來順風。這三項大事主要都發生于莆陽興化大地。
綜上,媽祖在宋后期共得到九次封賜,也是頭九次,她的封號落腳點都在木蘭溪畔。她從夫人封號向妃封號進爵,媽祖的信仰走出了興化大地,逐漸傳播八閩,東南沿海直至長江一帶的民眾信仰,也可以說木蘭溪中下流成為宋代媽祖文化信仰傳播區。
說木蘭溪文化,應提及這些人。媽祖首次受封,涵江白塘李振與李富力挺上奏,圣墩廟得到“順濟”廟號。狀元黃公度要赴任嶺南之前,應重建圣墩祖廟者白塘李富之邀,詣廟參觀感賦《題順濟廟》詩,其中“萬戶牲醪無水旱,四時歌舞走兒童。傳聞利澤至今在,千里危檣一信風”。是第一首歌頌媽祖之詩。還有仙游人廖鵬飛,宋紹興十二年(1143)特奏名進士,他作了迄今所見有關媽祖身世及信仰起源的最早記載文獻《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丁伯桂(1171-1237),莆田人,嘉泰二年(1202)進士,出守杭州,他著文《順濟圣妃廟記》。李丑父(1194-1267),莆田人,端平二年(1235)進士,著文有《靈惠妃廟記》。劉克莊,著名詩人,他留有好幾篇文章和詩詞,如《風亭新建妃廟》《協應錢夫人廟記》以及詩《白湖廟二十韻》等,其中在《協應錢夫人廟記》中提到宋代已有白湖妃(媽祖)和錢四娘在木蘭溪畔合祀的現象。這是一條重要的文化信息,說明了在宋代后期林默娘與錢四娘合祀的民俗活動。其在《白湖廟二十韻》留下“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將白湖與湄洲連線在一起,詩中對媽祖信仰源流及宋代民間祭俗的描寫頗具史料價值。
陳俊卿是宋代副宰相,白湖這個地方是他的故里,他對媽祖文化傳播功勞最大,沒有他,朝廷不可能一下子在木蘭溪中下游有九次賜號褒封,在宰相故里白湖廟一下子連續六次,這在中國信仰史上沒有先例。
陳俊卿仕至宰相之高位,在莆田民間享有較高的威望,陳丞相一直力挺媽祖神女,說明莆田讀書人的領袖人物十分認可神女的崇拜,這是將民間信仰提高到另一個層次。
二談木蘭溪,必談木蘭陂創建歷史過程。
木蘭陂在全國是有名氣的,是北宋王安石變法之后一個偉大工程,它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竣工于元豐六年(1083),歷時近二十年,嚴格地說,它是我國現存最完善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也是當時莆田縣最巨大的引水灌溉工程,工程的成功對莆田過去及現在的經濟和文化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千年來,木蘭陂以及建陂的創造者、建設者的豐功偉績,千古流芳,傳為佳話。
木蘭陂是在建陂二敗基礎上才成功的。據載,宋治平元年(1064)長樂女子(一說十八歲)錢四娘集資來莆田,首次發起筑陂壯舉。在將軍巖前“堰溪為陂”,筑起大壩,但抵擋山洪暴發而沖垮,錢四娘悲憤不已,投水自盡。“捧也十八,抓也十八”以及“香山宮”都是錢四娘美麗的傳說。錢四娘死后,她的同鄉進士林從世又捐家財十萬緡,在木蘭溪陂下半游溫泉口筑陂,因建于臨海而港窄潮急,陂壩又沖毀了,二次失敗。
蔡京、李宏開始登場。宋熙寧八年(1075),在改革家王安石推行《農田水利法》和宋神宗諭準蔡京之奏“詔莆陽協修水利”的促進下,侯官(福州)李宏應詔來莆進行第三次筑陂。
同時又在僧人馮智日的協助下,經過八年奮戰,終于元豐六年(1083)將陂筑成,木蘭陂建成后,開發了莆田南北洋平原發展了農業生產,繁榮了當時經濟。清代《乾隆縣志》說一句十分到位的話,木蘭陂建成后,“溉南洋之田萬余頃,歲輸軍儲三萬七千斛,遂廢五塘為田,令民業之,歲可得谷二千五百五十上五石有奇”。當然,木蘭陂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老水利工程之一,它具有“排、蓄、引、擋、灌”等水利綜合功能,并兼有工農業及生活用水,航運交通及水產養殖等社會效益。
木蘭溪涉及的歷史人物很多,但可從中列出幾個重量級的人物。遠在唐末五代,莆田高僧妙應禪師曾說過這樣的讖語:“水繞壺公山,莆陽朱紫半,白湖腰欲斷,此時大好看”。朱熹說妙應禪師是“出言成讖,廣識天機”。朱熹站在木蘭溪畔望著壺公山感嘆地說:“莆多人物,乃是此公作怪也”。山川精靈,孕毓人杰。理學家林光朝在《木蘭即事》有詩云:“濟渡清源頌蔡襄,如京如卞亦同堂,蘭水果符興化讖,功比萬安差雁行”。大文豪郭沫若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途次莆田,詠有《木蘭陂詩》:“清清溪水木蘭溪,千載流傳頌美詩,公爾忘私誰創始,至今人道是錢妃”。
有關木蘭陂的古籍書本及其書冊有:十四家本《木蘭陂志》,是明嘉靖四年(1525),十四家后裔余洛、朱伊等編印的《木蘭陂志》,明末清初十四家后裔余飏,朱天龍等編印《莆陽木蘭陂水利志》等部分編印出版。清代嘉慶年間進士陳池養《莆陽水利志》八卷本。還有王琛執筆《莆陽木蘭陂》,林國舉主編《木蘭陂水利志》、肖亞生主編《城廂水利》(筆者為副總編,執筆于頭四章,即《城廂山川形勢》《先民塍海鑿塘》《古代筑陂修渠》《木蘭陂》)。
秦漢明月依舊,人間光景常新。木蘭溪千百年來承載媽祖信仰最早傳播區,又承載千年古陂的歷史偉業。活在重點文物的靈魂里,活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雖然現代化生活已經大踏步地走進木蘭溪兩岸的南北平原鄉村,卻改變不了凝結在歷史深處木蘭溪文化的精神。
這些歷史的活化石,演繹著木蘭溪曾經的歷史輝煌,詮釋著莆陽先民源遠流長崇文尚武的生命智慧!木蘭溪是莆陽歷史上記載最早、最長的河流,木蘭溪就是莆陽人民的母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