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琰 何索
媽祖原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姓林名默,昵稱默娘。目前,學者和敬仰者,普遍認同媽祖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升化于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日,享年28歲。
據記載,宋、元、明、清歷代王朝,對媽祖有36次的褒封,媽祖神格也從宋代的夫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妃,元明時代的天妃,升到清代的天后,至光緒元年,媽祖封號竟積至64字,成為歷代封字最多的女神。此外民間還尊稱媽祖為天后圣母、天上圣母。如今,媽祖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推動世界和平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綜觀歷史,媽祖文化有豐富的發展過程。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十月,“有司以靈應聞廟”,封媽祖為“靈惠夫人”,媽祖開始由神女升格為“夫人”,這標志媽祖從民間祠祀升格成為官方正祀。紹熙元年(1190),媽祖因救災解旱被敕封為“靈惠妃”。自此媽祖被朝廷尊封為“妃”,民間普遍尊稱為“圣妃”。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元世祖封媽祖為“護國明著天妃”,將管理人間海上禍福的神祇擢升為天上尊神,統轄四海,從此確立了媽祖至高無上的海神權威。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加封媽祖為“昭孝純正孚濟感應圣妃”。永樂宣德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途中遇險都有受到媽祖庇佑,也使媽祖再次與“海上絲綢之路”一起載入史冊,南京下關天妃宮即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歸來奏準敕建的。清代除在漕運、出使、解旱等方面繼續推崇媽祖護佑之功外,還十分重視借助媽祖威靈開展其他海上軍事活動,特別是對臺灣、澎湖的軍事活動。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因聞媽祖助戰攻取澎臺之奏,加封媽祖為“天后”。媽祖的神格以國家意志表達上升到了巔峰,此后世界各地的媽祖宮廟就多以“天后宮”命名。
千百年來,媽祖文化由莆田湄洲島,向中華大地廣泛傳播的同時,也隨著中國航海事業發展和海上移民的腳步輻射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海上絲綢之路上,媽祖信仰傳播十分廣泛。正所謂“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如今,媽祖文化隨著華僑華人的足跡遠播到世界近40個國家和地區,媽祖文化活動場所及機構1萬多個,崇奉者達3億之多。
關于媽祖文化,是基于媽祖的感人事跡而形成的,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有關傳說、習俗、文獻、祭祀、進香、巡安、廟會等為傳播途徑,是一種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
媽祖文化可以從內涵和外延兩方面來理解。從媽祖文化的內涵來看,指的是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高尚情操,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念。歷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都很重視媽祖的教化功能,希望媽祖精神成為促進祖國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的推動力。從媽祖文化的外延來看,則是指媽祖崇奉持續一千多年來形成的許多值得研究和探討的相關學術文化課題,內容涉及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宗教、民俗、華僑、移民、航海等領域,與海洋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工藝建筑、文學藝術等諸多文化形態相互交融,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
媽祖文化歷史悠久,且早已遠播海外,對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過積極的作用,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它對外區別于其他民族文化,對內起聯系本民族成員的紐帶作用,具有民族的內聚力。媽祖文化不但是一種影響廣泛的民間信仰,還是內涵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值得研究并弘揚。
媽祖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屬性。大家知道,宗教有幾大硬件要素:偶像、經典著作、教規、活動場所、專職傳布人等等,媽祖雖然與以上幾點有相似和聯系點,且有教化功能,但有根本區別,是基于“儒道佛”思想基礎,結合中華民族實際情況,演繹出的一種民間文化事象。媽祖精神的精髓可歸納為立德、行善、大愛,媽祖精神的文化特征可歸納為平安、和諧、包容,它們是核心和基礎。媽祖文化精神不僅契合中華民族追求的開放、包容、和諧、安定的社會發展理念,也與人類普遍企求的和諧、和平、博愛精神和世界大同理想相一致,不但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更體現著“仁愛”“正義”“勇敢”“和平”以及“外向”“多元”“兼容”與“開放”的特征,彰顯出中華文明以“和諧”“和善”“和而不同”為核心的外交理念。2009年9月30日,“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更標志著媽祖文化成為世界性的文化,是全人類共同文化遺產。
媽祖文化經過千年不斷完善、發展,對人類產生了特別影響,在當前,她的影響和作用,是許多事物無法比擬的。
縱觀媽祖文化形成的歷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媽祖是慈悲善良的典范,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具體表現的化身,媽祖文化是以倡導“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祈求平安、和諧、包容為文化特征。所以說,媽祖文化融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她代表了屬于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成果。目前,世界各地還存有大量與媽祖崇奉相關的宮廟、會館、祠堂、祭祀場所、碑刻、壁畫、石雕等實物和課本、經文、契約、譜牒等民間文書及傳世文獻。更不可多得的是,還保存著鮮活而豐富多彩的口傳文化,如音樂、戲曲、舞蹈、敘事歌謠、游戲、神話、故事、傳說、禮儀、民俗、手工藝、建筑及祭儀與祭祀活動等。這些文化遺產,上可溯至宋元之前,下已流傳到當今時代,并涉及社會與文化各個領域。在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的大背景下,媽祖文化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華僑身居異域,心懷故國,時刻思念自己的祖籍之地、桑梓故里。媽祖崇奉不僅是一種精神慰藉,而且成了他們對故土思念的象征。在海外,媽祖宮廟是許多海外華人華僑的心靈歸依和中華情感的寄托之所。天后宮(廟)是他們朝拜、謝神、集會的中心,祭祀媽祖是他們不忘祖根、思念家鄉、維系感情的紐帶。更重要的是,媽祖文化已經成了海外華人華僑“民族認同”的精神力量,通過媽祖文化,海外華人華僑表現出了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特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媽祖文化是許多海外華人華僑連結鄉誼的精神紐帶。在華人華僑集中的地方,由僑胞建造的媽祖宮廟,大都是中國古典的宮殿式風格,媽祖神像或香火均是由祖籍地迎奉的。各地的媽祖宮廟天然地成為華人華僑聚會的中心場所。每逢媽祖誕辰日、升天日和中國傳統節日,舞龍舞獅、走高蹺、掛紅燈、放鞭炮、演社戲、猜謎語、作詩畫等應有盡有,在華人社會中形成了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氛圍。長久以來,媽祖文化伴隨著華人腳步走向世界,在海外廣泛傳播開來,于是華僑成了媽祖信仰向海外傳播的重要媒介。
媽祖文化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的民間崇奉文化。在明、清時期,大陸移民捧著媽祖神像,橫渡臺灣海峽到臺灣定居墾殖,并逐步發展成為臺灣島內能夠超越族群、階層、區域,具有獨特性的心靈原鄉。據統計,臺灣現有大小數千座媽祖宮廟,敬仰者達1600多萬,約占臺灣總人口的三分之二。
從臺灣地區媽祖崇奉文化的真實記錄情況可以看出,不可分割的媽祖文化是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重要紐帶,是促進海峽兩岸交流的共同基礎。媽祖文化在增進族群團結、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推動和發展兩岸交流交往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媽祖文化無可爭議成為了增進兩岸民族感情、增強兩岸文化交流和促進兩岸經濟貿易往來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湄洲媽祖祖廟是世界媽祖之祖。2016年,湄洲媽祖祖廟成功入選“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首批文物點。借助媽祖文化的特殊載體,可以延續海上絲綢之路,能夠延伸海上絲綢之路精神。近幾年,媽祖文化發祥地湄洲島,連續四年舉辦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并發布《湄洲倡議》,對促進媽祖文化在全球范圍的傳播和弘揚,推動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民心交融,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文化交流合作有著重要意義,是中國與各國之間“政治互信,文化互通,交流互動,經濟互補”等方面重要載體之一。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等機構開展了“天下媽祖回娘家”“媽祖巡天下”活動,特別是“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影響頗大。
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媽祖文化在促進各國和平對話、文明交融層面優勢獨特,有助于以文化智慧推動增信釋疑。大量史料表明,媽祖文化在國外傳播了數百年并深深扎根于所在國的民眾之中,這一文化智慧與各國民俗文化良性互動,呈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和平友好對話范式。在當代,媽祖文化有助于在世界范圍凝聚族群認同,并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工作中發揮特殊作用。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發揮媽祖文化等民間文化的積極作用”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標志著媽祖文化作為民間文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已作為國家戰略資源,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福建作為“海絲”活動核心區,在推進國家倡議,延續海絲精神,加速海洋文明建設中,已把媽祖文化作為核心的重要資源來施行,寫入了規劃綱要之中。
今年是國家“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當下,國家推動的傳承傳統文化,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海洋強國戰略,提速“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媽祖文化都會起到促進作用。在這特殊時期,如何借助媽祖文化特殊性,發揮媽祖特殊資源作用,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