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學范 圖/網(wǎng)摘
水鄉(xiāng)采摘荔枝
成片的荔枝林
我國的荔枝,是由南向北逐漸成熟的。每年四月份,海南島荔枝開始成熟上市,五月份是廣東,然后福建漳州荔枝上市,最后到了七月中下旬,莆田荔枝壓陣。這大概與氣溫光照水份等條件有關,荔枝要到了一定氣候條件才成熟,海南在祖國的最南端,最先入夏,所以荔枝最早上市。
荔枝與龍眼都屬于莆田名果,樹形外觀有點相似。不過,本地人很容易分辨出來。龍眼的花香氣馥郁,荔枝花則只有淡淡的香氣。但是荔枝蜜卻是上等蜂蜜,芳香清甜,帶有一縷荔枝花味。每年荔枝一開花,那些追花使者——蜂農(nóng),就在荔林邊放滿了蜂箱,大門朝向荔園,讓蜜蜂去采花蜜。俗話說“荔枝惜花不惜果,龍眼惜果不惜花。”荔枝惜花,大部分花都會結成果子,但是早期生理落果多。而龍眼花的坐果率高,為了使果實大、品質好,保護樹木植株,要進行疏花疏果。龍眼種在旱地,而荔枝喜歡生長在水邊,俗謂“荔枝好(喜歡)照鏡”,常常臨水自照,顧影自憐。興化平原位于木蘭溪、延壽溪中下游,水系發(fā)達,特別是北洋的溪流、溝渠岸邊、田地里,種滿了荔枝。夾岸荔枝紅蘸水,是莆田荔枝的一大特色。
蔡襄《荔枝譜》記載:“閩中唯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而興化軍最為奇特。泉、漳時亦知名。”“興化軍風俗,園池勝處唯種荔枝。尤重陳紫。”陳紫至今仍是莆田荔枝的主要品種。
莆田荔枝老樹多。最老的壽星是“宋家香”古荔,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還健在。說明莆田很早就開始種植荔枝了。新度鎮(zhèn)下橫山村一棵大荔枝樹,樹干周長8.8米,胸徑2.8米,樹高11.4米,堪稱“荔枝王”,還有延壽村延壽橋頭的“狀元紅”,都是幾百上千年荔枝了,至今還枝葉繁茂,生結不息。據(jù)2014年省農(nóng)科院組織的普查,莆田市現(xiàn)存樹齡在500年以上的荔枝古樹共30株(明朝種的),有的達700年以上。在綬溪公園、北大村等地方,可以見到很多荔枝樹上掛著“古樹名木”的藍色牌子。
荔枝將近成熟時,要求日曬雨澆的天氣。就是細雨灑一灑,接著出太陽曬一曬,就這樣交替最好。早稻也需要這樣的天氣,莆田早稻的成熟期與荔枝相同。這種天氣正是夏至天氣特點,俗稱“夏至蒼(上聲調(diào))”。如果夏至之后能有一小段時間持續(xù)這樣的天氣(當然雨不要那么大),對荔枝的成熟水稻的灌漿大有好處。小暑之后就不要再下了,那時候要收割水稻,采摘荔枝。
莆田荔枝小暑開始上市,直到大暑后一小段時間,也就是說,成熟期約20來天。俗話說:“小暑小吃,大暑大吃”。荔枝好吃,但火氣大,夏天,莆田人最怕上火,大人總是告誡小孩,不要吃太多。只有等到大暑之后,荔枝熟透了,而且不上火,才可以放心吃,故民間有“大暑過(后)荔枝賽人參”之說。不過大暑后荔枝一天天減少,很快就沒有了。
俗話說:“菜頭果子尾。”蔬菜是最早上市的好吃,而水果是最后成熟(熟透)的好吃。與外地荔枝相比,莆田荔枝最遲成熟,也最好吃。莆田荔枝外殼大紅,核細,汁多,可食率高,色味俱佳,品質上乘,適合鮮食。“殼薄而平,瓤厚而瑩膜如桃花紅”,“毋剝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絳雪。”(《荔枝譜》)夏天吃荔枝,那一陣清涼甘甜,沁入心脾。莆田荔枝按照核的大小,分成三種,一種核較大,俗稱“大哥”,核較小的,稱“矮哥”,后者質量更好,從果子外觀可以看出來,這有一定訣竅,本地人才知道。還有一種是蛀(莆音照)核荔枝,“核如丁香”(《荔枝譜》),只有一點點,這種質量最好,但很少。
荔枝不耐保存。古代有將荔枝曬干,制成荔枝干保存的。據(jù)《荔枝譜》:“白曬者,正爾烈日干之,以核堅為止。畜之甕中密封百日,謂之出汗。”荔枝干大概就是這樣做成的。古時候荔枝干很寶貴,多用于出口。宋代荔枝干果、曬鹽、瓷器是莆田的大宗出口產(chǎn)品,直到明代,都有荔枝干果出口。更有甚者,荔枝樹也出口。1903年,“宋家香”荔枝樹種被美國傳教士蒲魯士移植到佛羅里達州,成片栽培。
以前民間也有用荔枝做食用醋。摘一些將近成熟的荔枝(殼子淡紅中還略帶黃綠色),剝下果肉,放在容器內(nèi),再倒入一點陳年糯米醋,密封發(fā)酵。過一段時間后,摻入干凈的冷開水,稀釋,倒出來的液體就是醋。
莆田荔枝歷史悠久,廣為種植,晚熟,品質佳。荔枝成了莆田市樹,名列四大名果之首,深受人們喜愛。這在莆田文化、民俗中有所反映。
莆田民俗,大暑那一天要吃荔枝,羊肉,酒糟,把暑氣發(fā)透。荔枝成了大暑的節(jié)日水果,這是個很有特色的民俗。
以前小孩子將荔枝做成玩具。小心剝?nèi)ネ鈿ぴ賹?nèi)膜向兩頭卷起,就做成宮燈。中段(果肉)雪白,上下(薄膜)如桃花紅,手提連著荔枝的枝條,像打著一個燈籠。還有用大的荔枝核,一頭切成提梁,再把內(nèi)部掏空,做成水桶。荔枝葉可以做葉笛。
莆田市區(qū)及近郊近年來新開發(fā)了一些濱水景觀帶,如北大段、荔能段、荔園段、荔浦段、豐美段綠道等,一般都在延壽溪支流、企溪支流及周邊的荔枝林中。
原莆田縣城所在地,種滿了荔枝,所以縣城有“荔城”之美稱。現(xiàn)在仍有荔城區(qū),還有荔浦,荔城大道,荔港大道,荔園工業(yè)區(qū),荔園小區(qū),荔園路等。荔園路由北而南,兩邊都是荔枝園。這正是荔枝命名了一座城,“荔城無處不荔枝”,而這也影響了莆田人的命名。
莆田人給孩子起名,也有用“荔”字的,如荔紅,荔芳,荔華,荔丹,荔仙,荔芬,荔香,荔芹,荔娟,荔卿,荔霞,荔青,荔斌,荔偉,荔忠,荔榕。用作女性名字的較多。
莆仙戲《荔枝譜》(演出年份:1984年),以荔枝為題材。莆田本土民間文學中,寫荔枝的作品有民間傳說《宋家香》,小五哥的故事“荔下詐吻”,“陳三五娘”故事中的“手帕包荔枝”(這個故事也被改編成莆仙戲,又稱《荔鏡記》)等,所見有限,不能備舉。歷代莆田文人也留下了許多詠荔枝的作品。《全唐詩》收錄的莆田人的詩中,寫荔枝的共有5首。徐寅(《全唐詩》作“夤”)《荔枝二首》是以荔枝為題材的。其第一首的前四句:“朱彈星丸粲日光,綠瓊枝散小香囊。龍綃殼綻紅紋粟,魚目珠涵白膜漿。”描寫了荔枝外形、顏色、果肉的美好。另外兩首也涉及荔枝,《鷓鴣》詩:“荔枝初熟無人際,啄破紅苞墜野田。”《郊村獨游》詩:“驚魚擲上綠荷芰,棲鳥啄馀紅荔枝。”還有一首是黃滔的《寄羅浮山道者二首》之二:“誰到月明朝禮處,翠巖深鎖荔枝煙。”而舊時興化府衙門口的一副對聯(lián):“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以高度概括、不無自豪的口氣,向人們介紹莆田最優(yōu)秀最有特色的人物和特產(chǎn)。
家鄉(xiāng)的紅荔枝,抹不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