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林錦堂
七月,屬于紅色的季節。今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第99個紀念日。在這個紅色的季節里,我們踏上紅色的旅行,探訪閩中革命史紀念館、仙游革命紀念館、中共仙游第一個黨支部遺址——上宮支部,感受過去的崢嶸歲月;追尋大洋鄉“閩中革命司令部舊址”、麥斜巖“中國工農紅軍108團革命遺址”,尋蹤那些紅色記憶……初心不滅,勿忘來時路。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革命先烈前赴后繼、流血犧牲,緬懷他們,一起去追憶尋味紅色的旅蹤,以表達對英雄的崇敬之情。
閩中司令部革命遺址
仙游革命烈士陵園
中國工農紅軍第108團
中共上宮支部
麥斜巖革命遺址
英雄史詩樹豐碑
英雄史詩,不朽豐碑。座落于莆田城內南門路烈士陵園內的閩中革命史紀念館,自2000年4月開館以來,承載我市革命傳統教育任務。該館總建筑面積1041平方米,館內設有十個展廳,記錄著從1926年至1949年閩中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和封建統治的斗爭歷史。
位于仙游縣鯉南鎮柳坑社區虎嘯山的“仙游革命烈士陵園”8個大字,是原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成武將軍的親筆題詞。仙游革命紀念館設在園內,館內展出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仙游人民革命斗爭情況的圖片300多幅和部分革命文物,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生動展現仙游人民在中共閩中地方組織領導下,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不怕犧牲、百折不撓、頑強斗爭的光輝歷程。
恢宏的歷史,往往濃縮于一個個細節之中,猶如“年輪”,勾勒出事件的輪廓。在這兩個紀念館里,珍藏著歷史厚重的畫卷,以照片、圖表、模型等形式,形象地再現出閩中革命的歷史。那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塑、一件件滿載滄桑的實物、一段段催人淚下的文字,都悄然記述著那個硝煙年代轟轟烈烈的歷史。
革命火種永相承
回望歷史,從屈辱、血淚中走出來的中國人,堅持正義戰爭的堅韌品格經受住了歷史的洗禮。凝固的歷史,不朽的精神,依然沸騰。1926年1月,中共莆田支部創始人陳國柱,召集陳天章、陳兆芳、吳承斌、吳夢澤、陳德來等5位思想進步的學生,在哲理中學鐘樓上二樓宿舍內開會。陳國柱代表黨組織接收他們加入青年團,同時宣布成立中共莆田黨團混合支部。這是閩中建立的第一個中共地方組織。從此,在莆田揭開了革命斗爭的序幕。
為了迎接一個嶄新的黎明,殘酷的革命歲月里,陳國柱用生命守護著革命火種的延續。1926年9月,在哲理中學任教的中共莆田支部書記陳國柱帶10多名學生,游走在仙游縣游洋鎮東北部上宮興角山時,吸收了林錦棠、林蘭士、林布庭、林玉贊為預備黨員。1927年春天,陳國柱被莆田國民黨右派追捕,秘密轉移到了上宮隱蔽,并發展了6名黨員。當年4月,中共上宮支部在游洋鎮興山村馨山書院正式成立,點燃了仙游革命的火種,標志著仙游革命斗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1927年年底,陳國柱以教書為掩護,成立了中共仙游縣委,抗戰期間,領導全縣民眾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為仙游革命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馨山書院,始建于宋代,歷經多次重修得以保存,成為古時莆、仙、永三縣山區士子負笈求學的學府,1898年戊戌變法后改為馨山小學堂,五四運動后改稱興山小學。興山村與莆田常太接壤,交通閉塞,是當時開展隱蔽的革命斗爭的理想場所。2019年,仙游縣政府投資了200萬元,對舊址進行翻新,不僅增加了新展廳,還在舊址前擴建了廣場和生態停車場,設立兩個展廳用于陳設當年抗戰、革命的歷史資料和照片。目前,上宮支部已被確定為省、市、縣黨史教育基地,紅色旅游勝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崢嶸歲月今猶在
紅色七月在路上,不滅初心念黨恩。循著當年紅色路線追尋,當你來到大洋鄉“閩中革命司令部舊址”、麥斜巖“中國工農紅軍108團革命遺址”,已是走進金戈鐵馬的歷史烽煙,追尋工農紅軍的紅色起點,賡續革命先輩的紅色基因。
閩中革命史詩碑園位于群山環抱的涵江區大洋鄉“閩中革命司令部舊址”圍墻外。解放前,大洋鄉是南方8省15個紅色游擊區之一,是莆田最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至今在大洋鄉還存有閩浙贛人民游擊縱隊閩中支隊司令部舊址紀念館;坂洋村條騰際革命遺址和宗興村燈爐賽革命活動遺址;瑤山村貴峰巖地下兵工廠遺址等。歷史上曾有6000多革命者常年活躍在大洋,而且保留著許多革命史詩。
大洋“閩中革命司令部舊址”,經過多次重建、修繕、擴建,如今的閩中司令部紀念園不僅基礎設施完善,且已建有革命歷史陳列館、紀念碑、紀念亭、革命史詩文化長廊、培訓中心、南主軸廣場等,初步形成集會議培訓、愛國主義教育、黨性教育、參觀旅游為一體的紅色教育培訓基地,紀念園現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每年有10多萬人次前來參觀,許多單位上黨課,或舉行入黨宣誓儀式或進行“紅色”旅游等,都選擇這個地方,重溫紅色精神。
麥斜巖紅色旅游景區位于仙游縣城北部35公里的鐘山鎮麥斜村,海拔1006米,是仙游的四大景點之一。麥斜巖不但是風景優美的旅游勝地,而且是中國工農紅軍108團的革命遺址。
1927年,中共福建省委派鄧子恢同志來莆仙指導仙游縣委建立革命武裝,掀起武裝斗爭高潮。在組織游擊隊襲擊西區(今大濟鎮)民防團勝利后,仙游縣委即將游擊隊轉移到麥斜巖,組建了仙游地方武裝隊伍——中國工農紅軍第108團,林植任政委,黃英任團長,蔡園任沒收隊長,20多位青年加入了隊伍。108團成立后積極投入革命斗爭,與閩中游擊隊一、二支隊密切配合,憑借險峻地勢開展游擊戰爭,征戰于莆仙、永泰等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革命精神代代傳
追憶崢嶸歲月,翻閱歷史畫卷。陳國柱、鄧子恢、陳天章、王于潔、劉突軍、蘇華、楊采衡、曾鏡冰、羅迎祥、黃國璋、林汝楠等革命先輩,先后在閩中大地上點燃革命戰爭的薪火。無數的閩中錚錚兒女接續革命的火種浴血前行,涌現出像黃夢喜、黃國榆、黃國標、黃國妹一家人,用熱血鑄就“一門四烈士”的豐碑,留下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紅色篇章,讓人情不自禁發出深深的感慨和敬意。
歷史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歷史的傳承仍在不斷延續。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使紅色莆田寶貴的革命傳統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成為推動發展的新動力。仙游縣依托中國工農紅軍第108團舊址,挖掘紅色旅游景點,突出“紅墻、紅燈籠、紅色之門、紅軍洞、紅色紀念館、紅埕、紅軍亭、紅軍菜譜、紅色帽子、唱紅歌”紅色旅游主題,充分發揮革命根據地的教育功能,激發了廣大青年的愛國熱情。涵江區依托“紅色”旅游資源與“綠色”生態旅游相結合,致力打造大洋鄉等紅色旅游品牌,深挖紅色歷史,紅色精神的旅游線路,開辟了“走紅軍路、唱紅軍歌、品紅軍飯、扮紅軍角色”等系列體驗活動。
目前,全市已認定中共莆田黨團混合支部舊址、中共仙游上宮支部舊址、外坑鄉蘇維埃政府舊址、浙閩贛人民游擊縱隊閩中支隊司令部舊址、陳國柱故居、王于潔烈士展覽室、仙游革命烈士陵園等各類革命遺址共有200多處。這些革命遺址資源,擎起一部波瀾壯闊的莆田革命史,構建了莆田弘揚紅色文化、傳承愛國主義教育的黨史教育基地群,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