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珠寶城已顯雛形
埕頭街
在黃金珠寶業內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在國內經營黃金珠寶零售的從業者中,十個珠寶商有七個是福建人,而七個福建人中,有五個是莆田北高人。據了解,北高鎮人經營的珠寶終端零售店遍及全國,數量達3萬多家,年銷售額超過2000億元。
改革開放以來,北高人倚仗著老祖宗傳下來的黃金加工手藝走南闖北,用一把小錘子、一個鐵墩子、一把小天平,敲開了一條“黃金路”。憑借著吃苦耐勞和勤儉節約的精神,經過一代又一代“打金人”的不斷努力,成功打造一個年產值千億的“黃金帝國”。
今年年近百歲的埕頭村村民葉仙芳是第一個“打金”人,由于其熱善好施,將自己的打金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諸多鄉里人,在當地有“打金鼻祖”之稱,也為埕頭村被“打金人”稱為“黃金起源”村奠定了基礎。目前,埕頭村全村6000多人中,有90%的村民都在從事黃金珠寶相關的行業。
2017年,葉仙芳將自家老宅改造為全省首家微型民間黃金珠寶博物館,為助力當地打造黃金珠寶特色小鎮提供了歷史與文化的支撐。走進該博物館,宛如走進一部黃金珠寶發展的史書中,館藏中那一件件老物件、老工具和一張張老照片,似乎在向來訪者述說著那一段段曾經的光陰故事。
一代匠師引領數萬弟子,四兩小錘打出千億產值。據介紹,葉仙芳生于1926年,由于埕頭村地少人多,年輕時他外出謀生,在江口、靈川、忠門等地以挑擔補鍋、鑄造銅瓢等為生,閑時,他開始專研銀飾加工技術,從此開始云游四方,以銀飾加工手藝謀生。1970年,葉仙芳攜徒復出,一路南下廣東,收取民間散銀,打造首飾,并成為當地的名匠萬元戶。1976年,葉仙芳卸甲歸田回家,從此他終年免費授徒,改革開放后,葉仙芳的技藝一傳十、十傳百,學徒遍及北高全鎮,成為當地鄉親外出致富的起步本錢,對于家境貧困的徒弟學成外出時,他還會贈送路費和打金工具一套。葉仙芳仗義疏財、濟貧扶困的精神名滿鄉里,也被一代又一代“打金人”所傳揚。
據同行的埕頭村支部書記葉少武介紹,當地村民從上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大規模外出闖蕩謀生,進入打金階段,歷經整個80年代,此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埕頭人從銀飾加工發展至黃金珠寶加工,從師徒出行發展到三五成群,從走街串巷發展到開店經營,從來料加工發展到品牌加盟,再到自主品牌的創立,從鄉村小鎮發展到全國各大城市,最終形成可觀的產業。
采訪中,目前已在全國多個省市開設品牌金行的老“打金人”翁萬壽正帶著客人也在該博物館參觀,他說,看了這么多老物件,勾起其內心深處深埋的回憶,一個小小的黃金珠寶博物館,承載著一代代“打金人”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就像是一部見證黃金珠寶行業歷史和文化發展的史書,作為老“打金人”,一個皮包,一把小錘子、一個鐵墩子,兩件破衣服,懷揣百十元零鈔,就是第一代“打金人”的全部家當,風里來雨里去,走街串巷,一路吆喝,過著居無定所,飽一餐饑一頓的日子。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打金人”早已告別了純手工加工和“散兵游勇”式的經營模式,進入機器加工和品牌經營時代,不再需要靠嘴吹燭火、手敲鐵模加工,轉而升級發展為蠟模具批量生產和含有納米元素的3D、5D的新款式、精產品。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30000多家由北高人經營的各大品牌黃金珠寶行分布在全國各大城市,年產值超千億元,從一個小鄉村到遍布全國,從走街串巷到承包加工、臨街開店,再到創立自主品牌,黃金珠寶行業的發展歷史也是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佐證”。北高黃金珠寶城管委會主任許文學告訴記者。(時報記者 翁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