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委網信辦主持人小婉:
各位網絡媒體的朋友,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莆田市委網信辦主持人小婉。經國務院批準,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6月13日是2020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為“文物賦彩全面小康”。大家知道,文物就是古人遺留下來有價值的遺物和遺跡。但許多網民朋友對文物的特征、類別、修繕、保養、申報等還是不太了解。借“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莆田市委網信辦特地以“文物讓我們與古人對話”為主題舉行網上新聞發布會,這也是莆田市委網信辦舉辦的第十九場網上新聞發布會。我們邀請了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在這場網上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網絡媒體朋友、各位網友的提問。下面,請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介紹一下基本情況,有請。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謝謝莆田市委網信辦主持人小婉!現在,我簡要介紹莆田市文物的基本情況。莆田,是福建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截止2020年5月,全市現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147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省級61處、市級159處,縣(區)級285處,登記在冊的未定級文物點957處。擁有可移動文物18386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295件(套)。
▲莆田市委網信辦主持人小婉:
感謝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的介紹!各位網絡媒體記者一定想了解文物方面更詳盡的知識和情況。現在就進入網絡媒體記者、網友提問環節。請各位網絡媒體記者、網友直奔主題,直接提問;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直接回答。提問現在開始,有請。
▲網幫幫記者:什么是文物?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莆田發布記者:文物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哪些?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文物是具體的物質遺存。一是必須是人類創造的,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二是必須是已經成為歷史的過去,不能再重新創造的。
▲莆田網記者:文物工作的總方針是什么?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文物工作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
▲莆田廣播電視臺新媒體部記者:目前,莆田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哪12處?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莆田1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是木蘭陂、釋迦文佛塔、元妙觀三清殿、天中萬壽塔、鎮海堤、無塵塔、湄洲媽祖祖廟、寧海橋、龍華雙塔、仙游文廟、平海天后宮、荔城報恩寺塔。
▲莆田發布記者:請介紹一下木蘭陂的具體情況?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木蘭陂,位于城廂區霞林街道木蘭村黃頭自然村與陂頭自然村之間。始建于北宋平元年(1064),經三次營筑,元豐六年(1083)竣工,是一座引、蓄、灌、排、擋綜合利用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東南西北走向,占地面積583平方米,陂身長110米,高7.25米,陂墩39個,陂門38個,沖沙閘一個和南北護陂堤、南北進水閘門各一個,以及大小溝、渠道113米,沿渠配套工程一百多座,可灌農田25萬畝。此陂自宋至今近千年,經過無數次洪潮沖擊,現仍巍然屹立,繼續發揮作用。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木蘭陂水利灌溉工程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木蘭陂建成前,木蘭溪兩岸的興化平原,頻遭上游沖下的洪水和下游涌上的海潮侵害,造成興化平原水患頻發,興化人民飽受洪災之苦。宋治平元年(1064)長樂女子錢四娘途經此地,不忍見生靈涂炭,遂攜帶10萬緡巨款在木蘭溪將軍巖前攔溪筑陂,但因所選陂址地高溪窄,水勢左急右緩,加上壩基不牢,陂甫筑成就被洪水沖垮,功虧一簣,錢四娘悲憤投水自盡。熙寧元年(1068)錢四娘的長樂同邑進士林從世又攜款10萬緡,在前次陂址下游溫泉口再度筑陂,又因港窄潮急,大壩在即將落成時被洶涌的海潮沖毀,林從世此時已幾近傾家蕩產,再也無力重筑新陂。熙寧八年(1075),王安石大力推行《農田水利法》,時知開封府的莆田人蔡京多次奏請朝廷興修莆田水利工程,宋神宗諭準蔡京之奏,“詔莆陽協修水利”,侯官人李宏攜資7萬緡奉命來莆修陂,在具有水利知識的高僧馮智日大力協助下,認真總結前兩次建陂的經驗教訓,反復踏勘地形,觀測研究水文,最后才把陂址選在木蘭山下溪廣流緩之處。建筑工程則精心設計,務求基固陂堅。經精心組織,縝密施工,工程歷時8年,至元豐六年(1083)方才告竣,而李宏則積勞成疾,在巡視木蘭灌區途中得病,行至大孤嶼(今黃石鎮金山村)時不幸去世,終年41歲。莆田人民為紀念他建陂治水的豐功偉績,遂在木蘭山上立廟紀念。
▲網幫幫記者:請介紹一下釋迦文佛塔的具體情況?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釋迦文佛塔,位于城廂區鳳凰山街道鳳凰山麓的廣化寺東側。始建年代不詳,早于宋乾道元年(1165),為仿木構樓閣式石建筑,八角五層空心,邊長11.6米,高30.6米,占地面積256平方米。第一層東西兩面開門,其余設佛龕。第二層至第五層,四面開門并設佛龕。各層塔檐薄而長,輕巧美觀。塔身雕刻豐富,須彌座、門檻兩旁,回廊欄板浮雕株儒、羅漢、金剛武士、觀音菩薩、飛仙、鳳凰、獅子及牡丹、蓮花等各種花草圖像,刻功精巧,形像生動。今外廊壁盒部分佛像缺失,二層以上壁盒部分佛像殘缺,底層浮雕佛像有人為破壞,二層以上羽角有裂縫現像,花崗石面層部分剝落。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塔創建年代文獻無記載,但根據塔上題刻的最早年代,既第2層北面塔門右門柱上“乾道改元清明日亳社張景醇挈家同登”字樣看,石塔在南宋乾道元年(1165)已建成。
石塔第1層塔室南的壁龕內壁上有自左至右豎刻楷書兩行“舍利塔鎮舊基”,可知此石塔之前身還曾有過一不知建于何年的舍利塔。1937年10至11月,中共閩中工委領導的抗日救國義勇軍第7路軍第1縱隊接受國民黨軍第239旅代表的點編,部隊番號改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0師獨立大隊(泉州事件后被強令改稱為陸軍第80師特務大隊)。點編后部隊駐扎在廣化寺,指戰員們到處張貼標語、散發傳單、書寫抗日標語,廣泛開展抗日救亡宣傳,釋迦文佛塔塔內墨書的抗日標語,至今還在昭示著那個可歌可泣的革命戰爭年代。
▲福建日報莆田觀察記者:請介紹一下元妙觀三清殿的具體情況?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元妙觀三清殿,位于荔城區鎮海街道英龍社區梅園東路391號,是道教玄妙觀建筑群遺存下來的一座宋代古建筑。現存三清殿、三門、東岳殿、五帝廟、西岳殿、五顯廟、文昌三代祠、福神殿等,占地面積6168平方米,建筑面積3587平方米。三清殿古建筑系重檐歇山頂,坐北朝南。原先面闊五間,后代擴建為七間,進深五間。殿的當心間脊木專下題有“唐貞觀二年敕建”、“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崇禎十三年歲次庚辰募緣修建”等遺留墨跡,足見其幾經修葺,現存其基本構架的風格,尚多存宋構手法。其結構簡樸嚴謹,柱頭鋪作系華拱兩跳用單材挑出,與三根大昂結合,呈雙杪三下昂重拱偷心造。斗拱宏大,斗底有皿板形,且斗欹有幽頁,拱斗呈凹卷瓣形式。補間鋪作前后檐各一朵,櫨頭下作駝峰形,由許多尺度精密、結構復雜的構件組成,保存著隋唐時代古建筑的遺風。殿內有二十根柱子,以木石疊接布成,直徑均為五十四厘米,上有捐金助建者的姓名題刻,多已風化剝蝕。柱頭微具卷殺,柱礎為復盆式蓮瓣紋。兩柱之間只施闌額,不用普柏枋,用材少而堅固。前后檐之闌額皆作長方形。斗拱和椽檁之間,彩繪有飛鳳、蝙蝠、鯉魚、麒麟、八寶等道教圖案,三清殿的東廂院內,嵌豎著從各地收集過來的碑碣石刻,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神霄玉清萬壽宮碑》,有記載宋代海外交通史料的《祥應廟記碑》,有原興化府城的城門額以及宋孝宗、陳俊卿、文天祥、朱繼祚等許多名人的手跡石刻,展示了我市古代的燦爛文化,更為三清殿增添了歷史佐證和濃郁的古樸色彩。199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妙觀三清殿古建筑群自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重修三清殿后,歷代皆有重修。宋哲宗元祜七年(1092)或八年(1093)知興化軍狄明遠重修三清殿。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重修三清殿;嘉靖三十五年(1556)道士方汝調、李志升重修通明殿;倭寇陷城之后的四十三年(1564)興化府知府易道談重建三門;萬歷九年(1581)通明殿毀壞,次年林兆恩命弟子勸募重建,并整修了三清殿、東岳殿、文昌殿、福神殿,之后又有道士單茂喬募建文昌宮、五顯廟;崇禎十三年(1640)又一次重修并擴建了三清殿。嘉慶二年 (1797)由翁遷璋重修東岳殿 (包括中殿、拜亭、兩廡及三門);咸豐年間(1851-1861)又一次重修福神殿;光緒年間(1875-1908),興化府同知楊萬清又一次大修了三清殿。入民國后,除重建九御殿外,只有破壞的歷史。民國初年,軍閥對峙,道觀為駐軍營房。民國間,通明殿、福神殿、西岳殿、關帝廟、五顯廟、文昌宮三代祠等作為湖山小學校舍。五帝廟作為民眾藝術社。三清殿作為莆田地方法院城區分庭審判庭,通明殿、東岳殿的后殿、偏殿都歸分庭使用。法院分庭撤消后被福建新報社接收為社址和印刷工場。湖山小學撤消后,五帝廟、三清殿部分和東岳殿后殿、偏殿改為國民黨縣黨部社會服務處。1942年私立礪青中學由鳳山寺遷入,后改名莆田師范、莆田第四中學。道觀自作為湖山小學、礪青中學之后,中軸線大部分殿宇被陸續拆除,擴為操場和校舍。2012年1月,在西岳殿設立莆田棋院;2014年2月,在東岳殿設立莆陽講堂;2018年11月,在東岳殿設立的莆陽書房開始運營,使之成為我市文化活動的中心和城市文明建設的窗口。
▲東南網莆田站記者:請介紹一下天中萬壽塔的具體情況?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天中萬壽塔,位于仙游縣楓亭鎮輝煌村塔斗山上。俗稱塔斗塔,又稱“阿育王塔”。始建于五代,清嘉慶年間重修,為石構、四角五層實心塔,坐西南朝東北,通高7.4米。塔由基座、塔身、塔檐、塔剎組成。基座用長方形石塊砌成,邊長5.2米,高0.7米。塔身共分四層,第一層在每面束腰處浮雕兩條蟠龍形態各異,轉角雕刻四尊護塔侏儒,邊長3.7米,高0.97米;第二層東北面勒石碑文,它三面束腰處浮雕花卉,轉角雕四尊金剛力士,邊長3.1米,高1.07米;第四層四面束腰處各浮雕一尊男像觀音,轉角處雕刻金翅大鵬,邊長2.3米,高2米。各層邊緣出檐都雕有卷草花紋和蓮花覆瓣組成的圖案。塔檐呈山花蕉葉,塔剎有七輪。是福建地區目前發現的最大寶篋印塔。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中萬壽塔,亦稱青螺塔。相傳古代有一修煉千年的螺精,從湄洲灣爬上楓江岸,欲上楓亭為非作歹,被仙人鎮壓在江邊,成為一座螺峰、螺尾朝天,古塔就建在螺尾上,故而得名。據記載,宋嘉佑四年(1059)端明殿學士蔡襄重修該塔,且留下著名詩句“誰種青松到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齊,時人莫道者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
▲仙游縣融媒體中心記者:請介紹一下鎮海堤的具體情況?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鎮海堤,位于荔城區黃石鎮徐厝村徐厝自然村。唐元和八年(813)福建觀察使裴次元率眾創筑防御海潮的主段長堤,并墾堤內農田322頃。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興拆堤石建平海、莆禧二城。嘉靖十三年(1534)重修。20世紀50年代后對堤后側加固、加高。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全長4.42公里,全部用石砌。自唐宋元明清民國至今,歷經數以千次計的臺風暴雨海潮洪水等災害的嚴重考驗,至今保存較好。現存古堤段長3.5公里,基寬2.67米,頂寬1.35米,高3.67米。在東洋段海堤碼頭外立碑1通,高2.95米,寬1.17米,厚0.27米。碑面刻“鎮海堤”三字,碑背刻修堤經過。鎮海堤是研究莆田唐代水利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于受臺風、暴雨、海潮、洪水等自然災害的破壞,鎮海堤歷代都有重修。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候周德興拆鎮海堤石,用于砌筑平海所城和莆禧所城,鎮海堤僅存泥筑。洪武三十年(1397)堤決,耆民朱存義赴京建言。上差林汝楫同通判董彬起工協筑。永樂三年(1405)又決,耆民林孟達赴京建言,得勘合協筑。永樂四年(1406)又決,耆干黃元禮起工督筑。成化六年(1470)又決,知府申文撫按,起通縣夫七千余人,移高更筑。成化十六年(1480)八月,颶風激浪,堤又決,知府劉澄起民夫協筑。成化二十三年(1487)又決,知府申文御史董,復委同知桂籍知筑。弘治三年(1490)又決,同知朱梅給筑,堤工食人稻一石。弘治五、六兩年(1492-1493)間,颶風大作,堤大決,耆干謝養,呈請計工助筑。嘉靖十三年(1534)又決,黃一道筑天地元黃四石磯,用巨木雜竺為楗,內實亂石,潮勢稍殺,乃疊石成之,被解官去。同知譚鎧終其役,東角建崇勛祠,遮浪建功德祠祀之,邑人侍郎鄭岳記。嘉靖二十九年(1550),東角土石堤俱壞,推官張淵委勘砌等,發倉賑濟,蠲免秋糧。嘉靖四十三年(1564),倭寇陷城民竄,海堤沖決,水溢薄城。邑人都御史林潤,疏請努帑金,修治陂塘、陡門、海堤。巡按李邦珍、檄知縣莫天賦,以東角、遮浪為要害,支千余兩,用石交砌。萬歷六年(1578)遮浪堤壞,邑人尚書郭應聘,請于巡撫龐尚鵬,得郡羨郵金四百兩,堤田銀六百兩,委通判許培之督筑,計四百二十丈,添設石磯。邑人給事中鄭茂記。萬歷十六年(1588),東角堤壞,里人、知縣謝應典等,呈御史鄧煉,動支帑金五百七十五兩,行知縣孫繼有重修,計四百八十二丈二尺。萬歷十九年(1591),知縣孫繼有申請帑金一百六十余兩,加筑石堤。萬歷三十年(1602),遮浪堤壞,知縣李茂功,申文巡撫金學曾,給備帳銀四百八十兩,重修添設磯。邑人通政使程拱辰記。清順治十六年(1659)九月三十日,颶風大作,東角長堤盡壞,海水淹入,晚禾絕粒。康熙二年(1663),筑界墻,自寧海東畔起,至塘下為長堤,外為海蕩。康熙八年(1669),展界半南,東埭等九鄉,同筑內堤,自東埭北接大孤嶼,南抵鄒曾徐。康熙二十一年(1682),民復故里,東角、遮浪以長堤未能興筑,于東華、大孤嶼后漸筑內堤開懇。康熙三十年(1691)七月十五日夜大風,二十九夜又風,海溢人堤,淹沒田廬,海船飄人沙堤、五龍地方。雍正十三年(1735),知府蘇本潔,砌筑埭田七百余畝,舉人郭春卿,副貢彭尚金,優行方大年,募筑石堤;修東西兩石涵;三載工竣,邀恩議有差。乾隆十七年(1752)八月初三日大風,初國日海溢堤潰,水至水南、沙堤等村,沿海禾薯盡沒。乾隆十九年(1754)八月十三日颶風大作,海溢入堤,禾薯盡沒。乾隆三十九年(1774)八月間,海溢堤潰,禾稼失收。乾隆四十五年(1780)堤潰于水,舊西涵潰為青龍港,鄉民移高筑堤,改設西涵。乾隆五十五年(1790)堤潰于水,舊東涵潰,鄉民移高筑堤,改設東涵。乾隆五十九年(1794)秋,海溢堤潰,禾薯盡沒,歲大饑。道光七年(1827)七月二十九日,風潮大作,堤壞八百余丈,知縣王延葵發南洋下洋民數千人,搶筑八日而畢,九月興工填青龍港五十六丈,建石堤一千一百十四丈,砌東西兩石涵。道光八年(1828)五月筑附石土堤,又筑臨溝水捍內堤,九月采亂石十一萬五千塊,坦護堤址。咸豐元年(1850)八月初三日,俱風潮大作,得免于海潮。新中國成立后,又進行了五次維修。
據清道咸年間閩浙總督孫爾準手書《鎮海堤》大石碑記載,鎮海堤仿照浙塘成式,排釘木椿,以值堤址,磨石壘砌,以固堤身,合用灰漿,以實堤腹。又據鎮海堤管理人員介紹,鎮海堤修建時清基每支打下長約7—8米的大松林椿,每支松木椿還扎上“桂芒刺”(山區一種可作燃料帶刺的植物藤),然后培土夯實砌石。每支松木椿有一定間距,密度很大,負荷隨受能力大。清道咸年間知縣知州陳池養修鎮海堤時,建五個“石碼”和一個石塔,并在堤外拋下115萬塊亂毛石為石磯,加固海堤和緩和海潮沖擊力,使得海堤更加牢固。
▲荔城區融媒體中心記者:請介紹一下無塵塔的具體情況?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無塵塔,位于仙游縣西苑鄉鳳頂村鳳頂自然村。始建于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重修,賜僧智廣敕書“無塵”塔額,為歷代僧人圓寂靜化之處。五層八角樓閣式石塔,通高14.22米。石雕覆蓮瓣須彌座。每層八角倚柱為瓜楞形,柱頂斗拱用雙杪雙下昂,檐下出兩層迭澀。塔身每層東南、西南面各有護門武士。塔內壁石塔道盤旋而上。塔剎為葫蘆形。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游縣鳳山鄉九座山,有鳳凰來儀山形,雄鳳冠上建有九座寺,雌鳳冠上建有無塵塔,兩地相距約有400米。據《仙游縣志》記載,無塵塔建于唐懿宗咸通六年(865),九座寺開山祖師正覺禪師倡建,原為歷代僧人圓寂靜化之處。塔上“無塵”二字是北宋崇寧中勤書。二層塔門刻有紹興丙寅僧家藏衣字樣。
▲城廂區融媒體中心記者:請介紹一下湄洲媽祖祖廟的具體情況?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湄洲媽祖祖廟,位于湄洲島宮下村北部祖廟山上。始建于宋雍熙四年(987)。明洪武七年(1374)泉州衛指揮周坐重建,永樂初和宣德六年(1431)鄭和重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姚啟圣和康熙二十三年(1684)施瑯均以重修,民國年間再度在舊址重修。祖廟建筑群背山面海,整體從高到低,呈東北西南走向。湄洲媽祖祖廟是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歷史上經多次擴建修葺,至清乾隆后基本定型。現已形成了牌坊、長廊、山門、香爐臺、圣旨門、廣場、圣父母祠、鐘鼓樓、正殿、寢殿、朝天閣、升天樓、佛殿、觀音殿、五帝廟、中軍殿等西軸線建筑群。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成功列入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首批遺產點名單。
媽祖,名林默,也稱默娘、娘媽,湄洲島人,宋建隆元年(960)農歷三月廿三誕生,宋雍熙四年(987)農歷九月初九羽化升天,享年僅二十八歲。媽祖自幼聰穎靈悟,成人后識天文、懂地理,傳說可“乘席渡海,預知人休咎事”,又急公好義、助人為樂,深受人們的愛戴和崇敬。北宋雍熙四年(987)農歷九月初九,年僅28歲的她在一次搶救海難中不幸遇難,相傳在湄洲島羽化升天后屢屢顯靈,救助海難。此后歷史上有眾多人士受到媽祖的庇佑,留下許許多多美好的故事,并日趨神化,被奉為“海上救護神”。媽祖遇難后,人們懷念她,就在湄洲島建廟奉祀,這就是最早的媽祖廟,故后人尊稱為“祖廟”。據記載,當時的廟宇僅“落落數椽”,但“祈禱報賽,殆無虛日”。后來經過三寶等人的不斷擴建修葺,到宋天圣年間(1023-1032),得到媽祖庇佑的人不斷集資擴建,“廊廡更加巍峨”,當時的祖廟已初具規模。
明代祖廟規模又得到進一步擴展。洪武七年(1374)泉州衛指揮周坐主持重建寢殿、香亭、鼓樓、山門。永樂初年(1403),奉旨遣官整修祠廟。宣德六年(1431),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前,親自與地方官員備辦木石,再次修整祖廟。康熙二十二年(1683),閩浙總督姚啟圣重建鐘鼓樓和山門,把朝天閣改為正殿,后姚啟圣因獲媽祖保佑屢次建功,被皇帝封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故人們也稱正殿為“太子殿”。康熙二十三年(1684),靖海侯施瑯增建梳妝樓、朝天閣、佛殿、僧房。接著祖廟又建觀音殿、中軍殿、土地廟等。到清乾隆以后,祖廟已頗具規模,成為有16座殿堂樓閣、99間齋房,號稱“海上龍宮”的雄偉建筑群,此時祖廟建筑群已基本定型,并保留至1966年。“文革”期間,祖廟遭到破壞,遺存寢殿、正殿、圣父母祠和升天古跡。改革開放以后,在各級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下,祖廟董事會對原廟區進行大規模的保護性修復或重建。
▲涵江區融媒體中心記者:請介紹一下寧海橋的具體情況?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寧海橋,位于荔城區黃石鎮橋兜村。始建于元元統二年(1334),僧越浦大師首倡創建,明、清屢有修葺,現橋為清雍正十年(1732)在橋遭破壞時依舊制修復的,為石構橋梁,南北走向,長280米,寬7米,舟形墩,共14墩15孔,墩三間凈跨度為8.8-11.8米,橋面兩旁置石塊欄,南北兩端石柱上各有元代雕刻石獅一對,保存較好。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海橋所在位置古為寧海渡,由于橋位于溪海匯流處,工程十分艱巨。自元至清,300多年間八建七圮。元至正年間(1341—1368),橋損壞,又恢復為渡。明建文二年(1400),同知徐則敬命僧湘江募款建橋,郡人洪景捐錢谷資助。明弘治十二年(1498),橋北兩孔被海水沖壞,折斷橋梁17根,興化府太守陳效率眾修復。明嘉靖十年(1531)橋中兩孔被海水沖壞,折斷橋梁13根,太守黃一道率眾修復。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秋八月,風雨暴作,洪濤泛濫,橋北兩孔又毀,太守陳王庭捐俸倡建,歷修兩年完成。清康熙十九年(1680),洪水為災,橋又壞,越二十年,福建水師提督吳英捐俸六千余金重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竣工,清雍正十年(1732),因暴雨成災,橋又傾毀,郡守蘇本潔倡修,費銀五千余兩,歷時15年,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八月建成現存的寧海橋。這次新建9墩,修復5墩,計14墩。寧海橋的建造,呈現出高超的古代造橋技藝。寧海橋地處木蘭溪入海處,潮大流急,建橋工程艱巨,無論是選址、立墩、架橋,無不凝聚著建橋者的智慧。
寧海橋還是一座無字碑,見證了一段不容磨滅的歷史。明嘉靖年間,倭寇為害我國東南沿海,在嘉靖二十二至四十三年(1543—1564)的短短21年間,僅莆田一地即遭難15次之多,5萬多條性命慘遭殺戮。嘉靖四十一年(1562),數路倭寇連陷寧德、連江、福清、莆田等城鎮。朝廷命戚繼光率精兵入閩,戚繼光在取得寧德橫嶼、福清牛田大捷后,又揮師南下直指莆田倭寇巢穴寧海橋南林墩村,斬殺倭寇2000余眾,救出被俘百姓2100多人,取得了著名的“林墩大捷”。而寧海橋,目睹了發生在橋頭的這一場正義之戰。從橋上觀日出,萬道金光直投橋下,猶如金龍逐波,儀態萬千,蔚為奇觀,故有“寧海初日”之譽。“海上晴虹駕作橋,云連蜃氣望迢迢。三江日暮濤聲起,不數廣陵八月潮。”這是明代詩人佘翔在《寧海觀瀾》中對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寧海初日”的生動描述。
▲秀嶼區融媒體中心記者:請介紹一下龍華雙塔的具體情況?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龍華雙塔,位于仙游縣龍華鎮燈塔村龍華寺。北宋大觀、政和年間(1107-1118)郭勇為母七十和八十壽誕,先后建東塔和西塔。明嘉靖年間(1522-1566)被倭寇燒損。1961年整修。五層八角樓閣式石塔,坐北向南,東塔石塔通高24.56米,西塔高25.66米。相輪塔剎。須彌座每邊長0.85米,轉角力士金剛承托。東、西向設門。護塔神立在一層東、西門兩側。塔檐下刻斗拱。各塔檐脊上均有1尊坐佛。塔內每層均辟一方洞,以架梯上下。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北宋徽宗大觀年間,仙游龍華鄉出了一個聞名遐邇的孝子郭勇,這郭勇本是一個飽讀詩書、多才多藝的秀才,只因寡母早年為了撫養他長大成人,歷經磨難,如今老了落下一身病痛,所以他寧可在家奉養老母,也不忍心去考試做官。有一年大暑炎熱季節,郭勇母親突然得了重病,臥床不起。郭勇屢屢請來城內的名醫,到家里給母親看病吃藥,就是未見好轉。郭勇心急如焚,尋思到九鯉湖去祈夢請教九仙,佑護母親轉危為安。在九仙的夢示下,郭勇與龍華寺方丈商議造浮屠事宜為自己母親祈福,在龍華寺的大力支持下,郭勇捐建的七級東塔,到他母親七十歲大壽時,很快建成功了。在竣工落成典禮上,郭勇這回向佛祖祈求:“母親益壽延年,能活到八十大壽,弟子愿捐資建塔一座。”到宋徽宗宣和年間,他母親八十歲時,郭勇再建一座七級西塔。因這雙塔建時相差十年,但建筑風格一模一樣。是故,《龍華寺志》載:“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邑人郭勇為母七十壽慶,捐建東塔;祈求母八十大慶時再建西塔,合稱龍華雙塔。”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倭寇侵犯興化府,寺院僧尼皆逃散,龍華寺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倭寇為砸塔專門準備了鋤、揪、錘、斧等工具,要把雙塔砸倒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想把龍華雙塔砸得千瘡百孔,可是怎么也弄不倒雙塔,無可奈何撤退了。
▲湄洲島融媒體中心記者:請介紹一下仙游文廟的具體情況?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仙游文廟,位于仙游縣鯉城街道城內社區師范路1號。始建于城西,宋咸平五年(1002)遷今址,宣和末(1125)毀,后歷經60多次修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建,1985年和1998年兩次重修,2009年管理委員會集資整修。建筑群坐北朝南,通面闊60米,通進深127.3米,總面積7638平方米。沿中軸線依次為綽楔門、內門堂、泮池、欞星門、天井、左右廡廊、拜臺、大成殿、圣賢祠,左側為墨池、明倫堂。大成殿為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土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17.3米。殿內裝飾藻井,四周用小木材斗拱,逐層內斂,藻井圓頂上浮雕雙龍戲珠,上篆刻有“狀元宰輔”方印。殿內和前廊檐下的構件雕刻精巧生動,彩繪華麗。大成殿和欞星門前的八根青石透雕龍柱形象逼真,是清乾隆時本縣石雕巧匠郭懷師徒的佳作。仙游文廟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是研究孔廟文化和文廟建筑藝術風格的實物資料。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游文廟自宋到今,歷經近千年,幾經興廢,實屬不易。宋宣和末年,朝廷廢除學官,文廟一度拆毀。宋高宗紹興九年(1139),太守陳可大回鄉捐資重建。到元代至正二十年(1360),又被兵火所焚。明代至清中期,又有過十二次的廢興,直至清乾隆十六年(1751),知縣陳興祚對仙游文廟進行了一次大修葺,并將文廟大成殿和戟門的四對木柱換上雕龍大石柱,氣勢不凡,保持至今,極具藝術價值。
▲湄洲灣北岸融媒體中心記者:請介紹一下平海天后宮的具體情況?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平海天后宮,位于秀嶼區平海鎮平海村東至自然村。建于宋咸平二年(999),是湄洲媽祖祖廟分靈最早的行宮之一。清康熙年間,統一臺灣后由施瑯擴建,乾隆十四年(1749)福建水師提督張天駿重修,光緒年間依制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闊19米,通進深51.9米,總面積978.5平方米。為二進廊院式建筑,由大門、內庭、兩廊和大殿組成,布局保持宋代“工”字布局。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宮內立木柱108根,俗稱“百柱宮”,大門檐下沿用宋代棱形石柱門左嵌施瑯的《師泉井記》碑,門右嵌《平海天后廟重修碑記》碑碣。為研究閩臺關系的重要實物。該建筑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筑提供實物資料。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施瑯(1621—1696),字琢公,福建晉江人。原為鄭成功部將(左沖鋒),降清后于順治十三年(1656)任同安副將,后又升任總兵。康熙二十年(1681),清廷決意進兵臺灣,康熙任命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負責專征臺灣事宜。施瑯治軍嚴整,“深知水性”和“海中風候”。上任伊始,決定以平海為基地,調各地水師到平海集結,備戰訓練官兵,待機進軍。
時遇干旱,3萬大軍駐扎平海,飲水成了最大難題。正如施瑯所言:“爰際天時賜亢,泉流殫竭,軍中取得之道,遙遙難致”。施瑯為了振奮士氣,完成戰備任務,邊祈求天妃保佑,邊發動將士疏浚枯井。在疏浚天妃宮(暨平海天后宮)前右側一口廢井時,奇跡出現了,泉涌如注。將士們高興極了,爭相品嘗,井水甘甜,沁人心脾。于是,官兵們認為他們是正義之師,受到媽祖保佑,一時之間士氣大振。施瑯也興奮不已,率將士們全身心投入海上作戰訓練。“涌泉濟師”的故事在將士中飛快地傳播開。不久,施瑯移師東山島銅山,繼續備戰、操練。康熙二十年(1681)六月施瑯率軍從銅山出發,莆田人總兵吳瑛和朱天貴所部為該軍主力。施軍在澎湖與鄭軍主力劉國軒部決戰,經七晝夜激戰,打敗鄭軍主力,控制澎湖列島,鄭氏政權投降,祖國統一。施瑯和將士立下赫赫功勛。施瑯攻占臺灣后,為了紀念媽祖助戰之功,改王府為媽祖廟,并在臺南仿平海天后宮改建,后稱臺南大天后宮,供奉媽祖。施瑯回大陸后,上奏朝廷,康熙皇帝褒封媽祖為天后,并在平海天后宮用108塊石頭重新修葺成深10米的方形水井,又揮毫寫下“師泉”二字,刻石紀念,還撰寫《師泉井記》碑刻,一腔深情浸透字里行間。
▲莆田網記者:請介紹一下荔城報恩寺塔的具體情況?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荔城報恩寺塔,位于荔城區鎮海街道英龍社區東山巷6號東巖山報恩教寺內。始建于隋朝,唐朝時為磚塔,現存為宋朝石塔結構,為三層八角樓閣式石塔,邊長4.40米,須彌座高1.20米,塔身通高約13米。須彌座的上下梟浮雕仰蓮,上下坊浮雕覆蓮,束腰浮雕37只形態各異奔獅。塔身各層疊澀出檐。每層四面開拱門,第一層塔門兩旁俱有淺龕,內浮雕金剛武士,線條粗獷有力。底層塔室內壁嵌石級上通第二層,室頂作藻井式樣,塔頂的相輪塔剎以8根鐵鏈固定于塔頂角檐脊上。各層八角檐脊上置鎮塔石佛1尊。2019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報恩寺外石埕鑲嵌有橫石額“僕射里居”,與北宋尚書陳靖有關,“僕射里居” 橫石額自市區橄欖巷移此。陳靖(948-1026),字道卿,莆陽延凌里橄欖巷(長壽街廟前路)人。陳靖好學通古今,秉性慈孝,忠誠質直,任事無私,而好為惠,嘗捐家宅建興化軍治。莆田的標志性建筑古譙樓后面即原為北宋初尚書陳靖的宅第,后捐為莆田縣都巡檢廨。軍治遷至莆田后,這里先后是宋代軍署、州署、元代路署、明代府署,又易為明清衛署的所在地。為官期間,陳靖多有忠言良語被朝廷采納,以循吏名于后世。李俊甫《莆陽比事》“循吏為冠”條載:“陳靖,字道卿,好學通古今,利害事歷七郡,凡賦斂害民者,悉奏罷,王稱循吏。靖卒后,熙寧元年(1086),諫臣以靖之《奏請務農積谷疏》進呈,得神宗嘉獎,贈尚書左仆射。
▲莆田廣播電視臺新媒體部記者:文物按照不同的存續方式可分為幾大類別?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按照不同的存續方式,文物可分為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兩大類別。
▲莆田晚報網記者:不可移動文物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不可移動文物的主要類型有: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等。
▲莆田僑鄉時報網記者:不可移動文物分為哪幾種級別?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根據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可以分別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
▲福建日報莆田觀察記者:可移動文物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可移動文物的主要類型有: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
▲東南網莆田站記者:可移動文物分為哪幾種級別?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可移動文物可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又分為一級文物、二級文物和三級文物。
▲仙游縣融媒體中心記者: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工作”具體指哪些?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有必要的保護范圍、有作出標志說明、有建立記錄檔案、有設置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管理。
▲荔城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流程?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分別以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下發開展第×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工作的文件通知為準。按照慣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5年開展一次申報工作,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每4年開展一次申報工作(補充申報的例外)。
主要流程為:市、縣區(管委會)文物行政部門在收到申報的文件后,按照申報的條件要求組織專業人員認真篩選符合申報條件的單位開展申報工作,根據規范的文本格式編寫申報文本,經各縣區政府(管委會)研究同意后,上報市文物行政部門匯總審核,在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申報的基礎上,市文物行政部門組織文物專家開展現場核實、遴選和評審,提出推薦名單報市人民政府研究,再由市人民政府具文依程序上報省文物局。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省文物局組織專家評審后,向國家文物局上報推薦名單,再由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評審后(必要時會再現場勘察核實),呈報國務院研究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省文物局組織專家評審后(必要時會再現場勘察核實),向省人民政府上報推薦名單提請研究公布。
▲城廂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由哪一級政府核定公布?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國家文物局報國務院核定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報國務院備案。
▲涵江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流程?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分別以市文物行政部門、縣(區)人民政府或文物行政部門下發開展第×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第×批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工作的文件通知為準。具體申報時間不固定。
主要流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工作,在各縣區(管委會)文物行政部門收到申報的文件后,按照申報的條件要求組織專業人員認真篩選符合申報條件的單位開展申報工作,根據規范的文本格式編寫申報文本,經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研究同意后,上報市文物行政部門匯總審核,在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申報的基礎上,市文物行政部門組織文物專家開展現場核實、遴選和評審,提出推薦名單報市人民政府研究,再由市人民政府發文公布。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流程可參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流程相應開展,具體申報工作按照各縣(區)文物行政部門的申報要求執行,再由縣(區)人民政府發文公布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秀嶼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分別由哪一級政府核定公布?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市級和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由設區的市、自治州和縣(區)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
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由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予以登記并公布。
▲湄洲島融媒體中心記者:文物保護工程是指什么?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文物保護工程,是指對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和其它具有文物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壁畫等不可移動文物進行的保護工程。
▲湄洲灣北岸融媒體中心記者:文物保護工程具體分為哪些內容?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文物保護工程分為:保養維護工程、搶險加固工程、修繕工程、保護性設施建設工程、遷移工程等。
(一)保養維護工程,系指針對文物的輕微損害所作的日常性、季節性的養護。
(二)搶險加固工程,系指文物突發嚴重危險時,由于時間、技術、經費等條件的限制,不能進行徹底修繕而對文物采取具有可逆性的臨時搶險加固措施的工程。
(三)修繕工程,系指為保護文物本體所必需的結構加固處理和維修,包括結合結構加固而進行的局部復原工程。
(四)保護性設施建設工程,系指為保護文物而附加安全防護設施的工程。
(五)遷移工程,系指因保護工作特別需要,并無其它更為有效的手段時所采取的將文物整體或局部搬遷、異地保護的工程。
▲網幫幫記者: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時是否需要審批?審批程序?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需要。開展文物保護單位修繕之前應編制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修繕,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批準,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報國家文物局審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報省文物局審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程設計方案報市文物行政部門審批;對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修繕工程設計方案應當報登記的縣(區)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批準。
▲莆田發布記者:編制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工程設計方案的設計單位是否需要具有認定的文物保護工程資質?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不需要。業主單位可自行編制或委托第三方編制,但業主單位委托第三方編制設計方案時可以要求對方要具有文物保護工程的相應資質。
▲莆田網記者:不可移動文物的修繕、保養具體由誰負責?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使用人負責修繕、保養;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所有人負責修繕、保養。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有損毀危險,所有人不具備修繕能力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幫助;所有人具備修繕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繕義務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給予搶救修繕,所需費用由所有人負擔。
▲莆田廣播電視臺新媒體部記者:文物安全防護工程具體為哪些內容?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文物安全防護工程分為文物保護單位技防、消防和防雷等安全防護工程。
▲莆田晚報網記者: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護工程設計、施工單位是否應具備相應的安防、消防、防雷的設計、施工資質?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需要。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護工程設計、施工單位應具備相應的安防、消防、防雷的設計、施工或設計施工一體化資質,優先考慮具有一定的文物安全防護工程設計、施工經驗的單位。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防護工程設計、施工應具備安全防護工程設計甲級、安全防護工程施工一級資質,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防護工程設計、施工單位應具備安全防護工程設計乙級、安全防護工程施工二級資質,設區市、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或尚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的安全防護工程設計、施工單位應具備安全防護工程設計丙級、安全防護工程施工三級資質。
▲莆田僑鄉時報網記者: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護工程技術方案的申報審批程序?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全防護工程應先填寫《安防消防防雷工程項目申報表》,經省文物局匯總核準同意后,再組織編制技術方案并履行報批程序,技術方案報省文物局審批。
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技術方案報設區市文物部門審批。經設區市文物部門審批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技術方案應報省文物局備案。
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技術方案由所在縣(區)文物部門審批。
▲福建日報莆田觀察記者:實施文物修繕、安全防護等工程是否有專項資金補助?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有。對文物保護單位實施修繕、安全防護等工程,可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報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申請文物專項資金補助。文物專項資金分為國家重點、省級、市級和縣(區)級文物專項資金,各級專項資金主要的補助對象為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實施的修繕、安全防護等工程,但也可越級申請文物專項資金。專項資金補助額度以實施的工程量大小給予相應補助。
▲東南網莆田站記者:申請文物修繕、安全防護等工程專項資金補助需要哪些材料?申請的流程?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需要提供縣(區)文物行政部門申請文物專項資金補助的報告、文物專項資金申請表和文物保護工程設計方案批復文件。其中申請國家重點文物專項資金需一并提供工程預算評審報告,由縣(區)文物行政部門自行登錄國家文物保護資金管理系統填報申請,省級文物專項資金申請由縣(區)文物行政部門收集上報市文物行政部門匯總審核后,由市文物行政部門呈報省文物行政部門;市級文物專項資金申請由縣(區)文物行政部門收集上報市文物行政部門匯總。
▲仙游縣融媒體中心記者:有關文物保護工作職責方面有哪些規定?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有關文物保護工作職責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福建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等。
▲荔城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文物安全保護工作具體職責分工?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文物保護,基礎在縣。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履行文物保護主體責任,把文物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縣(區)級文物行政部門負責本轄區文物工作的實施和監管,指導、監督做好文物保護單位的日常保養維護;動員、組織文物所在地鄉鎮(街道)、村居(社區)、民間保護管理機構依法落實文物保護責任;指導、檢查、督促文物所有人、使用人,承擔文物保護義務,落實保護措施,做好管理利用;組織開展文物巡查,督促整改安全隱患;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制止文物違法行為,及時發現、迅速解決文物工作中出現的突發事件和重大問題。
▲城廂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進行工程項目建設選址階段,是否需要征求文物行政部門意見?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需要。進行工程項目建設選址前應征求市、縣(區)文物行政部門關于用地選址紅線范圍內的文物遺存情況,由縣(區)文物行政部門出具反饋意見。
▲涵江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故意或過失損毀文物,是否需承擔刑事責任?主要違反的是刑法第幾條規定?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要承擔刑事責任。故意或過失損毀文物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條故意損毀文物罪的有關規定。具體規定為:故意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故意損毀國家保護的名勝古跡,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過失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秀嶼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故意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具有哪些情形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定,故意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或者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造成五件以上三級文物損毀的;
(二)造成二級以上文物損毀的;
(三)致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本體嚴重損毀或者滅失的;
(四)多次損毀或者損毀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本體的;
(五)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拒不執行國家行政主管部門作出的停止侵害文物的行政決定或者命令的,酌情從重處罰。
▲湄洲島融媒體中心記者: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國家保護的名勝古跡”具體指哪些?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是否屬于國家保護的名勝古跡?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第一款的有關規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以及未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的本體,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國家保護的名勝古跡”。由此可知,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屬于國家保護的名勝古跡。
▲湄洲灣北岸融媒體中心記者: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第二、三款的有關規定,故意損毀國家保護的名勝古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致使名勝古跡嚴重損毀或者滅失的;
(二)多次損毀或者損毀多處名勝古跡的;
(三)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拒不執行國家行政主管部門作出的停止侵害文物的行政決定或者命令的,酌情從重處罰。
▲網幫幫記者: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能否轉讓、抵押或者改變用途?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不得轉讓、抵押給外國人。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轉讓、抵押或者改變用途的,應當根據其級別報相應的文物行政部門備案。
▲莆田發布記者: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由哪個主管部門負責?咨詢電話是多少?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
市文化和旅游局是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門,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科負責具體業務工作,咨詢電話0594-2399655。
▲ 莆田市委網信辦主持人小婉:
今天,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同志就網絡媒體記者關心的文物事項進行了介紹,并就記者提問的問題作了詳盡的回答,在此,特表示衷心感謝!這場網上新聞發布會共回答了50個問題,網友們可以在這場網上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文物讓我們與古人對話”的真正含義和文物方面的基本知識。對此,也感謝網絡媒體記者的積極參與和網友的關注!今天由莆田市委網信辦舉行的第十九場網上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