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得閑,慕名驅車前往泉州市洛陽橋游玩。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它座落在福建省泉州市東北十公里處,橫跨于洛陽江入海口的江面上,是古來官坤商旅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
達目的地,只見一座石橋橫跨洛陽江南北,氣勢恢宏。橋上行人如織,來往穿梭,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海腥味。橋面并排七塊長10米、寬0.7米、厚0.6米,重約10多噸的花崗巖大石板;旁有500根欄桿石柱,間綴28只雕刻精美的石獅子。橋長約800余米,橋上建有7座石亭、9座石塔。橋的首尾還各有鎮橋將軍把守,執劍相向,十分威武。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并有“萬安橋”“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巖石刻。從欄桿探頭下望,只見31座雙頭尖、中間大的船形橋墩劈波斬浪、巍然矗立。最上排的交接處,刻有凹形榫槽,上鑲生鐵以連結排石。橋墩兩端中部稍向外彎,最上面的兩層條石則向左右挑出,使墩面加寬,以減少石梁板的跨度。整座石橋建造堅固、構思精巧、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
沿橋北行,在橋的盡端,豎立著一尊十幾米高的宋代官宦人士石雕像,兩手背后、峨冠博帶、美髯笑面,雙目炯炯,深情地凝視著江面,須眉之間透著一份沉穩與謙和。這就是北宋名臣、莆陽人氏蔡襄了。
蔡襄(1012-1067),字君謨,福建仙游人,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并稱為書法“宋四家”,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專家,歷官至端明殿大學士,人稱蔡端明。他曾兩知泉州,第一次是至和三年(1056)二月至嘉祐元年(1056)六月(至和三年改元嘉祐),為期五個月;第二次是嘉祐三年(1058)七月至嘉祐五年(1060)秋。也就是在第二個任期內,蔡襄以郡守之位,積極籌款,招募民工和工匠建成了洛陽橋。
遠望洛陽橋,似長虹臥波,屹立于驚濤駭浪之中,仿佛非人力可為。據《泉州府志》載:“洛陽江,府東北二十里,納境內諸山溪之水及惠安縣西北之水,流經府東入于海,群山逶迤數百里,至江而盡。”洛陽天塹,“水闊五里,波濤滾滾”,風急浪高,水湍舟危,“舊設海渡渡人,每歲遇颶風大作,沉舟被溺而死者無算。”“每于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為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人們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因渡舟過江實在危險且不方便,建橋之前,泉州地區的人們北上福州,一般要由城北出,經河市入仙游,一路翻山越嶺,十分艱難。
早在蔡襄之前,就有當地人士嘗試在渡口架橋。《泉州府志》記載,早在慶歷年間(1041-1048),郡人李寵就首先在江中甃石作浮橋,但終因風浪沖擊而告敗。皇祐五年(1053),也就是蔡襄來泉州任職前三年,其舅父盧錫又發起修建石橋,花費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財力,但三年間只在兩岸淺水灘上建起幾個橋墩就停工了,一是因為靠江心水深流急,投下的橋墩基石總是被大水沖走;二是因為籌集的錢也花光了。嘉祐元年(1056)二月,蔡襄到泉州走馬上任,路經萬安渡時,這里已經偃旗息鼓,工地一片荒涼。五個月后,他又調任福州知府。直到嘉祐三年(1058)七月,蔡襄再知泉州時,才真正挑起續建橋梁的重擔:首先是通過舅父盧錫邀請原建橋理事們商議,了解工程停工原因,聽取復工續建意見;其次是重新建立起工程領導機構,任命盧錫為工程總指揮,負責全面工作,王實、許忠、僧人宗善等負責募集和保管資金等事宜。
后續工程的最大難題是資金和技術。據《泉州府志》記載,洛陽橋建設經費多為善款募捐,而非政府直接撥款。在募集建橋資金時,蔡襄和他的母親帶頭捐資,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據《園中蔡譜》記載,蔡襄僅有田產200畝,他母親盧太夫人當即要蔡襄捐出160畝,家產“無以遺子孫”。由于郡守蔡襄帶頭捐資,泉州的百姓無不踴躍捐款,終于解決了資金難題。
蔡襄一方面認真總結以往建橋失敗的經驗教訓,一方面深入實地考察調研,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解決了建橋的三大技術難題:一是創造了“筏型基礎”法,就是沿橋梁的中軸線,在江心深水處拋石十幾萬立方,在江底壘成一條長500米、寬25米、高3米的江底大堤作為橋基。在此橋基上建造船尖型的橋墩分開水勢,以減少浪潮的沖擊力。二是應用了“種蠣固基”法,即將繁殖于江邊礁石上的牡蠣引種于江底基石和橋墩上,讓其繁殖,巧妙地利用牡蠣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的先例。三是發明了“懸機浮運”法。鋪在橋面上的大石板,每根長一丈,寬一尺五寸,厚一尺,重二三萬斤,這么厚重的石板和石梁,如何架到橋墩上去?蔡襄提出用船將石材裝運到兩個橋墩之間,借助海水漲潮時的浮力,將其架上橋墩。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對洛陽橋的建造工藝贊不絕口,稱其是“福建橋梁的狀元”。他在《橋梁談往》一文中提到,洛陽橋建造的“這種基礎,就是近代橋梁的‘筏型基礎’,但在國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歷史。所用橋梁的‘浮運法’,就是今日還很通行。”
蔡襄還主持在大橋兩側的官道上,植松七百余棵以庇路,方便過往行人。“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襄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青松。”這首在泉州當地百姓中流傳了近千年的民謠,承載著百姓對造福一方的清官的贊頌。
橋建成后,蔡襄主持了竣工儀式,“合樂宴飲而落之”,并自撰自書了《萬安渡石橋記》,刻石立碑。碑文洗練粹美,全篇僅153字,不贅一詞、不脫一意,精簡凝煉、抑揚鏗鏘,秉承了作者謙遜大度的品格和要言不煩的文風。蔡襄在碑文中毫不表白自己之功,而是平鋪續寫并述以郡民歡樂實況,記載了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資金來源及主要職員和竣工通行時間等:
“泉州萬安渡石橋,始造于皇佑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迄功。累趾于淵,釃水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尺,廣丈有五尺,翼以扶欄,如其長之數而兩之,糜金錢一千四百萬,求諸施者。渡實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職其事者:廬錫、王實、許忠、浮圖義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陽蔡襄為之合樂宴飲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返京,道由出是,因紀所作,勒于岸左。”
《萬安橋記》碑文分刻于兩塊石碑之上,書法雄健遒勁,刻工精細傳神,世稱文、書、鐫三絕,受到各朝各代的極高評價。現珍藏于洛陽橋南邊的蔡襄祠內,供后世人們瞻仰、懷思。
洛陽橋建成后,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人們可以取道地形較為平緩的沿海路線,極大地改善了泉州的交通條件。從此,南接漳廣、北通江浙,陸路往來暢通無阻。洛陽橋也以其建造之偉和構思之巧,與北京盧溝橋、河北趙州橋、廣東廣濟橋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在我國的古橋中,素有“北有趙州橋,南有洛陽橋”之說,足見洛陽橋的地位。(李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