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歷三十七年己酉(1609) 三十四歲
是年,二月,程嘉燧宿于李流芳齋閣,作詩懷念宋玨。
【按】程嘉燧《宿長蘅齋閣即事有懷比玉》:“酒醒云散向君家,卻憶回舟聽琵琶。小閣明燈過宿鳥,鄰房滅燭正聞畦。西山二月辜梅萼,南陌多時遍柳花。佳客杯盤園筍美,何由縮地到天涯。”
五月,福建大水。
五月六日午時,莆田地震。
五月二十日,吳偉業(yè)(1609-1672)生。
七月,侯峒曾就試南京,唐時升作詩送之。
莆畫家吳彬作《山陰道上圖》,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萬歷三十八年庚戌(1610) 三十五歲
中秋望日(八月十五日),宋玨手書并篆額《林氏忠烈祠碑銘并序》(民國時,碑已亡失)。
是年,三十七歲的鐘惺登進(jìn)士。
黃宗羲(1610-1695)生。
上海博物館藏宋玨《臨董其昌各體古詩十九首》(絹本,29.3厘米x600厘米),為宋玨于1610年至1632年間臨摹“冊頁本”。
是年,吳彬繪《十面靈壁圖》卷,卷中共有十段,分別從正面背面左面右面等十個角度,將非非石的姿態(tài)輪廓精確完整地描繪出來,各圖右邊皆有米萬鐘的題識。次年,董其昌為圖卷題跋。
明萬歷三十九年辛亥(1611) 三十六歲
是年,莆畫家曾鯨作《俞安期像》。
六月,莆田自然災(zāi)害,龍起西門外北磨,屋皆毀,山崩水涌,大雨如注。
明萬歷四十年壬子(1612) 三十七歲
二月,晚明作家張燮往莆田訪宋玨。游廣化寺。歸途經(jīng)泉州訪何喬遠(yuǎn)。
【按】張燮《答宋比玉》:“向別諸君時,問:「過莆晤比玉否?」弟應(yīng)之曰:「即鸞不輟軛,定把宋君臂乃行。」后以五月垂盡,始抵莆口,冒雨徑度,良晤遂歧,至今猶惝怳也。仆此出雅尚不堅,謬覬百尺樓,竟畢梯去。然歸路猶及偕伯霖、子將并轡言返,柳墻茅煙之間,何可少我輩人點(diǎn)綴哉。長蘅念足下甚,良渴披吐,武林諸君亦屢勤向往。今既遠(yuǎn)出,稽駕時命,豐劍不分,臨煙液而窺滄洲,方此猶劣也。獨(dú)紹和異日過莆,無復(fù)鐵如意作幾上舞。徐聞壁畫動操聲,覺妬且恨耳。李伯鷹書附去,此君故是王謝家風(fēng)流,非止將種,晤比玉時,鳧藻無疑。吾閩都護(hù)郵符甚怪慳,今草八行爲(wèi)介,或可望其破例也。方孟旋所致足下書附上,晤諸君,幸爲(wèi)仆道意。尊使行促,不敢留作書郵耳。宗子維之尊甫與仆訂莫逆交,一旦捐館,重慚掛劍,頃嘗致一札于俞憲喬,以諸孤爲(wèi)托,足下語次無吝從臾之,子維他年不敢忘報也。名筆種種,投我暴富。拙集一部,奉君譏彈。”(見張燮《霏云居續(xù)集》所載尺牘,約1612-1619年所作。)
四月,林堯俞任主纂,與致仕居鄉(xiāng)的禮部尚書陳經(jīng)邦共修《興化府志》,時距康大和、林云同共修的《興化府志》近四十年。
四月十二日夜,莆田近黃石地方雨雹,大如拳,風(fēng)雨大作,析木飛瓦。
周亮工(1612-1672)生。
【按】周亮工《閩小記·印人傳》曰:“莆田人有宋比玉者,善八分書,有聲吳越間,后人競效之;至用其意于圖章,古無是也。”浙江著名文史家周春(字芚兮)論印詩云:“聞?wù)f莆田宋比玉,創(chuàng)將漢隸入圖書。愛奇竟道翻新樣,古法終嫌盡掃除。”故《辭海》載:“宋玨擅八分書,曾以八分入印,后繼者有吳晉等。”
【按】周亮工《宋比玉臨董文敏各體十九首跋》:“比玉人知其善分書,不知其行楷俱登峰造極。人恒索其分書,比玉亦以漢隸應(yīng)之耳。其合行楷、漢隸為一卷者,為六體《千文》。離漢隸單為行楷者,為摹董文敏各體《十九首》。《千文》向在莆田黃若木教諭家,教諭沒,命其婿歸予,乞予志其墓。其婿以三斗粟易之林小眉,林(林嵋)后以重資歸之孔學(xué)憲文在,余曾一見之。《十九首》流傳數(shù)處,近為吾友鄭汝器所寶。汝器作分書,直駕比玉而上,恒為余言:“此老之工行楷不在分書下。”可謂知比玉者矣。比玉自言臨此卷如撐上水船,不離故步。予觀其卷,直入古人之室,豈弟雁行文敏,此當(dāng)是駕長風(fēng),破萬里浪,乃云撐上水船耶?予既失若木《千文》,得時時從汝器展視此卷,不異我有矣!”
【按】明代莆人抗清名士林嵋(1611-1648)著《蟛蜞集》卷之六·歌行,載有《宋玨六體千文歌》:
世人何人擅六書,
宋生直繼吳興初。
涼州一斗才半適,
生也磅礴情有余。
吳姬引縑開粲口,
隃麋傾倒?jié)窳_襦。
大篆浮煙小點(diǎn)漆,
八分更似明霞舒。
其余諸體皆殊絕,
白云秘授誰當(dāng)如。
中山片石在何許,
風(fēng)雷晝吼令人徂。
茫茫真宰不自愛,
生綃十丈密還疏。
愧我五指似枯樗,
雞毛如帚總難攄。
幼婦色絲迷老眼,
漏水夜浸玉蟾蜍。
慘澹秋山開緗笈,
燭底看來更躊躇。
弟子如山諸入室,
沙錐泥印神為沮。
神仙飽吃三字去,
空教墨瀋死游魚。(黃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