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財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對于老一輩的人來說,補丁可能比較常見,當時生活比較艱苦,衣服破了就補上接著穿。
記憶中,那個年代,母親時常端坐在一張小板凳上,將需要縫補的衣物放在膝蓋上,左手中指套著一枚布滿黑色小凹槽的頂針箍,身邊放一只裝了剪刀線團和各式零頭布的竹笸籮,手里飛針走線……那是母親在為我的衣裳打補丁。
記憶,如同絨衣,如同線團,穿來復又穿去,纏纏又繞繞。那時,每當臨近過年,一家人就開始合計做衣裳,請熟悉的裁縫裁制新衣裳。有一年,父親置辦年貨回來,遞上一塊藍色滌綸布,母親就拿著那塊藍色滌綸布去裁縫店為我們兄弟倆做了新衣裳。那些年,父母用帶著補丁的肩膀扛起了這個家……多少年之后,我們相繼考上大學,成家立業,而后留在了兩座不同的城市。
記憶中,鄉下男孩子小時候都比較野,上樹、溜滑坡,衣服關節處經常磨爛,總是爛了補,補了爛,補丁摞著補丁,重重又疊疊,有的反復縫補了好幾次,特別顯眼。當時所穿的布料質地普通,不耐磨,很容易破損。
那個年代里,衣服穿破了也舍不得扔,大人會用剪子把破衣服剪開,當“樸布”(即碎布),大塊的當補丁,縫補在大人或孩子的衣服上,有的則用來當抹布……
不經意間,我發現父母的內衣穿了10多年仍舍不得扔掉,破了好幾個大洞,也曾問過他們,但父母的“無所謂”三個字,像針一樣刺痛了我,我的心頭突然被一種莫名的酸澀占據了。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這些年社會經濟發展飛速,我們生活不再缺衣少穿。時光里,我仿佛又看到了童年時代母親的身影,“補丁”往事深深烙在我的心靈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