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方言里有一個常用的字,音如“演”,“這回我肯定將伊‘演’給倒”,意思是,這回我肯定蓋過他(或打敗他)。
讀“演”音的到底是哪個字呢?會不會就是“演”這個字?演,《康熙字典》以淺切,音衍。水長流的意思。引申出去,有演繹、演變、慢慢行走、表演、演算等等意思。但是“演”字沒有打敗的意思。赤城山在會稽之東南。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說天姥山“勢拔五岳掩赤城”,為什么不用“演赤城”?因為“掩”才有“蓋過”的意思!
“掩”與“演”在莆仙方言里讀音相近,但是“掩”字卻能夠涵蓋莆仙話里讀“演”音的那個字的各種意思。下面依據《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義項和一些例句,結合古代詩文和故事與莆仙方言,說說“掩”字。
掩yǎn,《康熙字典》引《說文解字》《唐韻》《廣韻》等字書,衣檢切,于檢切,淹上聲。
掩1,遮蔽,遮蓋。“掩”作這個意思古代直到現代都在使用,莆仙話讀音也作淹上聲,又讀如“淹(音因)”:掩護。掩蔽。掩蓋。掩耳盜鈴,掩人耳目。《孟子》:“眸子不能掩(掩藏)其惡。”《晏子春秋》:“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掩護形體)御寒,不務其美。”帽子就足以表示敬意了,不必另加飾物;衣服足以遮蔽身體抵御寒冷,不必講究漂亮。
魏王贈送給荊王一個大美女,荊王很喜歡她。夫人鄭袖對大美女說:“大王很喜歡你,但是厭惡看見你的鼻子。你和大王在一起時,如果能夠一直掩鼻,大王一定會永遠寵幸你的。”于是大美女聽從了夫人的話,“每見王,常掩鼻”。魏王問夫人鄭袖:“新人見寡人常掩鼻,何也?”夫人故意賣關子,說不知道。魏王強問她,夫人就說:“我曾經聽她說討厭您的氣味。”魏王大怒說:“劓(yì)之!”
五代《敦煌變文》用白話講述此故事。鄭袖說的是:“(此妾云)王身體腥臭,是以掩鼻。”《韓非子》和《戰國策》都記載了這件事。后來“掩鼻”就變為女子進讒離間的典故。讀這個故事,對社會、人生、人性會有所感悟。唐·長孫佐輔《相和歌辭·宮怨》:“拊心卻笑西子嚬(pín,皺眉),掩鼻誰憂鄭姬謗。”五代·韓偓(wò)《故都》:“掩鼻計成終不覺,馮驩無路敩(xiào,效)鳴雞。”
掩骼(音格,枯骨)埋胔(音自,腐肉)。《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掩骼埋胔。”上古時代,食物和保暖設備匱乏,人們常餓死凍死。春季的第一個月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這是古代的恤民之政。掩埋,現在人們只讀如“淹bai2”,其實,這個詞莆仙讀音很特別,讀如“萵營”,萵音萵苣的萵,營如營長的營。
前鼻音韻母-an、-ian、-in、-un等收尾的漢字,其中很多在莆仙方言里會變音為“萵”或“ü萵”韻。如“柑”讀如“各萵切,音高”;“籃”讀如“落萵切(陽平音)”,“擔”讀如“德萵切,音刀”;“衫”讀“叔萵切”;“敢”讀音似果;“煎藥”的煎讀如“jü萵”;“線”讀“叔ü萵切”的去聲。“這些家產他占三分之一”,“占”字莆仙方言讀如“z萵”的第5聲,或表示為“則道切”,“早”字的第5聲。“細心”的“心”讀如“叔萵切”;燅,普通話音尋,莆仙讀音為“叔萵切”的陽平音,意思是放在開水里焯到熟或半熟。所以“掩”字讀為“萵”(上聲)就不足為奇。
掩2,讀淹上聲,關,合:掩卷(合起書本)沉思。掩門,莆仙風俗,洞房花燭之夜婚禮儀式結束時有“掩門”的程序。宋·歐陽修《蝶戀花》詞:“小院深深門掩亞。”掩,虛掩;亞,掩也,閉也。“亞”等于莆仙的“挜轉”(莆仙音如“萵luei3”)。挜,音啞。宋·蔡伸《丑奴兒慢》:“花籠淡月,重門深亞。”亞、挜與掩屬于陰陽對轉,同義互訓,三字莆仙方言都可以讀如“萵”上聲。
掩3,莆仙音近似“演”。唐·孔穎達:“掩其不備曰襲。”《康熙字典》:“乘其不備而覆(伏擊)之曰掩。”《禮記·曲禮》:“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群(捕取獸群);士不取麛(mí,幼鹿;幼獸)卵(鳥卵)。”國君、大夫、士在這三句中應該是互文,共同作各句的主語。古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春天萬物滋生,乃動物交配繁殖的季節,因此禁止田獵,禁止殺戮獸群,禁止捕捉幼獸、抓取鳥蛋。又,《史記·魏豹彭越列傳》記載,皇帝派人“掩梁王,梁王不覺,捕梁王,囚之雒(音洛)陽。”
漢·賈誼《治安策》:“眾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壯陵衰,其亂至矣。”掩、欺(負)、威(脇)、陵(欺凌)四字近義。《淮南子·修務訓》“強掩弱,眾暴寡,詐欺愚,勇侵怯”,意思相仿。
掩4,蓋過,超過。莆仙音“演”。《國語·晉語五》記載:范文子很遲才退朝。其父武子問他為什么這么遲回家。范文子回答說有秦國來客在朝堂上廋辭(廋音搜,作謎語),大夫們都猜不出,我猜出了三個。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讓父兄也。爾童子,而三掩人于朝。吾不在晉國,亡無日矣。”范文子年輕氣盛,三次在朝堂上“掩倒”權重位高資格老的大夫們,讓他們沒面子,結果得到老父親的一頓痛打。
揜yan3,是掩的異體字。《禮記·聘義》:“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后人作“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掩、揜皆掩蔽之意。
漢·劉向《淮南子》:“怯者(膽小者)夜見立表,以為鬼也;見寢石(臥石),以為虎也;懼(驚懼)揜其氣(勇氣)也。”立表是古代計時方法之一。在陽光下豎立木樁,觀察它的影子以測定時間。高誘注:“揜,奪也。”這里的“奪”,其實還是打敗的意思。
孔穎達疏《易經·困》:“兌陰卦為柔;坎陽卦為剛。坎在兌下,是剛見揜于柔也。”揜,困也。見揜,被揜也,被困也。剛被柔揜,改為主動句是:柔揜剛。柔困剛,其實還是柔打敗剛的意思。
所以學習莆田話,并用莆田話來理解先秦古文可能會更容易一些。而且莆田話里貌似土話的字,其實可能非常高雅簡古,如“掩”這個字!(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