箸,《廣韻》遲倨(jù)切,莆仙讀音同“豬”第5聲。篆文從竹從者(者,原義是柴燒著了),會意字,用竹棍撥火使明之意。莆仙又讀“箸”似“躲(陽平)”,稱“撥火棍”曰“火箸(音似‘躲’)”。“箸”與“都”二字聲旁都是“者”。“我們都去”的都,莆仙也讀似“躲(陰平)”。又,箸,吃飯用的筯子。紂王用象牙作箸,開啟其奢侈與窮兇極惡,讓他的叔父箕子感到恐懼擔憂,幾年之后商朝果然滅亡。
古人在竹片上著述,所以著述最早用的是“箸”字,而不是著。《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漢諸儀法,皆叔孫生為太常所論箸也。”“箸”字還有別的詞義。如,《世說新語·賢媛》:“桓車騎不好箸新衣。”桓溫的弟弟車騎將軍桓沖不喜歡“箸(音芍,莆仙音頌,穿也)”新衣服。《戰國策》:“智伯曰:兵箸晉陽三年矣。”部隊“箸”(莆仙讀似dua第4聲或似“躲”第2或第7聲,在也)晉陽三年了。晉陽即今太原。《世說新語》說中軍將軍殷浩罷官之后,每每恨簡文帝曰:“上人箸百尺樓上(把人弄到高樓上)”,然后把梯子抽走。箸,莆仙讀似“躲”,后人改箸作“著”或“著”。
著,《現代漢語詞典》有三個讀音:zhù,zhuó,zhe。“土著(亦作箸)”的概念,古已有之。《漢書》:“西域諸國大率(大部分是)土著。”明末·張岱《夜航船》說,土著,音同土著(tǔzhuó),著土地而常居者,非流寓遷徙之人也。“著”字被今人誤讀為zhù。莆仙人讀“土著”如“土dǜ”。“著”字詞義繁多,這里只說和“著”字相關的詞義和莆仙讀音。“著”字是宋代時從“著”字草書楷化而分化出來的俗字,“著”字讀zhuó和zhe二音的詞義在現當代幾乎都被“著”字取代了。
1、著、著:穿也。《康熙字典》引《類篇》:著、著作穿著,音芍。莆仙人讀“芍”音如叔,而讀著、著,音如頌,是一聲之轉。著、著,是入聲,屬于陰聲;頌為鼻音韻,是陽聲。讀著、著(音芍)如頌,韻腹相同,后面加上鼻音,即清朝音韻學家們所說的陰陽對轉。《康熙字典》說陟(古音如得)與登同義;又說齊人讀衣如殷。這都是陰陽對轉。南朝開國皇帝蕭道成與才子張融交好,見張融衣衫襤褸,說:“今送一通故衣,意謂雖故,乃勝新也。是吾所著,已令裁減稱卿(您)之體,并履(鞋)一量(雙)。”
《呂氏春秋》:“著衣冠,令其友操劍奉笥(sì,方形竹器)而從。”唐·李白《贈歷陽褚司馬》:“先同稚子舞,更著(著)老萊衣。”老萊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老萊跳稚子舞娛親”是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唐·岑參《白雪歌》:“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宋·劉克莊《海口官舍》:“客身偏畏冷,著盡帶來衣。”這著、著二字在莆仙都讀如“頌”。
2、著、著:接觸;附著。陟略切。莆仙讀dua4,如帶魚的帶,也讀如朝第7聲,與藥同韻。唐·李廷璧《愁詩》:“到來難遣去難留,著骨黏心萬事休。”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此理本常理,但異端說得黏皮著骨。”又,使附著。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東漢·王充《論衡》:“甘露如飴蜜者,著于樹木,不著五谷。”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煮膠須)時時徹底攪之,勿令著底。”莆仙俗語:“命壞煮水也會著(音似帶)底。”
3、著、著:居住;逗留;下落;放置;在。唐·白居易《恨去年》:“老去唯耽酒,春來不著(莆仙音似帶)家。”莆仙方言問:“你在哪里?”曰:“你著(音似‘躲’)底落?”又說:“他竟日(整日)無著厝。”著、著音似“帶”或“躲”或“朝(第7聲)”。“你著(音似躲)底落(哪里)我找不著(音似‘朝’第7聲)。”“這花要放著(音似躲)哪里?”
4、著、著:帶有。莆仙讀如dua4(如帶)或“朝(第7聲)”。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郭璞云:“桂,似枇杷葉而大,白花,花而不著子。”宋《五燈會元》:“靈云一見不再見,紅白枝枝不著華(花)。”
5、著、著:需要,要,得(děi)。莆仙讀似“朝(第7聲)”,也可讀似“的”或似“兆”。宋·辛棄疾《破陣子》:“更著十年君看取,兩國夫人更是誰。”元·高明《琵琶記·蔡公逼伯喈赴試》:“沒衣穿便著凍死。”《西游記》:“著工部辦料重修。”
6、著、著:關切;體貼;注重。唐·曹唐《病馬》:“病久無人著意看,玉華衫色欲凋殘。”著意,特意也,莆仙讀似“朝意”,也連讀成“朝利(‘利’讀第4聲)”。莆仙亦作“著工(功)”,讀如“朝(第7聲,或讀如‘特’)工(功)”。北方方言有“刁空”,抽空也,音相似。《新華月報》1980年第6期:“有輛車,刁空進城看戲看電影。”
7、著、著:用;憑。莆仙讀似“朝(第7聲)”。宋·蘇軾《滿庭芳》詞:“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敦煌變文》:“閻王問你之時,著甚言詞祗(zhī,恭敬)備?”
8、命令用語,多用于舊時公文中。如:著即施行。著,莆仙讀如“朝(第7聲)”。
9、著、著(zhāo):表示同意的答詞。《兒女英雄傳》:“著!著!著!就是這么著!”又如,“著,就這么做!”著、著,莆仙讀“朝(第7聲)”:“著,你講的大著!”
10、著、著(zháo):受到。如,他對電腦游戲大著迷;著魔;著疼(疼愛),等等。莆仙人說發燒曰“著(音似朝)熱”。
11、著:對,得當。宋·王道父《山歌》:“種田不收一年辛,取(娶)婦不著一生貧。”《水滸傳》第十六回:“只因用人不著,半路被賊人劫將去了。”莆仙方言也說“遇不(音似黃)著人”,意謂遇到不適當的人。俗語“講著講不(音似‘黃’)著”,意謂“說的話多半不恰當”。
12、著、著(zháo):燃,發光。莆仙讀著、著音如“朝(第7聲)”。唐·貫休《送僧歸日本》:“流黃山火著,碇石索雷鳴。”又如,著火;火點著了;電燈著了;那一片樹林著火了。
13、著、著(zháo),助詞。用在動詞后,表示目的或效果。如,莆仙俗語:打不著,去(浪費)槍藥。未然見著(見到);看不著;買著了;用不著;管不著。(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