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前,人們從涵江橫街頭走過,總能聽到“鏗鏘鏘”的湯匙敲擊瓷碗發出的清脆聲音。一位五十來歲的矮胖漢子,正在一手往鍋里下著車丸,一手夾著一個小碗和一把調羹上下搖動擊打著……
車丸小攤在涵江橫街頭拐角處,說是小攤,實際就是一副擔子,擔子的一頭安放著一只燒柴的爐子,上面放著一口鐵鍋,用來煮車丸;擔子的另一頭放著小碗和調羹等雜物,擔子旁邊是一張小圓桌,和幾只竹椅。攤主子承父業,在街頭擺起“賣車丸小攤”,生意越做越順手,他的車丸酥軟清甜,內餡香油,十分可口,生意一直興旺,街坊四鄰都稱他“車丸鎮”。每當盛夏季節,更是加擺桌椅,他的兩個兒子在擔邊“幫手幫腳”(莆仙方言)。
“車丸鎮”的車丸用料十分講究,糯米要用本地山區產的,餡里裹著上好的紅砂糖或花生碎末或黑芝麻。制作工序嚴格,據“車丸鎮”說:舂“丸粉”的石錘(俗稱“碓頭”)重20斤,每加工10斤“丸粉”,一般要用20斤的“碓頭”舂200多下,過篩的篩網要100眼的,而不是平常用的60眼。“丸粉”性急,必須當日加工,不能用隔日的“丸粉”,為此,每天清晨,“車丸鎮”一家人即早起舂“丸粉”。
車丸是“撮”出來,在莆田方言中與“車”諧音。湯圓整粒都是糯米細粉加工成的,而車丸包著餡,餡里裹著紅砂糖或花生碎末或黑芝麻,每粒大約比二分錢幣大些,車丸放在裝著糯米粉的簸箕上,前后左右不停地搖呀、撮呀、滾呀,漸漸變大成形,再用手掌捏實便成為車丸。
煮車丸用的是古井清水,水質清洌爽口,只要等水燒開,車丸便浮上來,咬一口滿嘴香噴噴的,頓時生津解渴,心情暢快。“車丸鎮”的車丸越做越精,越做越可口,車丸生意頗為紅火,“車丸鎮”綽號也從此成為小攤的代名,名聲也逐漸傳揚出去。
那時,車丸經濟實惠,花一角錢就可買10粒一碗的車丸,這對十里八鄉來涵經商、過路行人、本地居民來說,都是消費得起的街頭小吃。“鏗鏘鏘……”“車丸鎮”手中夾著一個小碗和一把調羹上下搖動,發出悅耳的聲音,勾起你的食欲,招徠顧客上前買碗車丸。所以,小攤常常加桌加椅,仍無法應付,不少人還站著吃。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車丸攤逐漸消失在人們視線里,那滿口香甜的涵江車丸卻留在那一代人的記憶里。(李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