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村:莆田走了多遠
□時報記者 鄭育俊 文/圖
解讀那些文物古跡,我們看到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富有歷史凝重質感的畫卷。
當我們翻開莆田歷史這幅千年畫卷,試著去追尋古人走過的遺跡,發現我們身邊其實并不缺乏活的歷史,可總是在有意無意中把她忘卻,最后被時間雕鏤成紙質的歷史。
近來,記者參與了歷史文化名村調查,了解到在全省46個歷史文化名村中,莆田只有仙游石蒼濟川、涵江白塘洋尾、北岸山亭港里三村名列其中。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美稱的莆田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而歷史文化名村之路卻只走了這么短的路,出乎我們意料。
一個歷史文化名村就是一部濃縮的地方歷史。她以自己的文物古跡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再現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
在莆田,就記者所知,有不少鄉村具備申報歷史文化名村實力,卻因種種原因,沒有去申報。記者曾隨文物專家采訪南洋平原上一個歷史文化氣息很濃的村莊,散落在鄉村阡陌間的頗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筑不時映入眼簾,然而,村里沒有人站出來牽頭做申報之事。
市政協委員、文物專家柯鳳梅告訴記者,莆田歷史文化在廣大鄉村綻放得非常燦爛,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需要我們去保護和利用。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一個具有歷史特色的古村落也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壞就意味著一段鮮活歷史的消失。
欣喜的是,黃石定莊等一些村莊正積極籌備申報省歷史文化名村。
走近歷史文化名村
洋尾、港里和濟川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莆田不同時期各具特色的文化遺產在這里積淀并得以延續。文物專家吳天鶴說,這三個村地方特色濃郁,文物古跡眾多,傳統風貌突出,是福建多元文化發展歷史的活化石之一。
洋尾。村落最早形成于唐代,因地處北洋平原之近海處得名,有上千年歷史。村依白塘湖,村內古民居、古祠堂、古宮廟、古牌坊交錯成趣,村中處處有小橋、流水、人家,富有江南水鄉情調。沿著古官道一路行來,多見明清制式的古建筑,融合了宋元明清各朝代文化元素,歷史文化內涵深厚,徜徉其中,流連忘返。
村有歷史文化名人李富,據考證為商界巨子李嘉誠祖上。村中散落多處珍貴文物,有衣德堂、李制干祠、僉判坊、塔橋等,元宵節“跑廿六”等傳統民俗千年延續至今。
港里。這是一個舉村信仰媽祖的海港漁村,村建在山坡上,與媽祖圣地湄洲島遙遙相望,村因海上女神林默娘生于斯而聞名天下。幾百年來,村道依舊橫亙,連接著各自然村,村落格局一直未變。文物古跡有賢良港天后祖祠、靈慈東宮、受符井等10多處,更有千年古碼頭、古航標塔,尤為壯觀的是港尾自然村三萬平方米左右的明清古民居群。
千年來,媽祖信仰在這里傳承不斷,媽祖元宵、媽祖回娘家的迎駕儀式、媽祖祭典等幾乎都是以原生態得以保存下來。
濟川。古曰濟水,村落位于莆、仙、永三縣交界的仙游境內的萬山叢中,具兩千多年歷史的漢代古村落。村中成片成片的山樓式民居,灰瓦粉墻,色彩明朗,明清沿續至今的建筑手法和風格,把大面積的山居點綴得古樸清新,鄉土氣息濃厚,古井、古橋、古寺廟、古民居很自然地分布山間。不僅有旖旎的自然風光,還有眾多的文物古跡。有南宋乾道年間狀元鄭僑年輕就讀的云頂巖寺,有宋代古寨石鼓山,有明建清修的林宇茂宅等。
儒、釋、道在這里交融,耕讀傳統在這里發揮到極致,使得科第文化興盛一時。時至今日,這里讀書依舊蔚然成風,一個小小山村,走出300多位專家學者,2位博士后,5位博士,22位碩士。
名村保護仍需推進
對于歷史文化名村,我市文化、文物部門與規劃、國土、建設等相關部門配合編制名村保護規劃,財政部門依法把文物保護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撥出專款用于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與發展。
除價值高須特別保護的古建筑及其它一些文物點外,三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規劃保護框架各有不同側重點:洋尾有經古官道形成的濱湖景觀帶,由小橋、流水相連并分融而成的六個自然村落;港里有古碼頭,濱海古道、宮兜路、故居路、祠前路,后厝片區、宮兜片區、港尾片區保護范圍內的風貌保護區;濟川有碗山、云潭、東興、下村四個傳統自然風貌區。在成片風貌保護的基礎上,對古街、傳統大道,各處文物點進行分級保護。
我市三處歷史文化名村還沒有明確的保護機構,基本上是以村委會和民間組織共同保護管理,文化、文物部門進行指導。在城鎮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中,由于部分干部、村民保護意識不強,加上名村缺乏詳細的整體規劃,混亂的布局使得現代小洋樓夾雜古村落中,破壞了古村落原有的風貌,許多古建筑、古民居正遭受著不同程度的破壞。
保護修繕歷史文化名村,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市政協委員、畫家林勁松說,歷史文化名村本身就是一個品牌,保護開發不能單靠政府投入,要充分利用每個村的社會資源,可以發動一些熱心公益的成功人士捐資修繕保護,甚至可以考慮發動他們投資旅游。
市政協委員林金松說,名村中的古建筑、古民居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我們要把她當成“熊貓”而不能當成“家貓”,在保護中要做到“修舊如舊,新不犯舊”,修繕文物時一定要有專家指導,切不可好心辦了壞事。
有的村在修復文物時,用漆把雕花柱子刷新,殊不知卻破壞了文物。柯鳳梅對此類破壞感到痛心,她說,每年省里審查文物時,在錄像里看到翻修一新的文物古跡,基本上都會被刷下來,這是很冤枉的。
打造名村旅游精品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這是歷史文化名村要走的路。市政協委員、雕塑家陳春陽、學者郭大衛認為名村要保護與開發并舉,只有在保護中適度開發利用,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最好的途徑就是開發旅游業。目前三個歷史文化名村旅游資源很豐富,關鍵在于運作。
市旅游局有關人員說,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生態資源,是豐富的旅游資源。省里提出發展鄉村旅游“5155”計劃,我市已推薦了5個旅游名鎮、7個旅游名村參加創建活動,洋尾、港里、濟川也被列入其中。目前尚存在困難的是,全市鄉村旅游的發展總體規劃及相關政策還未出臺,鄉村旅游景點缺乏商品意識,管理機構不健全,市場運作經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