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像
林俊像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一作晞哲,號枝山,因天生右手有六指,故自號“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世人稱“祝京兆”。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生于天順四年(1460)十二月六日(1461年1月17日)。弘治五年(1492)應天府鄉(xiāng)試中舉,后七次參加會試不第。正德九年(1514)秋,五十五歲時被授為廣東惠州府興寧縣知縣,政績可頤,并奉修《(正德)興寧縣志》。嘉靖元年(1522),六十三歲時遷應天府(今南京)通判。不久稱病辭官歸里,于外祖父舊宅中筑懷星堂,并作《懷星堂記》敘其事。卒于嘉靖五年(1526)十二月二十七日(1527年1月28日)。享年六十有七。嘉靖七年(1528)閏十月十六日,祝允明葬于橫山丹霞塢其祖父祝顥墓旁,好友王寵為其寫行狀,陸粲為其撰墓志銘。
祝允明是明代著名文學家,一生著作甚富。今存世者尚有:詩文集《祝氏集略》(又名《懷星堂集》)三十卷、《枝山文集》四卷、《祝枝山詩文集》;史論、筆記《祝子罪知錄》十卷、《浮物》一卷、《野記》四卷、《前聞記》一卷、《祝子志怪錄》五卷、《讀書筆記》一卷、《蠶衣》五篇、《語怪四編》一卷;人物傳記《江海殲渠記》一卷、《成化間蘇材小纂》四卷、《義虎傳》一卷;蘇州博物館藏有其奉修的《(正德)興寧縣志》手稿本、上海圖書館藏有祝氏手稿本《艷體詩冊》等。
祝允明是明代著名書法家,以書法名動海內(nèi)。其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又與文徵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之代表。其狂草受世人贊譽。其代表作有《太湖詩卷》《箜篌引》《赤壁賦》等。所書“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草書唐人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詩翰卷”等皆為傳世墨寶。
祝允明與莆人、刑部尚書林俊知交多年。林俊在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任上,示《莆陽林氏世德圖》與好友祝允明觀,請祝允明為之序《莆陽林氏世德圖序》。
祝允明與莆人、河源縣令鄭敬道私交甚密。祝允明于正德十年(1515)端午節(jié)后到任廣東惠州府興寧知縣。未幾,知交惠州府河源知縣鄭敬道,兩人成為知己,互相唱和。祝允明作詩《答鄭河源見贈》《春夜懷鄭河源》《次韻答河源鄭侯見贈》《讀河源鄭明府公牒有感》詩四首。作《河源尹鄭侯旌獎政績序》一篇。書《墨林藻海卷》,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寄信《答鄭河源敬道書》《六月廿四日河源柬鄭尹自修》二封。還為其先賢、北宋殿中侍御史鄭伯玉所筑綠野亭賦詩《莆田鄭殿中綠野亭》一首。又為廣化寺鄭公湖山書堂綴銘《梁太府卿鄭公湖山書堂銘》。
現(xiàn)綜述之,以存史料。
一、祝允明與林俊
林俊(1452—1527),字待用,號見素,晚號云莊逸老。莆田縣城內(nèi)聯(lián)桂坊(俗稱柴行巷,今荔城區(qū)鳳山社區(qū)東大路)人。景泰三年(1452)二月十一日生。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成化十五年(1479)授刑部主事,成化二十年(1484)遷本部四川司署員外郎。極論妖僧繼曉,下獄,謫姚州判官,累遷湖廣按察使,引疾告歸。弘治十三年(1500)四月,超召為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臺,提督巡江兼理操江。弘治十六年二月,受命巡撫江西,正德元年(1506)七月,升右副都御史致仕。正德四年(1509)十二月(一作正德五年)復以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平藍鄢諸寇,晉右都御史。正德六年(1511)十一月致仕,俊歸,蜀士民號哭追送。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世宗嘉靖登極,敕召為工部尚書,嘉靖元年(1522)正月四日,始赴召。四月改任刑部尚書。嘉靖二年(1523),乞致仕,連上八疏,七月二十二日奉圣旨,特允所請,加太子太保致仕。嘉靖六年(1527)四月初六,是夜二鼓卒于家中。享年七十有六。卒后入祀莆田鄉(xiāng)賢祠。隆慶元年(1567),贈少保,賜葬祭,謚貞肅。墓在尊賢里(今荔城區(qū)西天尾鎮(zhèn)溪白村隔垅大觀山)。其著有《西征集》、《見素文集》二十八卷、《奏疏》七卷、《見素續(xù)集》十二卷。另撰寫有《木蘭陂集序》。其中《見素文集》十四卷,被收進《四庫全書》。
祝允明與莆人、刑部尚書林俊知交多年。弘治十三年(1500)四月,林俊起召為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巡江。弘治十六年(1503),受命巡撫江西。林俊在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任上,示《莆陽林氏世德圖》與好友祝允明觀,請允明為之序《莆陽林氏世德序》。祝允明贊揚莆陽林氏族譜記載甚詳密。自林披至林俊累計二十輩歷世繪象列贊,目曰“世德”。世代傳承家族寶貴精神。贊美林俊禎符當世,其出處如林披,勁節(jié)如林蘊,文業(yè)如林藻。此序(見2016年11月第1版《祝允明集》卷二十五紀敘第四二四至四二五頁)錄下:
莆陽林氏世德序
海內(nèi)林氏,皆出黃帝,而祖比干。上下數(shù)百年,今無盛于閩之莆矣。允明嘗從今南臺中丞公待用(林俊),繙察世籙,本柢條枚,乘載甚詳密,蓋自銅盤銘、丘汗竹演派,《景龍氏族表》、《元和姓纂》、《名士傳》、《人物志》,溫彥博、李習之等碑述,三仁建德,九牧流慶,煌熾昌蔓。噫,其盛矣!公又示歷世繪象,昉于睦州,繼以九牧,以底于公,累二十輩,為之列贊,目曰“世德”,俾作敘系,自或者以程叔子疑繆于一發(fā)之論,往往后此。夫芻靈木俑靡矣,彼鑄金懷忠,雕木廣孝,君子不廢,至于麒麟、云臺、凌煙之作,驅逐旁求之華塵,吾獨不得以是比于裳衣、宗器之萬一歟?故曰君子不廢也。意者君子之所以孝也,則因而進之。其骨榦忠孝,膚肉遺則,血脈典秩,毛發(fā)文華,而秉執(zhí)精神,含蓄元氣,以致象賢保遺之力,來晜云仍,后世萬子孫無替也,則圖也者,直羹墻乎哉?中丞公禎符當世,其出處如睦州(林披),勁節(jié)如邵州(林蘊),文業(yè)如江陵(林藻),余并無忝。于乎!其坐食于是也久矣夫。予敢集詩,以謂公以至其后人,蓋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子子孫孫,勿替引之。”
按:南臺:御史臺亦稱南臺。
中丞:明代改御史臺為都察院,都察院的副職都御史即相當于前代的御史中丞。明、清兩代常以副都御史或僉都御史出任巡撫,清代各省巡撫例兼右都御史銜,因此,明、清巡撫也稱中丞。(吳國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