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紅磚厝”是莆田古民居的代表,要我說,“土坯房”才是莆田古民居的主流。改革開放前,莆田城鄉(xiāng)能有多少“紅磚厝”呢?除了江口等一些僑鄉(xiāng)外,只有解放前留下的,為數(shù)不多的,散落在莆陽大地上,星星點點那么幾座。再就是解放后新蓋的供銷社、糧站等。“土坯房”才是莆田城鄉(xiāng)百姓遮風(fēng)避雨的“守護神”。“土坯房”成本低,冬暖夏涼。它伴隨著農(nóng)耕文化而生,歷史悠久,比磚瓦房存在更長遠,因為磚瓦房脫胎于“土坯房”。所以“土坯房”才是真正的古民居典范。
莆田的土坯房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夾板(俗稱“合板”),一層一層夯起來的;一種是用土磚(俗稱“土格”),一層一層壘起來的。在山區(qū)、丘陵紅土壤地帶,一般都是用“合板”一層一層夯筑起來,俗稱“紅土墻”。夯完一層都要用專制的工具(俗稱“剎板”)里外拍平拍實。這是一種有技術(shù)含量的力氣活,所以要請專業(yè)隊伍施工。在南北洋平原,一般都是用“土革”壘墻,俗稱“土格墻”。
樹大分岔,兄弟多了,成家立業(yè),自然要建房分居。于是作為家長,自然要帶領(lǐng)全家提前二三年作準(zhǔn)備。省吃儉用,從牙縫里攢點糧食,從穿用上節(jié)約角角分分,積攢點存糧和余錢。秋后莊稼收成后,趁著農(nóng)閑,全家齊動員,開始打土坯,俗稱“印土格”。先在自家的田地取土,堆成中間敞口的大土堆,里面再灌入水,放進切成10公分左右的稻草秸稈,然后用鐵銑將泥和好,一鋤一翻將泥放入坯模里,緊接著用模板將泥抹平,后將坯模輕輕提起,離開剛脫的坯少許距離放好,再放入下一包泥。如此往復(fù),一塊,兩塊……一行,兩行……一天,兩天……經(jīng)過努力勞作,一排排的“土格”整齊地排列在田地上。幾日過后,那些“土格”里的水分已蒸發(fā)殆盡,相對結(jié)實時,便將土坯一塊塊地立起來,繼續(xù)晾曬,待土坯干透變白,再將它們碼放整齊,并用稻草席蓋上,以防雨淋。然后慢慢運回家,垛在屋檐下。
一塊塊沉重厚實的長方形“土格”,可以直接壘砌,壘一層,鋪一層泥漿,不用耽擱,可以一氣呵成。時間一長,“土格”與泥漿渾然一體,既簡單快捷,又厚實穩(wěn)固。土坯墻里外都要用泥漿抹一遍,尤其是外墻。泥漿里要拌些稻草秸稈,更可耐雨淋。厚厚的土坯墻,看著就實在,在屋里可以聞到墻體散發(fā)出泥土和稻草的醇香,讓人回味無窮。
建新房,印“土格”。全家老少都高興,雖然秋涼活累,但心里高興,勁頭就足。連孩子們也喜歡跟著去幫忙,一方面是打打下手,一方面是挖泥時還可以順便抓到一些泥鰍。一家同心協(xié)力、喜氣融融地勞作,更加深了童年的記憶。勞力多的人家,更是全家出動。他們把多余的“土格”賣給別人,積攢些錢,用來購買建新房用的木料、石料等。
蓋房子,俗稱“起厝”。莆田人認為衣食住行人生四要中,特別要緊的是住,所以建房的禮俗也特別講究。
一、擇地。鳳凰擇枝而棲,紫燕覓檐而筑。莆田民間蓋房,十分重視宅基地的選擇,一般要求四面通風(fēng),無遮擋,面前平坦,地下無暗流等。這些其實與建筑學(xué)、美學(xué)息息相關(guān)。
二、奠基,俗稱“護地”。莆田人奠基前要選好日辰,再祭祀土地神和魯班先師。然后由木工、泥工擎線奠木樁,并在門柱子位置的木樁上貼上寫著“魯班先師”的紅紙,在大廳中央位置的木樁上貼上寫著“姜太公在此”的紅紙,在四個屋角位置,放下四塊基石,代表泰山石敢當(dāng)。然后高聲唱頌吉祥贊句,并燃放鞭炮。
三、上梁,俗稱“上脊”。“上脊”前必須選擇好時辰,舉行上脊儀式。請父母雙全、兄弟多者扶梁,梁正中央貼上菱形紅紙,掛上紅布和寶袋(內(nèi)裝五谷種、“柴尾龍”等),左右兩頭還要掛上燈籠。木工領(lǐng)班(俗稱“圖神頭”)要順梯子爬上去,左手握寶袋,右手懸朱筆,嘴喊“柴尾龍”,站在地面的泥工帶班(俗稱“土水頭”)手握瓦刀輕輕在基石上一點,回答:“石老虎。”房斗(族中威望高的長者)高聲唱頌“龍盤虎踞吉時到,朱筆點脊家興旺”。“木工頭”手懸朱筆向梁上一點。這時鞭炮齊鳴,房斗手捧果盤,往四周撒花生、錢幣、桂圓干、紅棗等,并高聲唱頌吉祥贊句(俗稱“喊四句”):“梁脊放中心,財丁年年添。富貴萬萬年,代代出公卿!”贊句頌畢,擺上供品,祈求安居樂業(yè),家庭發(fā)達。另外,主人還要預(yù)先準(zhǔn)備兩根蓋面椿,椿中間貼上紅對聯(lián),內(nèi)容一般是“椿楦并茂,科甲聯(lián)芳”“春滿華堂,財丁駿發(fā)”等。一安完梁,就要把蓋面椿釘上,然后才可以往兩邊排椿釘楦。上梁儀式后,主人要舉行祭祀儀式,并設(shè)宴犒勞建筑工人和親朋好友及友好鄰居。俗稱“勞工”。
莆田蓋房,一般都用石料砌地基。南北洋平原地帶,為防洪水,一般都用花崗巖條石砌地基。石頭地基上還要砌上一至五層的紅磚,紅磚層數(shù)根據(jù)主人經(jīng)濟條件而定,一般為單數(shù)。地基高矮根據(jù)地勢高低和往年汛期實況而定。只要一動工,親戚、朋友、族人、鄰里都會主動過來幫忙。蓋的是房子,彰顯的是莆田人樸素的鄉(xiāng)情和淳樸的民風(fēng)。
土坯房堪稱莆田古民居建筑的經(jīng)典,它凝聚著莆田人的汗水與智慧,彰顯著莆田人的樸實與勤儉,凝結(jié)著莆田人鄰里之間樸素的情感。經(jīng)常讓人懷念土坯房的原因,并不是它的古樸,倒是它的獨到之處——冬暖夏涼。因為厚厚的土坯墻,保溫隔熱,讓人有如駛?cè)霚嘏蹫车母杏X。
幾經(jīng)風(fēng)雨,幾度春秋。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莆田民居從“土坯房”到“磚混房”,再到“包磚房”;從一層的平房到二層、三層樓房;從土坯墻到鋼筋水泥框架結(jié)構(gòu);從古老的“三間廂”“四目廳”“七間廂”到現(xiàn)代的樓房、別墅。社會發(fā)展,住房升級。
隨著時代發(fā)展,現(xiàn)代文明逐步取代了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文化。“土坯房”也被一座座鋼筋混凝土的樓房所取代,漸行漸遠。伴隨莆田人千百年的“土坯房”,已經(jīng)成為農(nóng)耕生活的組成部分,沉淀成歷史,沉淀成人居文化,融入莆田地域文化。“土坯房”,不時地會在深邃的夜空,閃爍出光芒,給旅外的莆田游子以鄉(xiāng)愁上的慰藉,成為他們深情守望的精神家園。那股樸拙之氣,自然之風(fēng),以及人與人之間那份互幫互助的淳樸親情,卻深深地刻在莆田人的心上。這就是莆田人心中的老屋——“土坯房”。(鄭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