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縣的“仙游山”,自古以來就是木蘭溪源頭——仙游縣西苑鄉仙西、仙東和仙山村的“代名詞”。
山中有糧釀佳酒,地上長食勝佳肴。在仙游山的三個村里,不僅有環環相生的生態清風、息息相連的淳樸民風,而且還傳承了許多讓人流連忘返的傳統特色生態美食。仙游山的九冬蒔、苦菜湯、皇薯干、清明龜、糯米紅酒、羊古湯、早起粿、白米粿等等,樣樣可口,甜思不盡。其中,九冬蒔、苦菜湯、皇薯干、羊古湯、清明龜,更具地方特色,獨有鄉味。
皮薄酥軟“九冬蒔”
“九冬蒔”做法:先把糯米浸透蒸熟,趁熱搗爛后,捏成小坯;再包入預先配制好的“餡”(餡一般用碾碎花生粉、糖、芝麻),之后將坯捏成圓月形。“九冬蒔”皮薄酥軟,輕咬入口,餡芯香甜,滿嘴生香,讓人回味無窮。
在仙游山傳統里,每年二十四節氣逢立冬時,家家戶戶都會做“九冬蒔”,因而得名。仙游山有一句“到九冬,滿洋空”的俚語,指的是當地海拔高、氣溫低,主要農作物——中稻,只能種植一季,到立冬時,田園里的中稻已全部收官。當地做“九冬蒔”,是慶祝一年的豐收。雖然仙游山沒有像祭祀“豐收神”——炎帝神農氏那般隆重的陣容,卻有祭祀土地爺、祖宗祠的習俗,庇佑來年五谷豐登。可以說,這是仙游山民間實質性的傳統“豐收節”。
沁人心脾“苦菜湯”
苦菜湯,其實就是野菜湯。豬蹄燉苦菜的做法:先將豬蹄洗凈,過水焯一下,放入鍋中,加冷水,滴兩滴醋,有利于骨頭鈣質出來。同時,苦菜洗凈,焯水,一并加入鍋中與豬蹄同燉,適量加鹽及一點味精,再加適量片姜,燉煮40分鐘。當苦菜燉煮變成黑顏色后,那時就會溢出綿綿清香,沁人心脾。
苦菜,通常生長在火燒山之后的曠野上,最初是仙游山山民饑餓充饑的野菜。民間俗稱的苦菜,別名天香菜、荼苦莢、甘馬菜、老鸛菜等。據《神農本草經》記載:苦菜系菊科植物苦定菜的嫩葉,藥名叫敗醬草,異名女郎花、鹿腸馬草;主治五臟邪氣,厭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仙游山的豬蹄燉苦菜,經過千百年來廚藝技巧的遞進,如今實為一道清香、可口且純天然的綠色有機保健食品。
甘甜耐味“皇薯干”
皇薯干,即地瓜干。“皇薯干”其制作方法:先將生地瓜干洗凈,上鍋蒸熟,稍放涼后去皮切成粗條,放到太陽下晾曬,偶爾要給它翻翻身換換位置,讓它充分享受陽光,曬七八成干即可。“皇薯干”要存放在陰涼的地方,盡量趁新鮮吃完,柔軟易咬,甘甜耐味。
仙游山的“皇薯干”,是熟地瓜干,是用熟的地瓜做成的。在莆仙方言中“皇薯”與“番薯”諧音。過去,水稻種植技術滯后,畝產量低,根本滿足不了人們的一日三餐溫飽。番薯高產,種植容易,對山區農民來說,是最有效應對饑餓,替補大米的重要糧食源。山民們不管是農耕或山作,地瓜干都是最輕便的干糧。當人們饑餓時,吃了地瓜干做點心,就有一股猶如皇帝般的精氣神,于是就有了“皇薯干”名字的由來。據說,仙游山游擊隊當時物資匱乏,饑一頓飽一頓。后來從當地農民那里購買了熟“皇薯干”,有效應對饑餓,還流傳了“土藏萌番薯,吃飽不辛苦”的打油詩。
御寒補氣“羊古湯”
羊古湯,講究嘗全羊的做法:羊宰后洗凈,羊肉、羊頭、羊蹄(先過水焯一下),羊血、脂油、口條及胃、腸、心、肝、肺、腰等內臟切成的條條或塊塊,加上羊骨髓也放入鍋中,加水一起燉熬。同時,添加當歸、生地、黨參、枸杞等中藥及老母姜,適量加食鹽。當全羊湯燉熟上桌時,清香入脾,羊不醉人人自醉。
在仙游山,早期也是每年逢立冬時,人們才吃一次“羊古湯”,當地人俗稱“抗補”。意思是說,農忙秋收后,農民農耕勞作身體疲勞,心脾氣虛,立冬時值轉季節,需要補身體,去濕氣、避寒冷、暖心胃、補元陽,提高身體素質及抗病能力。隨著時代發展,人民生活質量提高,這道原先是“御寒天、補元氣”的家宴,逐漸傳到日常的飯桌上。
柔韌清香“清明龜”
清明龜,這是莆仙一帶最具特色的“節果”。仙游山“清明龜”的做法:先從田間里采回鼠曲草,洗凈、曬干后,磨成粉;再把糯米粉和鼠曲草粉拌溫水捏成團,用龜形木質模印制作成龜狀,放入蒸籠蒸熟。蒸熟的“清明龜”成品,色澤深青、柔韌清香、可口健胃,是一道獨具地方特色的小吃。
“清明龜”是清明節的“節果”祭品。每逢清明節那天,人們備酒饌、果品、“清明龜”等祭品上山掃墓、祭奠。古人說,龜與鳳、龍、麟合稱“四靈”,故“清明龜”寓有祖先靈氣長存、子孫平安長壽之意。清明節期間,莆仙人都會準備“清明龜”、水果等祭祀物品懷念已逝的親人。
城市雖好,卻少一份大自然饋贈的美食;青山亦苦,卻有那般原生態濃郁的鄉味。每逢品嘗仙游山的小吃,總覺得特別好吃,一種鄉釀的風味流淌心田。每當回味仙游山的小吃,心里總能涌動起那般濃濃的鄉味,情牽夢繞,揮之不去……(林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