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溪,這是一條從遠古滾滾流向未來的“最美家鄉河”。作為仙游人,豈敢曰“不知溪源來遠近”,我閉著眼從木蘭春漲的溪水中漂浮的朵朵山中花可以推知,木蘭溪源在世外桃源“仙游山”。
這個神乎其神的“仙游山”不是傳統意義的一座山的名字,因為西苑鄉的仙西、仙東、仙山三個古老村落聚攏在這木蘭溪源頭的高山小平原,舊時合稱仙游山。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坊間“莆田出卜死,不如仙游出鄭紀”所言的“一品尚書”鄭紀,就出生于仙西村官尾組紀氏人家,明時鄭紀請旨為仙游救災減賦,特引欽差大臣從龍過隔、黃坑頭經過,留有“抱芋上書”的美麗傳說。更妙的是,正因有了“仙游山”,唐天寶元年“仙游”正式取代“清源”,古邑名一直沿襲至今,永恒留下神仙游玩過的綺麗遐想。
精準的說,木蘭溪發源于仙西村黃坑頭。大河小溪的源頭都是萬民敬仰的凈地,和煦春風里我懷著敬仰心情尋根探源心中安瀾神圣的木蘭溪源,沿途林海翠竹如唐詩宋詞般有致堆砌開來,晴空紅日仙氣騰騰,山風徐徐溢滿鄉愁,構成多彩的山水畫卷,讓人感嘆仙游山的俊秀和大自然的瑰麗。可仙游山地處仙游、永春、德化三縣交界之地,素有“雞鳴三縣,煙飄三地”之說,自是木蘭溪流域與閩江流域的分水嶺,所以這里的高山流水也有流經德化奔騰到閩江,最終與木蘭溪水殊途同歸地入海。
仙游山里,山路彎彎山路長,從仙西村部直連黃坑頭,長達約3公里,寂靜的村莊在山水間掩映,春光駘蕩,風物迷人,山民春播,放牛牧羊,構成一幅樸實朦朧的田園風光。這里沒有都市的喧囂,沒有摩天的大樓,沒有世間的紛擾,一切簡簡單單、靜謐祥和,可好多人早已搬遷山外,所以至今依然清寂古樸,令人如沐春光,心緒閑適。
走近黃坑頭,轉過一個大彎,豎有一格外顯眼的圓形大石頭,周圍青松翠綠,石上鐫有“清源林”三個紅色大字,默默訴說著清源林的由來。2012年,在京莆籍流動黨員決心回饋桑梓,想到了家鄉的母親河,聯袂捐資100萬元,在靠近黃坑頭源頭四周的山坡、田野和道路旁植造紅豆杉、桂花、香樟、含笑等承載濃濃鄉愁的名貴樹木37畝。去年,他們又積極響應“踐行木蘭溪治理理念,爭當新時代流動先鋒”號召,解囊500萬元續種寓意飲水思源、不忘黨恩的“思源林”,謀劃種下350萬棵樹的大森林,如今株株郁郁蔥蔥惹人愛。
不停歇地溯源,半山腰的一處開闊地,一塊高大挺立的石碑赫然映入眼簾,形似一個大水滴,鐫刻著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陳至立2012年5月題寫的“木蘭溪源”四個紅色大字,周圍終日被青山綠水所環繞,可懷著極度的虔誠和心跳的喜悅瞪眼努力找尋就是覓不到木蘭春漲的澎湃氣概。這塊“木蘭溪源”石碑,碑文為木蘭溪簡介,旨在喚起興化兒女保護“母親河”的意識,做到“飲水當須思源,定源更為護源”,更好珍護蘭水長流,滋潤錦繡山川永世常春。
“到了,到了!”膜拜的心意牽引著輕輕前行,曼妙穿過林間小道,終于發現木蘭溪的真正源頭。在一大紅“源”字小石碑旁,一股細細的水流由石間緩緩涌出,形成一汪綠池,池岸鵝卵石圍攏成精致的橢圓狀,池中細水純凈美麗,清澈明透,迫不及待掬口嘗,不含一絲雜質,入口別有一股甘甜爽美,我像做夢一樣佇立凝視噴涌的水源泉眼,不敢驚擾她默默的安寧自然!
真想不到,滾滾蘭水的源頭竟然是一滴滴的泉水,可正是憑借著仙游山復雜的地形地勢、茂密的天然闊葉林,原本入不了法眼的汩汩小清流順著山坡石隙潺潺流淌而下,在起伏不平的山石河床上悠閑向東奔流,一路叮叮咚咚,可流轉了幾重山后,如海納百川地收納沿途峽谷、平地之活水,逐漸像匹烈馬,時而騰空飛躥,時而飛流直下,時而淺灘漫游,時而溫順平緩……曲折回蕩,為有源頭活水來,更孕育了兩岸沃野綠疇,哺育著興化兒女。
尋一個源頭,守一份潔凈,因為水的源頭就像剛剛孕育的生命,需要倍加敬畏呵護;而一個源頭一個保護區,這乃是“人水和諧”的佳作——沒有對源頭的愛,就不會源遠流長,更滋潤不了希望的沃野!“同飲一江水,共護母親河”,2012年底總面積30萬畝的木蘭溪源省級自然保護區橫空出世,成為野生生物棲息繁衍的“快樂家園”,也源源為200多萬人提供優質清潔的水源。
壯哉,“天然氧吧”木蘭溪源,不愧是“深呼吸”仙游最硬核的傲嬌!這個精雕細管的保護區山峰高聳,溝谷幽深,懸泉飛瀑,溪流靈秀,巖石奇特,林木茂密,被譽為“物種的基因庫”,還有千年古剎九座寺和國寶無塵塔及菜溪巖、金鐘湖、仙水洋、十八股頭、石谷解等名聞遐邇的人文自然景觀。
“守護溪源,和諧共生”。總有一種追溯可到“源頭”。我等戀戀不舍地從木蘭溪源頭慕名前往木蘭溪源環境教育基地,自是對木蘭溪全流域景觀、歷史變遷、治水、護水、興水等了然于胸,更懂得賴以生存的母親河,了解她的艱辛過往,觸摸她的精神氣質,豈能不妥妥增強歷史厚度、感情溫度,內心隱隱滋生了為共同保護木蘭溪,建設美麗中國示范區添磚加瓦的動力!(陳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