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鋼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并不陌生,無論是朝氣蓬勃的學生、意氣風發的知識分子、進城來的農民、著工作服的工人,都愛在樸素整潔的上衣口袋里別一支閃著光亮的鋼筆。鋼筆成為人們最主要的書寫工具,老街文具店的柜臺上出售各種各樣的鋼筆。
那時候,文具店有一種普通的鋼筆,除了筆套上的夾子是金屬,全是塑料,一點不起眼。拿掉筆套,只見筆尖露在塑料外面。旋下筆桿,里面的筆膽是一個軟塑料囊,外面包了層金屬壓管,有個按片,一捏塑料囊會癟下去。把筆頭放到墨水里,捏一下再撒手,就能吸墨。普通中小學的學生大多都買這種鋼筆使用,但這種鋼筆容易損壞。隨著人們對鋼筆的普遍使用,修鋼筆的手工藝便開始產生。
在老街上有個青年叫嚇發,他的父親一直在老街文具店工作,玻璃柜臺里擺放得最多的是各式各樣的鋼筆,稍微好一點的鋼筆,會有塑料盒子包裝,如英雄、永生、金星、中華、金龍、解放……等知名的名牌鋼筆。購買者絕大部分是機關人員、中小學生。嚇發18歲時,被他父親單位招工,起初僅僅只是賣筆,后來由于顧客有修筆的需求,于是慢慢開始摸索修筆。當時的社會上沒有修筆行業,簡單的修理技術都是修筆者自已擺弄出來的。
但“修行靠個人”,各種鋼筆樣式不一樣,筆尖的類型就多達五六十種。鋼筆壞了,大部分是用的人不小心將鋼筆摔在地上,造成筆尖遭受重創,修理好后一樣好用。嚇發在修理鋼筆手藝上摸索積累了幾年后,才總結了自己的一套修理技巧,不管是筆帽、筆尖還是筆桿,每一樣東西嚇發都是了如指掌。
嚇發為了補貼家用,平時就喜愛擺弄鋼筆的他,利用下班時間,在老街的自家門口的拐角擺了一個修筆攤。說是修筆攤,其實就是一個自已動手制作有幾層抽屜的小柜臺、一個板凳、一塊布、一枚放大鏡、幾支鉗子、剪子、鑷子等簡單的工具,另外,那幾層抽屜裝著他平日里寫信給鋼筆生產廠家郵購來的筆頭、筆帽、筆尖、軟塑料囊,還有筆桿等配件,最下面二層抽屜還裝著不能修好被人家丟棄的幾十支壞鋼筆。
那時修一支鋼筆也就三五分錢,每天最多能賺幾毛錢,生意好的話,一個月能賺十多元錢,在當時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了。老街三角埕十字路口人流如潮,好幾次,嚇發把修筆攤擺到三角埕新華書店的門口邊,開展“便民活動”,都被“市管會人員”趕回家。耳濡目染,嚇發的妻子也對修鋼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時,嚇發工作忙或者生病了,妻子也會披掛上陣,修起鋼筆來有模有樣。那時,修鋼筆的生意很好,幾乎整個白天都在不停地修鋼筆,有時晚上也要修到九點多。嚇發每天修鋼筆,一天能修二三十支,最多也就修上四十來支。后來,老街上又出現幾個修鋼筆的,不過他們是兼職,他們原先是修理眼鏡的。
修筆行業干長了,嚇發對鋼筆有了感情,他修筆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沒事時他總喜歡拿出過去保存下來的數百只老式鋼筆、赤金筆出來看看,各種年代、各種型號都有。他用自已的行動表達了一個修筆者對民間手工藝的熱愛。(李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