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石柱聯(lián)“開擴凌霄殿陛,帡幪撲地閭閻”
行楷石柱聯(lián):“石室祥云扶御輦,玉階天仗列仙班”
陳唐彬隸書石柱聯(lián)“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南宋方左鉞篆書“伏虎巖”題刻
明代陳翰臣“卓錫泉”題刻
明代陳翰臣“海印洞”題刻
清趙時等題刻
佚名篆書“西巖石室”題刻
佚名“囗清泉”題刻
佚名“天子萬年”題刻
四、石室?guī)r寺靈霄寶殿內(nèi)古石柱聯(lián)(六根石柱三對聯(lián))
(一)信士吳天梅等敬題石柱聯(lián)
靈霄寶殿內(nèi)靠前有一對圓石柱,上刻民國三十三年(1944)元春由信士吳天梅等敬題石柱聯(lián),右柱刻隸書上聯(lián):“開擴凌霄殿陛”,上款:“中華民國甲申(1944)元春榖旦”;左柱刻隸書下聯(lián):“帡幪撲地閭閻”,下款:“信士吳天梅、鄭鳳年、林陽齡、蕭為樑仝敬題”。
(二)明太仆寺卿潘應龍遺物捐奉殿柱聯(lián)
靈霄寶殿內(nèi)靠中有一對圓石柱,右柱刻行楷上聯(lián):“石室祥云扶御輦”,上款:“殿柱,謹志以垂不朽”;左柱刻行楷下聯(lián):“玉階天仗列仙班”,下款:“明冏卿(太仆寺卿別稱)潘應龍遺物捐奉”。
按:潘應龍(?—1627)字元辰,一作元宸。興化府莆田縣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進士。初授揭陽縣(今屬廣東)知縣,為官清廉,有惠政。萬歷四十三年(1615)轉(zhuǎn)麗水縣(今屬浙江)知縣。閱二年,尋以卓異擢南刑部主事,轉(zhuǎn)郎中,多所平反。出任池州府(今屬安徽)知府,德惠于民。天啟五年(1625)三月任廣西按察司副使,兵備賓州道。賓州龍山賊胡扶記叛,破潯州,巡撫以賓密邇龍山為賊歸竄路,檄應龍督兵往截,時為天啟六年十二月。報應龍遷為四川布政使司右參政,應龍意以母老欲告歸,巡撫稔其素有宏略,得土舍土兵心,必欲留之。應龍遂以討賊自任,冒犯霜露,不敢言勞。未幾,得瘴死。督撫交章以聞,上嘉其志慮忠勤,死于王事,特贈太仆寺卿,予祭葬,蔭一子入監(jiān)。令有司建祠祀之。崇禎五年(1632),邑人于榕城鎮(zhèn)建“潘侯祠”祀之。
(三)陳唐彬隸書石柱聯(lián)
靈霄寶殿內(nèi)靠后有一對圓石柱,上刻民國三十二年(1943)陳唐彬隸書唐王維詩聯(lián),右柱刻上聯(lián):“九天閶闔開宮殿”,上款:“民國癸未(1943)元春榖旦”;左柱刻下聯(lián):“萬國衣冠拜冕旒”,下款:“陳唐彬敬書”。
按:陳唐彬(1868—1964),原名陳文炳,字暮禪,道號了一子。莆田縣新縣上茅人,后由城內(nèi)(今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鳳山社區(qū)書倉巷)唐家收養(yǎng)。長大后又出贅留橋口東側(cè)林德盛為子,改名陳唐林。清代書法家。光緒二十一年(1895)秀才,次年考補廩生,主考學政戴鴻慈感其身居三姓,即在“林”字右旁添三撇,更名為陳唐彬。清末,科舉既廢,學堂興。受聘在英國圣公會莆田教區(qū)創(chuàng)辦的進群小學任教。辛亥革命后,該校由政府接辦,成為公立小學,改任校長。其傾注心力于進群小學的同時,還與同年秀才鄭鴻湘等四方奔走,廣募資金,在縣城隍廟倡建私立城東小學,并把它建為進群小學的兄弟校。1956年,受聘為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自1955年3月起,連續(xù)四屆擔任人民政協(xié)莆田縣委員會常務委員。其工書法,四體俱佳,尤精古篆和隸書。
五、石室?guī)r古崖刻
(一)南宋方左鉞篆書“伏虎巖”題刻
位于石室?guī)r舊登山路左側(cè)。字幅高165厘米,寬40厘米。豎刻篆書“伏虎巖”三字,“伏”字上方石刻有一豎長方形框,高38厘米,寬14厘米。框內(nèi)刻落款楷書:“嘉定己卯(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旦朔,天游道人方左鉞書”。
方左鉞(1199—1223),字武成。興化軍莆田縣下皋村(今城廂區(qū)華亭鎮(zhèn)霞皋村)人。方信孺子。南宋詩人。以蔭補官,授德慶府司法參軍。年二十五卒。劉克莊銘其墓。少年有詩名并工書法,著有《煮瀑庵集》,已佚。遺跡有石室?guī)r“伏虎巖”篆書三大字,風骨遒勁。
(二)明代陳翰臣“卓錫泉”題刻
位于石室?guī)r后山的“龍舌”石下左邊一大石上楷書題刻“卓錫泉”三字,字幅高67厘米,寬20厘米。下刻隸書“卓錫之地,天肰非擇。□障離塵,清泉幽石。”款署:“心玄陳子”。字幅高61厘米,寬53厘米。
陳翰臣(1562—1600),字子卿,別號心玄。國師、禮部尚書陳經(jīng)邦子。興化府莆田縣城內(nèi)橄欖巷(今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長壽街廟前)人。自幼穎異絕倫,十歲能文,十二能作篆隸。十七從父入燕,過武夷為水簾洞佛閣募緣疏,不加點而成,載《武夷志》中。歸就試有司,即為諸生冠。后以足疾不獲終試事,南旋,歷諸名勝,題詠幾遍,藻筆縱橫,過金陵,以詩謁王世貞先生,大見賞識,投轄流連,賦詩贈別,語佘翔知縣曰:“此士當旗鼓中原,非獨閩海之雋也。”家居時,嘗選勝于梅峰右麓,建寶云庵,庵成,自為記,手書鐫石,時稱雙絕焉。萬歷二十八年(1600)二月初六日卒,年僅三十有九。著有《木鳶集》五卷、《北游稿》二卷、《石室雜詠》一卷、《三秀集》三卷、《山園賦》一卷、《心經(jīng)新解》一卷。
(三)明代陳翰臣“海印洞”題刻
位于石室?guī)r后山。字幅高33厘米,寬100厘米。行書題刻“海印洞”三字。款署:“心玄(陳翰臣)”。
(四)清趙時等題刻
位于石室?guī)r舊登山路右側(cè),“伏虎巖”崖刻對面。字幅高188厘米,寬77厘米。篆書題刻:“鄞縣趙時叔儒偕/南匯王汝舟濟川、邑/人劉尚文澹齋,以光/緒乙巳十二月初七/日來游。時題。”
光緒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初七日,鄞縣趙時偕南匯王汝舟、莆人劉尚文來游石室?guī)r而留下篆書題刻。
趙時、王汝舟二人仕履不詳。
(五)佚名“西巖石室”題刻
位于石室?guī)r后山。佚名篆書題刻“西巖石室”四字。字幅高70厘米,寬190厘米。
(六)佚名“□清泉”題刻
位于石室?guī)r舊登山路右側(cè),與趙時等題刻為同一石,面向南豎行雙鉤篆書“□清泉”三字。字幅高98厘米,寬24厘米。
(七)佚名“天子萬年”題刻
位于石室?guī)r舊登山路右側(cè)的第一座小土地廟后一大石上,楷書題刻“天子萬年”四字。字幅高約90厘米,寬約20厘米。(吳國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