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龍柱題刻
西龍柱題刻
▲第一對石柱楷書聯:“描福善禍淫事跡,譜瓊樓玉宇詩歌”
▲第二對張琴楷書石柱聯:“十雨五風豐樂歲,堯歌舜舞太平天”
▲第三對陳唐彬隸書石柱聯“松石巖前欣舞蹈,笙歌天半起樓臺”
石室巖位于莆田市城廂區龍橋街道下磨村大象山,距城區僅三里許。傳說唐僧涅槃曾在此馴虎,因號“伏虎巖”。又以“石室藏煙”名列“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石室巖寺為莆田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石室巖塔為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石室巖遺存古石碑一通,古龍柱題刻一對,古石柱聯六對,古崖刻七方。現綜錄之,以存史料。
一、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劉尚文撰文、張壽祺書《重修石室巖佛殿記》
因寺擴建,此石碑暫移庫房。宋湖民《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第208—209頁有記載此碑文,現錄下:
重修石室巖佛殿記
劉尚文撰 張壽祺書
莆西南諸山,為靈巖、為智泉、為石室。靈巖之秀麗,智泉之幽邃,石室不及也。然石室之奇,盤郁勃崒,如勇夫猛士仗劍雄冠而立,望之有恐怖心。山中古木數千章,籠云蔽日;東望滄溟,浩乎無際,為附郭最勝處也。
余素好山澤,每躋其頂,長嘯煙云,抗懷今古,蕭然自放于身世之外。甲午(光緒二十年,1894)春,承元炎上人之招,復登茲山,舊時風景,依稀在目。獨佛殿傾頹,視昔為甚,乃語上人肩而任之。閱歲,上人以竣事來告,糜銅錢三百貫有奇,索為之記。按,巖為唐僧涅槃舊院處,相傳有馴虎之異,故名“伏虎巖”,宋時始建為寺。明萬歷間,尚書肅庵陳公(陳經邦)嘗獨修之,并為之記,余不可考。夫自宋迄今八百余載,幾經兵燹,而此寺巍然獨存。蓋無廢而不舉也,而前人文字湮沒不傳,其故何歟?竊意爾時任修廢之責者,斷樑刻桷,知為新奇,錯采鏤金,侈其華煥。何有于寒畯之士、冷談之文,宜其不務所重也。今上人能以前人不重者而重之,抑可謂奇矣。上人為惠邑劉氏子,德性凝定,尤精戒律,自奉甚薄,苦行僧不能過也;嘗游歷各島國,募貲數千金,助修廣化禪寺;后承郡守施公(施啟宗)命,來主此剎云。
光緒丁酉(光緒二十三年,1897)仲冬(十一月)
按:劉尚文(1845—1908),字澹齋。興化府莆田縣城關井頭(今荔城區鎮海街道鳳山社區)人。清光緒初國學生,著有《劉澹齋詩文集》抄本二冊、《莆陽金石初編》二卷、《莆畫錄》一卷、《續梅花百詠齋詩話》一卷、《仙溪竹枝詞》等。
張壽祺(1857—1927),字介庵。興化府莆田縣市頭下(今荔城區)人。光緒十一年(1885)拔貢,朝考一等,授吏部主事。丁憂,光緒二十六年(1900)莆田縣設官立小學堂于城廂鳳山寺,次年聘其為學堂監督。光緒三十二年(1906),進京供職,補文選司主事,考功司幫掌印,奏折處、會奏處、京察房總辦,憲政籌備處幫辦,內閣敘官局第二科科長。民國二年(1913)9月19日至11月9日任仙游縣知縣。其工書法,善小楷,詩亦清新。
二、石室巖寺靈霄寶殿廊檐下古龍柱題刻
東龍柱題刻:咸豐己未年(咸豐九年,1859)麥秋 榖旦
民國癸未(民國三十二年,1943)花春 吉旦
西龍柱題刻:城德義鋪弟子陳瑞棻敬奉
屏山信官陳蘭清、陳彝鼎仝敬奉
按:文昌三代祠位于元妙觀西岳殿西廡外。祠祀文昌帝君三代祖神像。舊時文昌殿中殿川堂南廊沿原豎立一對清咸豐間(咸豐九年,1859)石雕蟠龍柱,龍身上分立八仙,采用圓雕結合高浮雕手法,雕藝精湛,造型生動,玲瓏剔透,栩栩如生。民國間(民國三十二年,1943),湖山小學建新操場時出賣與石室巖寺僧,今石室巖玉皇殿(靈霄寶殿)前廊大門檐柱便是。(蕭亞生《興化古城尋蹤》第359頁)
三、石室巖寺凌云別殿內廊古石刻柱聯(四根石柱三對聯)
1、方石柱(向北面)上聯楷書:“描福善禍淫事跡”
(向東面)上款楷書:“民國辛巳(民國三十年,1941)蒲夏(五月)榖旦”
2、方石柱(向北面)下聯楷書:“譜瓊樓玉宇詩歌”
(向東面)下款楷書:“文峰陳尚書祠敬題
龍橋周福善、朱步洲等仝敬題”
按:第一對楷書石柱聯:描福善禍淫事跡 譜瓊樓玉宇詩歌
3、方石柱(向南面)上聯隸書:“松石巖前欣舞蹈”
(向北面)上聯楷書:“十雨五風豐樂歲”
4、方石柱(向南面)下聯隸書:“笙歌天半起樓臺”
(向東面)楷書題刻:“民間辛巳(民國三十年,1941)花春榖旦,陳唐彬敬書。
龍橋村周福善、朱步洲仝薰沐敬獻
文峰陳尚書祠敬題”
(向北面)下聯楷書:“堯歌舜舞太平天”款署:“張琴敬撰并書”,鈐印一方。
按:第二對張琴楷書石柱聯:十雨五風豐樂歲 堯歌舜舞太平天
第三對陳唐彬隸書石柱聯:松石巖前欣舞蹈 笙歌天半起樓臺
按:張琴(1876—1952),字治如,一字知廬,號天馬山民、桐云軒主人,晚號石匏老人,筆名持儒。莆田縣城內十八張厝(今城廂區太平社區)人。清代書畫家、史學家。光緒三十年(1904)進士。次年,協助興化知府賴輝煌等創辦官立興郡中學堂(今莆田一中前身),任監督。宣統元年(1909),張琴晉京,入翰林院任編修,并兼任閩學堂監督。1912年,被推為國民黨參議,入選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面對袁世凱竊國,以國會議員身份聯合京城愛國人士,創辦《亞東新聞》,擔任主筆,發表《反袁社論》20余篇。抨擊袁世凱竊國的罪行,被袁世凱拘禁于懷仁堂一晝夜,《亞東新聞》被查封。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張琴回興化中學(原興郡中學堂)任校長。1916年,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恢復國會,張琴再任國會議員。次年,赴廣州出席國會非常會議,擁戴孫中山為大元帥,投入護法運動。1925年,孫中山逝世,時局混亂,回歸鄉里。約于1928年開始編纂《莆田縣志稿》,1945年夏,《莆田縣志稿》纂成,凡三十四卷。因時局緊張,未能刊行。1934年,張琴擔任莆田國醫專科學校校長兼講授醫學史。1949年8月,人民解放軍南下福建,中共閩中游擊司令部授意,成立莆田防護委員會,被推為主任。下設防護團,維持社會秩序,直至8月21日莆田解放。1952年5月15日,張琴病逝。其工詩,善文,書、畫亦精。著有《莆田縣志稿》《讀爾雅稿》《六書考源》《桐云桿詩文集》《桐云軒書畫集》《南游草》等。
文峰陳尚書祠:位于莆城內金橋口。系橄巷文峰陳氏祠堂,主祀宋贈尚書陳仁璧,配祀三子古田主簿陳翊、明提舉陳賢祖。(蕭亞生《興化古城尋蹤》第64頁)(吳國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