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宓榜書“延壽橋”碣
陳宓榜書“延壽橋”碣跋
陳宓榜書“甘露山”碣 (圖/林龍峰)
陳宓楷書“唐孝友林先生之墓”墓碑(圖/林龍峰)
陳宓“和喻景山席間作”詩刻
陳宓楷書“白鹿洞流芳橋題記”拓片
陳宓榜書“流芳”題刻拓片
陳宓(1171—1230)字師復,號復齋。丞相陳俊卿四子。朱熹門人。南宋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以父蔭入仕。慶元三年(1197)監泉州南安鹽稅。嘉定三年(1210)知安溪縣。七年,入監進奏院。嘉定十一年出知南康軍(今屬江西),改知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十七年(1224),改知漳州。寶慶二年(1226),提點廣東刑獄,不就,以直秘閣主管崇禧觀。卒贈直龍圖閣。謚“文貞”。其著有《復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傳世。工書法。真德秀《西山集》載:“陳師復字森嚴清勁,見者如端人正士在前,凜然起敬。”劉克莊《后村大全集》載:“自蔡公(蔡襄)仙去,里中書學遂絕,近歲二陳(陳宓、陳讜)出焉。崇清(陳讜)宜大字,愈大愈奇。復齋(陳宓)字可至二三尺,而小楷行草端勁秀麗在崇清(陳讜)上。寸紙流落,人爭寶藏。至今后生輩結字、運筆十人中九作復齋(陳宓)體。”其存世石刻有:①延壽溪橋頭的“延壽橋”石碣。②林橋村“甘露山”石碣。③林橋村“唐孝友林先生之墓”墓碑。④仙游鯉城街道蜚山村松峰寺后巖石上“和喻景山席間作”詩刻。⑤仙游鯉城街道蜚山村松峰寺后殘石刻。⑥江西九江白鹿洞書院“流芳橋題記”。⑦江西九江白鹿洞“流芳”題刻。
現綜錄之,以存史料。
一、陳宓留存莆陽古石刻
(一)陳宓榜書“延壽橋”碣
延壽村南西側(延壽橋頭)存立一通陳宓榜書“延壽橋”碣,右款:“郡守林清之立”,左款:“郡人陳宓書”。下有小字跋文十幾行,有大幾十字;因鐫刻淺,大多難辨識。碑跋錄下:“莆田延□流……注干飭石□領□□者……郡侯太清(林清之)……二年□月……”。碣兩側立兩石柱,上橫跨一石,以裝飾、加固保護石碣。兩石柱上共刻隸書款:“光緒六年(1880)季春重立”八字。碣高193厘米,寬66厘米。
按:林清之,字太清。其父旻,為九牧林蘊公之裔,由莆徙福州石井。林旻次子。南宋紹定二年(1229)以國子博士知興化軍。后其子微自福州回徙莆田。
(二)陳宓榜書“甘露山”碣
原莆田縣文賦里甘露山(今城廂區鳳凰山街道林橋村橋尾自然村甘露山)下立有一石碣,為陳宓于嘉定十七年(1224)八月初一手書“甘露山”三字。2013年4月,闕下林委員會向城廂區林橋村征集闕下祖陵“唐甘露林”相關文物時,在一村民的廢棄坑中發現此石碣,遂運回妥善保管。
唐貞元間莆田義門(今東巖山下拱辰村)林欑(一作林攢)任福唐縣尉。母年老,未及迎而病,欑聞,棄官還。母亡,自埏甓作冢,廬其右,有白烏翔,甘露降之祥。唐德宗皇帝詔立雙闕,旌表門閭,蠲徭役,時號“闕下林家”。雙闕墓和孝子墓園稱“唐甘露林”,為莆田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該山因名甘露山。“甘露山”石碣是古代林橋標志性的地標。
陳宓榜書“甘露山”三大字,右上款:“皇宋嘉定十七年(1224)歲在甲申八月丙寅朔”,左下款:“知莆田縣事泰寧鄒應博立,邑人陳宓書”。
按:清末劉尚文《莆陽金石初編》卷上第65頁載:“‘甘露山’碣,碣高五尺一寸,廣三尺二寸。在文賦里甘露山。‘甘露山’,‘皇宋嘉定十七年歲在甲申八月良辰’(注:“良辰”二字誤,實為“丙寅朔”三字),‘署(注:“署”字誤,實為“知”)莆田縣事泰寧鄒應傅(“鄒應傅”誤,實為“鄒應博”)立,邑人陳宓書。’”
(三)陳宓楷書“唐孝友林先生之墓”墓碑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八月初一,興化軍莆田縣知縣鄒應博修唐孝子林欑墓,請當時莆人著名書法家陳宓手書“唐孝友林先生之墓”墓碑,右上款:“皇宋嘉定十七年(1224)歲在甲申八月丙寅朔”,左下款:“知莆田縣事泰寧鄒應博立,邑人陳宓書”。
闕下林家二世祖孝子林欑公墓位于莆田市城廂區林橋村橋尾自然村甘露山之左厝后山,稱“孝子墓”、“孝祖墓”。因“林欑”與“林葬”諧音之同,當地人稱“林葬”。同屬“唐甘露林”,為莆田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按:明弘治《重刊興化府志》、清乾隆《興化府莆田縣志》等地方志書皆記載鄒應博于紹定三年(1230)知興化軍莆田縣事,記載有誤,據以上碑文落款得知,鄒應博于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時已在莆田知縣任上。
(四)陳宓“和喻景山席間作”詩刻
仙游鯉城街道蜚山村松峰寺后“大飛書院”石刻的左側(“許伯詡詩”石刻左上側)留存一方陳宓“和喻景山席間作”詩刻,行楷書,字幅高141厘米,寬70厘米。此詩錄下:
和喻景山席間作
仙溪七十里,
半世只聞名。
一日見山面,
千年懷友情。
古匏浮美醁,
清水照塵纓。
霜月亭亭白,
連床語到明。
(五)陳宓題刻(殘石)
仙游鯉城街道蜚山村松峰寺后“大飛書院”石刻左側地上一殘石刻,為陳宓題刻,錄下:“陳師復(陳宓)復自城來訪喻景山,登高岡,挹飛泉,歸飲于書堂。霜月連空,觴詠達旦,集者八人,時嘉定二年(1209)十月十三日也。”
按:喻景山,原名峙,以字行。興化軍仙游縣人。南宋紹定五年(1232)特奏名進士。創辦大飛書院,自任山長,以授徒講學至終。其與劉克莊、陳宓、陳讜等名士私交甚密。
二、陳宓留存江西古石刻
(一)陳宓楷書“白鹿洞流芳橋題記”
知軍陳宓楷書“白鹿洞流芳橋題記”崖刻位于江西九江白鹿洞書院之南,上畈李村流芳橋東溪邊崖壁上。字幅寬163厘米,高176厘米。題記:“新安朱侯(朱熹)在建橋白鹿洞之東南陬,面直五老,溪流紺結,未之名。同游江西張琚、羅思、姚鹿卿,閩張紹燕、潘柄,郡人李燔、胡泳、繆惟一。會講洞學畢,相與歌文公之賦,得名“流芳”,即揭楣間,因紀岸左。嘉定戊寅(嘉定十一年,1218)四月丙午,莆陽陳宓書。”
(二)陳宓榜書“流芳”題刻
陳宓榜書“流芳”二大字,款署:“嘉定戊寅(嘉定十一年,1218)重五(五月初五,端午節)日,莆田陳宓書”。字幅寬95厘米,高113厘米。此崖刻位于江西九江白鹿洞書院枕流橋。(吳國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