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闊口何無舌?山稱壺公(即方言壺山)豈有須?”這是莆陽以地名撰合的一對名聯,相傳來自明正德三年(1508年)莆籍探花戴大賓(今荔城新度塘東人)少時杰作。
莆陽自古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譽,這里曾出現“十室九書堂,三家兩書屋”、“一家九刺史,一門五學士”等文化奇觀,其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才子比比皆是。明時戴大賓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神童、奇才。
據說他三歲知書識字,五歲能吟詩作文,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尤其是對對子的才華,常常讓人嘆為觀止。上述地名妙對就是其佐證之一。
該聯中地名闊口,即是荔城通往沿海、經木蘭溪的熙寧橋處,亦稱闊口橋。當時有人據此地名想了一奇妙的疑問句:“地名闊口何無舌?”掛在橋頭,要考過路行人。但很長一段時間,無人能對出。后少年戴大賓路過此地,他抬頭看了壺公山,似“聰明花開”,馬上脫口對道:“山稱壺公豈有須?”上下聯彼此巧合,天衣無縫,人們聽了皆為之傾倒、欽佩。
又如荔城有家雜貨店,為招徠生意,就懸掛出一對子上聯:“佛手拂塵非佛手。”店主聲稱誰能對出下聯,可入店隨意挑一件物品,免費饋贈。這對子掛出十來天,尚未有人對出,恰巧少年戴大賓來店,他看了對子,又進店看了所售貨物,然后拿起一把鋤頭就要走。店主見了急忙上前阻攔,指斥他沒答對子,又沒有交付鐵鋤的價錢,怎么就要把鋤頭拿走?只見戴大賓面對店主笑了笑,然后胸有成竹、大聲吟道:“鋤頭鋤地不鋤頭。”果然對得別出心裁、無可挑剔。戴大賓說罷,心安理得拿起鋤頭步出店門,就把鋤頭轉送給一個過路農夫。
店主只好心甘情愿,兌現承諾,免費送貨。但店主這一招,也很靈驗,此后近十年,店里生意真得興隆多了。
再如一年新春,小戴大賓隨其爺爺去華亭龜山寺游春。據說龜山寺香火頗旺,長年游客絡繹不絕,但有些人喜歡在寺墻上揮筆亂題,如寫“某某來此一游”之類留語,結果把個圣潔的寺院弄得滿墻涂鴉,字跡不七不八。寺里高僧為約束游人舉止,就想用啞謎來考且規勸游人,規定只有破解謎底的人,方有資格在寺墻上題字留名。這使一些胸無點墨、愛出風頭者的確受到遏制,只好望著啞謎興嘆。而有真才實學的戴大賓來此卻大顯身手。
那天,他隨爺爺來該寺的一個大殿,只見殿桌上擺放一盤線面、一把大刀、一雙銀圓。值班和尚介紹說:這是一道啞謎,要考游人和香客的。戴大賓仔細看了看,就把銀圓拿起來放進自己衣袖,右手提起大刀,就朝墻角扔去。其爺爺大惑不解,立即斥責他怎么這樣貪心粗暴,既拿了寺里的錢財,又很不禮貌把人家大刀給扔掉。戴大賓慢條斯理地回答:“這是根據啞謎,有問必答,對題作答,你猜這謎底就是‘只要謀財,不要害命’嘛。”小嘴巴說得條條是道,其爺爺和在場的觀眾只好微笑點頭贊同。這里“謀財”,當然是憑自己雙手、知能,謀耕耘之果,求智力勞動之費,取有道得財,并非不勞而獲,謀不義之財。
接著,他們爺孫倆一起走進另一殿,只見供桌上放一只紙糊的獅子,二塊銀圓和一炷香火。戴大賓走近供桌,端詳了端詳,就先把兩塊銀圓取入袖子,又把那炷香火吹著了,然后把紙獅子點燃放到地上,直燒成一堆灰燼。他抬眼看到爺爺,臉陰沉得很難看,似乎對此舉很有意見,就從容地解釋道:“這道謎底叫作‘得人錢財,替人消災(方言諧音“燒獅”)’。”爺爺聽了才轉惑為解、點頭稱是。這里“得人錢財”,當然是依理、依法辦事,求得道多助,自食其力;“替人消災”,當然是救死扶傷、幫人去病、助人免禍,并非貪污受賄、貪贓枉法或權錢交易。交談之間戴大賓即把四塊銀圓轉交給爺爺,請投入“功德箱”,作為香金……
該寺高僧聽了值勤和尚匯報,連連稱奇,當即叫把戴大賓請到客堂面談。談罷高僧和尚再領他到廚房品嘗老菜翁烹煮的興化米粉,并同時備有筆墨,請他直接在寺墻顯眼處題筆留念。
戴大賓也毫不謙讓,拿起大筆一蹴而就,寫出了如下對子:“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鐘”。正好這時,寺里鐘樓傳出鐘聲,真個山深鐘聲幽,風景無限美。該對對子亦讓人尋味許久許久,原來謎底是兩個字的結構寫法:粉、鍾(鐘的繁體字)……(林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