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中的莆田話
《西廂記》是元代杰出的戲劇家王實甫創作的著名大型雜劇,它一經問世,就在當時的劇壇和文壇引起轟動。幾百年來,《西廂記》既可作為經典文學作品在案頭廣泛流傳,又能在舞臺上不斷改編上演,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與觀眾,展示出永恒的藝術魅力。
近來重讀《西廂記》,聯系莆田方言,有時會豁然開朗,原來我們平時為之疑惑不定的字或詞語應該這樣子寫啊!
《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鶯立謝而言曰:‘今當改過從新,毋敢再犯。’”。“毋敢”莆仙話發音如“秧果”,就是不敢的意思。莆田話中發音為“秧”含義為“不”的詞大都可以使用“毋”字。如毋知、毋肯、毋倘、毋使、毋大才……等等。現在人們通常把這個字寫做“伓”,例如把“毋敢”寫成“伓敢” ,只是不知該如何訓詁。伓音pī,發音不對,含義也不對。經查《康熙字典》,伓通伾,釋義為有力的樣子。
第一本第四折:“(夫人云)長老的親,便是我的親,請來廝見咱。”廝是相互之意,廝見就是相見,諸如此類的莆仙話通常用“廝”不用“相”,如廝罵、廝爭、廝謷(吵架,互相說對方的壞話)等等。
第一本第四折:“老的少的,村的俏的,沒顛沒倒勝似鬧元宵。”第五本第三折“訕筋,發村,使狠,甚的是軟款溫存。”這兩處的“村”都是蠢或粗俗的意思。莆田話“村鬼”就是罵人愚蠢粗俗鄙陋之意。如:“吶無共伊(咱不跟他)村鬼一一樣。”有些人把“村鬼”誤為“銃鬼”,以為說的是這個人該拿去打銃(槍斃)。
第二本第一折:“羅衣寬褪,能消幾度黃昏?”無論是把衣服或鞋帽等物件從身上脫下來,莆田話一般都用“褪”而不用“脫”。如果使用“脫”,那就不是地道的莆田話。
第二本楔子:“俺這里有一個徒弟,喚作惠明,只是要喝酒廝打。若使央他去,定不肯去……”“廝”上面已經說過了,不過莆田話把“廝打”說成“廝拍”。現在要說的是“央”,這里的“央”是“央求”的意思。莆仙話“央”根據語境可分為強調央求和強調幫忙兩種。如“我央他來做”,強調的是“我央求他來做”;“我叫他來央”,強調的是“我叫他來幫忙”。
第四本第二折:“我與你養著媳婦,得官呵,來見我,駁落呵,休來見我!”“駁落”的廣義是:要是做不到。這里是要是沒有考取,即落第之意。現在我們在莆仙戲臺上的古裝劇中,仍然可以看到相似的情節和類似的道白。但觀眾一般會將其中的“駁落”一詞聽成“無了”。不過,莆田話“駁落”的發音與 “無了”太相似了,難怪人們會弄錯。實際上“駁落”一詞在莆田話中還是較常用到的。如男女雙方正在談婚論嫁,女方向男方提條件時可能會說:“我要聘金xx萬元,駁落(意為要是拿不出這么多聘金),免談。”家長要求小孩寫作業時,可能會說:“你作業要做好,駁落(意為要是作業沒做好),毋使(不要)看電視。”等等。
第四本第四折:“杜將軍你知道他是英杰,覷一覷著你為了醯醬,指一指化作膋(liáo)血。”膋:腸子上的脂肪。莆田話一般指腸胃內壁那層滑滑的物質,如腸肚膋。也指脂肪,如把豬板油叫做膋油。有人把“膋油”寫做“膫油”,“膫”的本意另有所指,不過古代“膫”通“膋”,這樣寫也算可以。
第五本第一折:“這妮子見我悶呵,特故哄我。”特故:特意,故意。莆田話也常使用“特故”一詞,如“他特故焉生(這樣)做。”有時為了加強語氣也把特字重疊,說成“他特特故焉生(這樣)做。”(陳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