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鬧元宵
豬走鼠來,又是一年新春到,由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需要,人們宅家防護。往年的這時候,人們做紅團、貼春聯、掛紅燈、放鞭炮、吃年夜飯、守歲、拜年,還有拜媽祖、賞民俗、品美食、鬧元宵等。莆田的年節習俗源遠流長,極具地域特色,在莆田要過二次春節,第一次是在年三十“做歲”,正月初一“過年”;第二次是在正月初四“做大歲”,正月初五“過大年”。過完“五日歲”后,莆田人開始鬧元宵。
“節到元宵興倍生,普天人共樂升平。有樓紫陌繁華盛,燈火輝煌不夜城?!逼翁雉[元宵一般從正月初六到二月初二結束,堪稱全國最長的元宵節。元宵民俗活動規模大、參與人數多、儀式多樣。同時,隨著喜慶、歡樂的民俗活動,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歡慶時常常通宵達旦,盛況蔚為壯觀。
莆田元宵,一月歡騰。不論城區或是郊區,不論山區或是沿海各村莊以不同形式鬧元宵,爬刀梯、踩炭火、擺棕轎、圈燈、打砂花、挑擔盤、沖海、“跑廿六”、點燭山等民俗活動聲勢浩大,鬧元宵展示了莆田人民敬天祈福、樂觀向上,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十里不同風,一村一習俗”。莆田每天都有不同村莊、不同姓氏以不同形式鬧元宵。莆田“擔盤”是嫁娶、祝壽、喬遷等重大喜慶活動習俗,一擔十盤,葷素裝盤,甘蔗隨擔,寓意甜蜜和合、十全十美。正月初六,三江口鎮芳山村千人擔盤出游場面喜慶,祈求國泰民安,五谷豐登。正月初七,黃石鎮江東村“紅桔塔”是村民祭祀梅妃的果龕,十五座桔塔直抵大殿房梁,最高的“桔塔”由底座直至屋梁,高達6米,一層層紅桔在彩燈和剪紙映襯下,絢麗多彩,讓前來觀看元宵民俗活動的人們嘆為觀止。元宵后桔塔拆散,紅桔分送家家戶戶,寓意送“吉”到家。日暮鑾駕跑宮驚天動地。正月初八,楓亭鎮麟山宮元宵行儺出游,“皂隸舞”開道,古樸粗獷,威武整齊,輔以“威乎乎”的吶喊和鑼、鼓、吹的伴奏,莊嚴肅穆,氣勢威赫。千人參與,持續三天,繞道百里,接駕場面壯觀。正月初九,平海鎮城隍出游,執事前行,文武列隊,鑾駕出巡。所到之處,鄉民放炮迎拜,一路旌旗招展,鑼鈸喧天,鼓樂齊鳴。正月初九,涵東街道霞徐順濟廟元宵大紅團,表面龍紋手工雕刻,年年不同,56個小紅團環繞,象征中華巨龍騰飛,民族和睦團結。
正月初十,涵東街道塘北社區,筵席供品豐富,游燈長龍巷行,圈燈龍盤虎踞,古巷、燈籠、火堆、爆竹,濃濃的元宵情味。新度鎮錦墩村獨特的元宵習俗,先將生鐵或碎鐵片融化成鐵水,再將鐵水舀起傾于竹片內,用木槌擊打,潑向干粗、葉茂、高大的荔枝或龍眼樹上,鐵水碰擊,火花四濺,飛花如雪。正月初十到十三,仙游蓋尾鎮前連村在丁字形大型清代紅磚古民居前舞龍舞獅,體現古厝與傳統民間藝術融合的和諧之美。正月十四,湄洲島東蔡村媽祖金身出殿巡安布福,駐蹕老厝古居,午夜時分回鑾祖廟,萬眾相隨,人群如潮。肩輿沖階入殿,電掣風馳。
正月十五,東海鎮東沙村萬人圈燈,家家戶戶手持木棍,肩扛板燈,在龍頭燈引領下,行走于村舍阡陌間,恍若長龍,在廣場處繞圓成圈,猶如龍盤。還有南門社區元宵擺棕轎,是多支棕轎隊同時上場,圍著火堆轉擺棕轎,在鑼鼓聲和吶喊助威聲中,視覺沖擊,心靈震撼,棕轎踏火,人神共娛。正月十五夜,楓亭鎮萬人大游燈,花盆菜頭燈、驅邪蜈蚣燈、百戲彩架燈,燈燈出奇,彩車流光溢彩;十音八樂隊、女子腰鼓隊、車鼓隊聲樂喧天;五色旗、龍虎旗、旗幟招展;舞龍舞獅,百戲雜陳,游者歡暢,觀者愉悅。正月十五,還有涵西街道延寧宮蔗塔祈福,甘蔗截成蔗節,用蔗節搭建出百層高達三米的空心蔗塔,并壘出吉慶字樣,傳承百年,匠心獨運。
正月十六,城廂區鳳凰山街道筱塘社區擺棕轎,棕轎隊伍頭扎箍巾、勁裝綁腿,在熊熊烈火間騰挪跳躍,于火中穿行而出,極具震撼。正月十七,梧塘鎮松東村元宵赤腳踏火,四尺高的柴薪點燃后,燃起沖天烈焰,炭火熾熱之際,抬轎人赤腳從旺火上踏過,來回穿行,驚心動魄。正月十八,南日島浮葉村鬧元宵,有著獨特的閩南風俗,十幾架神轎由年輕人肩抬,沖向大海,水花四濺,踏浪祈福。新度鎮善鄉村,神明行儺出游,巡境布福,尤其以擺神像最為出名,三尊神明的神轎疊搭在一起,三隊人馬相抵旋轉,場面熱鬧歡暢。正月十九,莆禧古城爬刀梯,元宵隊伍繞境巡游后,僮身攀爬高達十七米的刀梯,在梯頂拋擲銅錢,人人舉手,俯身爭搶。寓意納福驅邪、護佑平安。
正月二十,靈川鎮東進村,五帝出郊,自東汾五帝廟出發,馬隊蜿蜒,妝扮各色故事,于山間環行,皂隸舞開道舞蹈,古樸莊重。江口鎮東岳觀元宵,媽祖文化、僑鄉文化大展示、坐刀轎、打鐵球、燈展,豐富多彩、場面熱烈。正月廿四,笏石鎮北埔村萬人鬧元宵,傳統、古樸的元宵巡游,大旗、清道、馬隊、妝駕、執事、鑾駕一應俱全,家家戶戶,恭接行儺。白塘鎮鎮前村打鐵球,元宵巡游時,乩童用布滿尖刺的鐵球擊打背部,甩打激烈,流血披身,再現四百年前莆田人英勇抗倭、抵御外侮的英雄氣概。正月廿四的元宵夜,白塘鎮上梧村金針穿腕,吃香、踢炭火,參與者在神秘熱烈的鈴鼓、吟唱聲中,用金針穿腕,咬香嚼火,赤足踢散炭火,香塵四起。上梧村、鎮江村沖花,村民自制的煙花材料以竹筒裝填,排列整齊,點燃后噴出兩米多高的火花,僮身們赤膊上陣,身體前傾,將裸露的上半身伸至火花之間,任火花噴濺,贏得人們的陣陣喝彩。正月廿六,白塘鎮洋尾村“跑廿六”,由200多匹馬和數百名村民組成的巡游隊伍長達上千米,其中100多名少男少女扮飾成民間傳說中的人物騎馬游鄉,祈求新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正月廿九,莆田元宵接近尾聲,文峰宮燭山燭船,尾暝元宵,這一夜祈福求安的蠟燭在剩下二寸許時先予吹滅,到二月初一,各家各戶再請回點后的“燭腳”,回家繼續點燃,寓意把所有喜氣、好運帶到新的一年。
二月初一,龍橋街道泗華村千人搶豆丸,村民將紅豆丸分裝到碗,小伙子們手托托盤,在火銃聲中,躍高撤盤,豆丸傾碗而出,老老少少俯身撿拾,有的凌空截奪,搶到豆丸就仿佛搶到了一年的福氣和好運。二月初二,黃石鎮下江頭的打鐵球,傳承延續莆田人英勇抗倭的民族精神,鐵球擲打背部以示無畏強敵,伴隨神轎的鈴鼓歌歡樂喜慶,極具特色。
在近一個月莆田城鄉歡慶元宵節的過程中,都離不開車鼓表演、舞龍舞獅、舞九鯉、十音八樂、迎神儀仗隊、馬隊、妝架等盛大隊伍。元宵期間,鑼鼓喧天,樂聲悠揚,穿街走巷,鄉民們抬菩薩神像行儺。家家戶戶廳堂擺設香案,焚香放炮,化“貢銀”,燒柴草,祈求來年日子更紅火。有的還把舞龍舞獅接到家門口表演,祈求新春吉祥如意。在鬧元宵的日子里,莆田鄉村普遍演戲謝神,戲棚上鼓吹管弦,珠喉韻囀,元宵夜莆仙戲演出更是好戲連臺。除此之外,群眾性文化活動更是精彩紛呈,還有裝飾假山彩閣、擺齋菜、放焰火、演木偶戲、燈謎競猜、書畫展覽等。別具特色的莆田鬧元宵,讓年味更濃厚,它把歡樂、吉祥送到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