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謀生謠
正月擺花炮,二月權做豆腐。
三月擔黃仔,四月扎蒜頭。
五月畫虎卵,六月煮仙凍。
七月破西瓜,八月炊芋頭。
九月糊紙鷂,十月爌菜頭。
十一月紅柑紅。十二月香燭共燈籠。
【注】①豆腐(daò):豆腐。②黃仔:黃梅。③仙凍:一種凍狀涼粉。④破:剖。⑤紙鷂:風箏。⑥爌:文火久煮。
這是一首鄉土風味很強的歌謠。既寫實又生動地唱出了舊時代那些隨著季節更替,不斷轉換商品的小販們,一年到頭十二個月,不得不每個月變換花樣,不是沿街叫賣時鮮果蔬,就是擺攤販售節令暢銷品,從事著浪跡街頭,既辛苦又獲利無多的營生,艱難謀生。
這首歌謠在遣詞造句用字方面,最出彩的是動詞的使用。
正月有兩個重要的節日春節和元宵。由于歷史原因,我們莆田地區春節(俗稱做歲)的時間跨度特別大,從除夕直至初五。元宵節的時間跨度更大,莆田各地各鄉村各社區的元宵心(既各地鬧元宵的日期)并不統一于正月十五,而是從正月初六至正月底每天輪流著鬧。過年鬧元宵免不了放炮仗,因而整個正月都是炮仗暢銷的日子。設攤賣炮,由于花樣品種眾多,必須把各種花炮鞭炮全都擺放展示出來,于是“擺”字沖喉而出。
二月似乎沒有什么新鮮果蔬上市。小販們就暫權做豆腐販賣,于是“權”字信口唱出。
三月黃梅天,正是梅子成熟時。小販們就擔著黃仔沿街叫賣,于是“擔”字跳躍眼前。
四月大蒜收成了。大家都知道我們莆田人喜歡吃本地菜,凡是本地菜都可以賣出更好的價錢。為了證明大蒜是本地的,小販們就把蒜頭和蒜薹扎成捆連著賣,于是,“扎”字竹成于胸。
五月有個重要節日“五日節”(端午節)。五月初五中午,家家戶戶燒好午時水給小孩子洗好澡后,就給小孩子每人一個內裝煮熟的雞卵(蛋)或鴨卵和鮮桃的小網袋。什么是畫虎卵呢?原來,舊時人們以為兇猛的野獸可以嚇退邪祟,就在卵殼上描畫老虎以驅邪,于是“畫”字涌上心頭。
六月到了,天氣漸熱,仙凍是消暑的好食品。仙凍味道清香可口,口感涼快爽滑,既可消暑解熱,又可利濕除毒,在夏日非常暢銷,叫賣之聲不絕于耳。仙凍是用一種俗稱仙草的唇形多年野生草本植物的葉子,放入石灰水中浸泡之后,磨漿取汁,煮后冷凝成的凍狀涼粉,于是“煮”字浮現腦海。
七月赤日炎炎,西瓜大熟。此時的西瓜瓤沙汁甜,是祛毒利尿、消暑解熱的好果品。過去少見小型瓜,多為大型瓜,所以西瓜許多時候是剖開來分成幾瓣出售的。把東西切開這個動作,莆田人少用剖、劈,多用破,于是“破”字躍然紙上。
八月也有一個重要的節日中秋節。莆田的風俗是中秋節那天的晚餐有兩樣食品是少不了的,那就是炒米粉和芋頭。芋仔一般是拿去蒸的,莆田人平常把蒸說成炊,于是“炊”字流出筆端。
九月秋高氣爽風透(大),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莆田人把風箏叫做紙鷂。制作紙鷂有好幾道工藝,人們習慣把整個制作過程稱做“糊”,于是“糊”字信手拈來。
十月冬天來臨了,菜頭上市了。俗諺云:“冬吃蘿卜夏吃姜”,冬天,人們身體中的火氣大,吃菜頭可以敗火,作為應景菜蔬,菜頭就大行于市。菜頭本身沒什么味道,一般須和魚蝦肉蟹等一起久煮方可入味,莆田人把這種烹調法叫做“爌”,于是“爌”字萌于心田。
十一月正是柑紅桔黃時節,小販們就紛紛做起販賣柑桔的生意。
十二月快過年了,人們不是忙著敬神拜菩薩,就是張燈結彩貼春聯。這時候不賣香燭燈籠春聯還賣什么?
請看,除了十一月和十二月未使用動詞外,其他十個月的生意用了十個動詞,十個動詞個個不同,全都適情熨貼,生動無比。歌謠唱的是小販們如何販賣小商品,可十個動詞中并未出現售、賣、販等字眼,足見創作者的苦心孤詣。當然,古老的歌謠是一代人又一代人,代代相傳口口相授一直傳下來的,是在流傳過程中逐漸完善臻美的,各代人民都曾參與其中,由此可窺我莆先民聰明才智之一斑。
在這首歌謠中,最值得研究的是“紙鷂”一詞。部分媒體、書籍都曾刊用這首歌謠,有寫作“紙樣”,“紙鳶”,“紙鶴”。筆者認為,其中,“紙鳶”義對音不對,“紙樣”音似義不對,“紙鶴”則音義全不對。
紙鷂就是風箏。風箏是后起意義。箏是一種古樂器,風箏是用竹篾做架,糊上紙描上彩制成的一種玩具,牽線放在空中,可以飛得很高。裝上弓弦或哨子,迎風能發出響聲,故曰風箏。古時候,人們常把風箏做成鷹狀,故將之稱作紙鳶或紙鷂,現在全國各地民間仍有這種叫法。《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曾寫過一本書,名叫《南鷂北鳶考工記》,說的就是南方人把風箏叫做紙鷂,北方人把風箏叫做紙鳶。紙鳶一詞因唐朝詩人高鼎的《村居》詩句:“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而名聲大噪。紙鷂一詞則知之者甚少。
鳶是老鷹的別稱。鷂就是鷂鷹,形狀像鷹,比鷹小,性兇猛,捕食小鳥,以前在莆田地區常見,莆田人將之稱為老鷂。俗語“老鷂掃雞仔”就是例證。之所以把鷂鷹稱為老鷂,應該是因為古時南遷的老百姓見我們莆田地區的鷂鷹比中原地帶的老鷹小,依照老鷹的叫法將之叫成老鷂。這也證明我們許多莆仙話是與中原(古)漢語一脈相承的,并非憑空而生。
再說“爌”字。部分媒體、書籍把“十月爌菜頭”寫成“十月炕菜頭”,“炕”字音諧義不對,查查字典就明白了。有一本民國十一年出版的書,書名叫做《莆陽明德集》(1965年《莆田縣志》(草稿)中的《歷代莆田人著述及版本存佚》將其列為清末出版物),其中就記載有“羊肉爌豆腐”可治咳嗽的偏方。“爌”與“爌(礦)”同音,發音絲毫不爽。《莆陽明德集》的撰文者是清末明經。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明經是清代貢生的別稱。由此可知,我們的前人早就已經使用過“爌”字了。由于“爌”不是常用字,太冷僻了,難怪后人大都不知道。(陳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