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燈籠,紅春聯,紅團,紅窗花……一對對紅燈籠,一個個大“?!弊郑桓备奔t春聯,奏響了大年的序曲,預熱著新年的溫度,濃濃年味起,滾滾好運來。熱熱鬧鬧,紅紅火火過新年。
過年了,在外奔波的游子們,帶著對團圓的期盼,回眸處見燈火,遙望處見暖陽,帶著一身光芒,一心夢想,奔回家鄉。人生的旅途上也因為有這些掛牽,才染上別樣的溫情;人生的道路上,也因為有這些思念,才染上別樣的幸福;人生的旅行,也因為有這些風景,才增添了美麗的畫面。
春節時家家戶戶掛燈籠,還有個古老的傳說。傳說姜子牙封神時,把最后一個神位封給了別人,自己卻無職無位,只好在某位神仙出游時給打替班。大年三十,眾神都歸位,姜子牙卻沒有地方去,百姓見他可憐,就在門口點上一盞燈,讓他在燈下蹲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過大年時大門口點燈籠的習俗。
在我們莆田,燈籠上還要寫上姓氏,俗稱“姓燈”。大門貼的春聯也是顯示家世的“姓聯”。如鄭姓:“夾漈家聲大,南湖世澤長。”黃姓:“江夏世澤,淮陽家聲。”……“姓燈”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唐末、五代時,莆田人徐寅因居無定所,有一年過年,天官賜福時找不到門,所以徐寅省試時雖考取第一名,卻無狀元之名分。他辭官返鄉隱居延壽溪畔后,整天出去垂釣游玩,朋友造訪,很難找到,多有怨言。有一年過年時,他看到家家戶戶門口掛紅燈,貼春聯,靈機一動,便在自家的燈籠上寫上“徐”字,卻忘了貼春聯。從此以后,朋友造訪,一到延壽,就能找到徐家大門。傳說這年過年天官賜福時,一眼就看到燈籠上的“徐”字。為彌補上次的過失,把“狀元”補賜給徐寅的孫子徐鐸,并賜另一孫子徐銳為進士。在瓊林宴上,宋神宗皇帝聽說新科狀元徐鐸的祖父徐寅當年掛“姓燈”忘貼春聯的故事后,詩興大發,特御書對聯一副賜之,曰:“龍虎榜頭孫嗣祖,鳳凰池上弟聯兄。”一時徐家揚名天下,聲聞鄉里。于是四鄰八鄉的鄉親們都效仿徐家,過年時掛“姓燈”,貼“姓聯”。一年復一年,掛“姓燈”、貼“姓聯”便成為莆田人過年的習俗。
早在唐朝就有使用燈籠起由的記載。史上使用燈是秦漢以后的事,紙制燈籠又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后。春節掛燈籠的習俗始于東漢時期。傳說東漢明帝劉莊尊崇佛教,佛教有新年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說法,于是令皇宮寺廟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門口掛燈。從此就有“過年寺廟點燭山,百姓門口掛紅燈”的習俗。但也有另一種說法,相傳唐明皇過年時在上陽宮大陳燈影,扎結花燈,借著閃爍的燈光,象征“彩龍兆祥,民富國強”。后從宮中傳到民間,成為習俗。
紅燈籠,紅春聯,紅團……紅紅的世界,充滿溫暖,孕育溫馨,孕育祥和。濃濃的年味,勾起美美的回憶。小時候盼過年,因為除了有吃、有穿、有玩、有樂,還有熱鬧的“圍爐”團聚時光……長大后,我們對過年都有了不同的體會,但不變的是對團圓和美滿吉祥的期盼。
春回大地,千山競秀;日暖神州,萬木爭榮。一年年,向夢想出發;一程程,與愛同行;一天天,努力拼搏。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愿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富強!這就是新年的祝愿。(鄭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