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zhuī,組成脊梁的短骨,有頸椎、胸椎、腰椎和尾椎等,統(tǒng)稱脊椎。還有一種樹叫椎,果實如栗子而小,味道如栗子。但這不是本文意圖所在。
椎,又讀chuí,槌也。椎和槌,莆仙讀音都如tuí,聲母從ch變?yōu)閠,這是因為莆仙秉承的是上古的漢語讀音,而上古漢語聲母沒有卷舌音,中古到現(xiàn)代的卷舌音zh、ch、sh,都是由上古的端、透、定三母變來,近似于漢語拼音的聲母t和d。椎,是用來敲擊的器具,如鼓椎、鐵椎(亦作鐵錘)、木椎(莆仙讀音似“莆槌”),也用“槌”字。“椎”也可以作動詞用。如《史記·信陵君傳》:“朱亥袖(藏在袖里)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椎”字在莆仙還有幾個奇怪的讀音。
龜、規(guī)、閨普通話都讀guī。20世紀50年代漢語拼音方案剛公布那會,guī被完整地拼寫為guēi。韻母uēi由三部分構成:u是韻頭,ē是韻腹,i是韻尾。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各種方言在傳承中由于許多原因,漢字發(fā)生著形形色色的音變。其中一種音變規(guī)律是:省略(本質是弱化)韻頭、韻腹和韻尾的一個或者兩個部分,省略同時導致韻腹的轉移。
龜,完整拼音是guēi,北方方言和普通話變身為guī,即省略了原來的韻腹e,韻尾i升級為韻腹。“龜”字莆仙方言讀gū,省略了韻腹e和韻尾i,原來的韻頭u變?yōu)轫嵏埂F蜗煞窖哉f圓規(guī)或規(guī)則、規(guī)律,省略韻頭和韻腹,剩下的韻尾晉升為韻腹,“規(guī)”字讀gī,但是說規(guī)矩,“規(guī)”字卻讀guī。成年人常批評孩子,說“這稚子無規(guī)(guī)矩”,是說這小孩不懂禮貌或行為規(guī)則。閨女的閨,莆仙方言讀音如gēi,省略了韻頭u。同樣是圭作聲旁,“掛”字普通話和中古文讀音一樣,讀guà,當代莆仙方言,也讀guà,但是地道的莆仙方言是讀gèi的,與“桂”字同音,是《唐韻》讀音。中古和現(xiàn)代許多字的a韻,在上古都是歌韻,讀如現(xiàn)在莆仙方言萵苣的萵音。至今掛(guà)的江口和北洋平原口音讀似guè,可見這是聲旁圭的完整讀音guei省略了韻尾i的結果。這樣分析有助于我們理解方言變音及其一字多音的來龍去脈。
這樣分析還有助于破解深藏在許多看似土里土氣的方言讀音背后的漢字。“椎”字莆仙方言除了讀成tuí,還可以省略韻腹,讀成tú,意思是愚鈍。
《漢語大字典》椎:樸實;遲鈍。《漢書·周勃傳》:“勃不好文學,每召諸生說士,東鄉(xiāng)坐而責之:‘趣為我語。’其椎少文如此。”宰相周勃不喜歡讀文章典籍,每次召集儒生說士,面向東而坐,要求他們,“快給我講解”。他鈍樸而缺少文才到如此地步。這個“椎”字,莆仙就讀tú。莆仙人常說某人“椎椎”,謂愚鈍或不精靈。
莆仙俗語“tú頭不連(第5聲)”,有可能是“椎魯樸鈍”或“椎魯樸略”。北宋·曾安止《禾譜》:“民生其間者,雖椎魯樸鈍,……而孝弟之行,誠意之心,醇然無異于三代之盛時。”唐代皮日休《論白居易薦徐凝屈張祜》有“樸略椎魯”語。樸略,質樸鄙野。唐·劉知幾《史通·言語》:“上古之世,人惟樸略。”
椎,《康熙字典》:“音追。通作槌。”所以不妨考察一下“追”字的讀音。追zhuī,《康熙字典》音堆。《論語》有個名言:“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以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來的事物勉力還來得及。唐·司馬扎《蠶女》:“妾家非豪門,官賦日相追。”《蠶女》這個“追”字,就是催逼的意思。文讀音(即中古音)為堆(duī),但是莆仙方言有個很特殊的讀音:dū,是duī省略韻腹i后的讀音。比如,莆仙人會說:張三幾年前向我借了500元錢,昨天我面憑(莆仙音bìng,怒)起來,追(dū)得緊緊,他才還給我了。“追”字讀dū這個音,“椎”字也可以讀成dū,莆仙人常說“我啞椎(dū)”,意思是我一時糊涂或一時沒有想到。“追”讀dū,與“椎”字讀tú或dū可以互相印證。
“椎”在莆仙方言還可能讀如zhū,是中古以來的讀音。女人頭上所盤的椎型發(fā)髻,莆仙方言叫做“圓椎”,讀如yín dū或yín zhū。《漢書·李陵傳》和《史記》都記載,漢昭帝時,霍光派遣李陵同鄉(xiāng)任立政去匈奴招撫李陵。李陵和衛(wèi)律帶著牛肉美酒慰勞漢朝使者,大吃大喝,“兩人皆胡服椎結”。顏師古注:“結讀曰髻,一撮(莆仙音似促)之髻,其形如椎。”兩個人頭上都盤著“圓椎”髻。《漢書·蜀王本紀》:“人萌椎髻左衽,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已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人萌即人民。古蜀國開明王朝存在于公元前好幾百年,那時就已經(jīng)有椎髻的風俗了,可見椎髻是多么古老!
髻,莆仙方言讀guèi,而《康熙字典》引《唐韻》《集韻》等韻書,音計(如莆仙的gèi),又音吉和結(莆仙音gi6和ge6)。可見計、吉、結三音源自guèi之省略。“髻”字在平水韻去聲八霽,與計、勢、歲、桂、銳、稅、綴等同韻,說明莆仙方言“髻”字讀成guèi并非空穴來風。椎、髻二字讀音原來肇始于一個共同的韻母uei!
我讀小學時,同學們流行玩木陀螺,當時叫“圓zhū”,是一個木頭做的圓錐體,揮舞手中的箠子,箠子末端所系的繩索抽打“圓zhū”,使得“圓zhū”在地上不停地旋轉。“圓zhū”者,圓錐(zhuī)也。《戰(zhàn)國策·秦策》:“(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這個“錐”是我們平常所用的鉆孔的工具,現(xiàn)代名叫“錐子”,“錐”莆仙方言讀音如“助”第4聲,近似zhuè。這幾個讀音也是從錐的完整拼寫zhuei省略而來。《字匯》:“鑽(簡體字為鉆)”,穿物之錐也。”“鉆”與“錐”莆仙方言里音近義同,但常常不能夠互相替換。
“啜(chuò)”字作飲,很多莆仙人讀為chuei5。南洋平原的人們讀為dū或zu5、zu7音。比如說將一瓶啤酒“一氣(音kuì)dū下去”。嬰兒吃奶“zu7啊zu7”。其實,《康熙字典》里“啜”字有近十個不同的讀音,都可以用完整拼寫chuei和duei及其各種省略來解釋。破解“啜”字讀音又可以印證“椎”字在莆仙方言里的奇怪讀音tú、dū、zhū。(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