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知府錢順德撰《重修興化城隍廟記》
興化府城隍廟拜亭前中門石柱題名石刻
興化府城隍廟拜亭后中門石柱題名石刻
興化府城隍廟大殿石柱題名石刻
興化府城隍廟拜亭東側通道石柱題名石刻
明代莆人林俊書丹《二忠祠記》
興化府城隍廟位于莆田市區梅園路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原莆田縣醫院)旁,坐北朝南,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我省保持明代古建筑最完整的古城隍廟之一。
明洪武三年(1370),始建興化府城隍廟,由知府蓋天麟將原子城內西北角的軍城城隍廟遷建于現址。弘治二年(1489)拓建。后代屢有增修,現存大殿保持明代營造手法,極為典型,為研究莆田明代中期建筑史的實物資料。現存石刻有明知府錢順德《重修興化城隍廟記》,拜亭石柱上明萬歷、天啟、崇禎時重修城隍廟的石刻題記,大殿石柱上崇禎四年重修的石刻題記;以及原立二忠祠的二通明代碑刻《二忠祠記》《重修二忠祠碑》,今移存城隍廟。現綜錄之,以存史料。
一、萬歷十四年七月興化府知府錢順德撰《重修興化城隍廟記》碣
碣高61.5厘米,寬46厘米。楷書。嵌立于城隍廟大殿后墻上。此碣文錄下:
重修興化城隍廟記
郡縣之地,提封百里,古侯國也。有民人政事,則社稷之寄存焉。水旱豐歉,民食攸關。祈報之事煩,則祭祀之典重。我國家以農立國,太祖高皇帝□受□懷柔百神,命天下郡國遍祀城隍之神,以復古社稷遺意,典至重也。洪武三年(1370),前守蓋公(蓋天麟)奉命擇地北城,創建斯廟,規模粗具,初僅設壇而祭耳。宏(弘)治二年(1489)始建正殿及兩廡大門,塑神像衣冠而坐,復考古禮,題栗主曰:“先農后稷之神,凡地方水旱災祲,有司皆虔禱于是,靈爽式憑,有自來矣。”
今歲(1586)余奉命來守是邦,下車之始,有事謁廟,見殿宇傾圮,慮祀事有闕,而神不饗也。命道士葺而新之,勤其潔治,時修香火,罔或失墜,今而后神人以和,疾厲不生,嘉祥洊至,以答國家無疆之休,詎非重民事者之先務歟,是役也。縻金錢九十二緡,悉余捐俸以助,不敢煩邦人。謹綴始末,以諗來者。
知興化府事、武林錢順德撰
萬歷十四年(1586)歲次丙戌七月谷旦泐石
按:錢順德,武林人。萬歷十四年(1586)由進士任興化府知府。清乾隆《興化府莆田縣志》卷之七職官志·文職官·明興化府知府載“錢順德,常熟人。由進士萬歷十二年(1584)知”,有誤。
二、城隍廟拜亭石柱上明代重修題記
(一)萬歷甲寅(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住持楊大琯、郭稷募修大門、豎屏墻、石砌甬道、廟埕諸處。
拜亭前中門右柱,高232厘米,寬22厘米。楷書。
(二)天啟甲子年(天啟四年,1624),住持楊大琯、郭稷募修正殿、建后殿并儀門、立石柱欄桿、濬眾井。
拜亭前中門左柱,高232厘米,寬22厘米。楷書。
(三)住持楊大琯、郭稷等募建
拜亭后中門左柱,高232厘米,寬23厘米。楷書。
(四)天啟甲子歲孟春吉旦立
拜亭后中門右柱,高232厘米,寬23厘米。楷書。
(五)崇禎乙亥歲(崇禎八年,1635)孟秋(七月)吉旦
拜亭東側通道左石柱,高203.5厘米,寬20.5厘米。楷書。
(六)住持楊大琯、郭稷募建
拜亭東側通道右石柱,高203.5厘米,寬21厘米。楷書。
三、城隍廟大殿石柱上明代重修題記
(一)道士楊大琯、黃鎮、陳貞元、郭稷、鄭璇仝募建
大殿中門左柱,寬29.5厘米,高262.5厘米。楷書。
(二)崇禎四年(1631)歲次辛未季秋吉旦
大殿中門右柱,寬29.5厘米,高262.5厘米。楷書。
四、移存立城隍廟的原二忠祠明代二通碑刻
(一)正德七年(1517)十月邑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林俊書丹《二忠祠記》
二忠祠記
賜進士出身、中順大夫、福建提刑按察司副使、奉勅提督學政、慈溪姚鏌撰文
賜進士出身、資善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鳳山林俊書丹
賜進士出身、文林郎、河南道監察御史、梅峰陳茂烈篆額
莆陽在前宋時有伏節死義之臣二人,曰參知政事、知興化軍陳公文龍,制授通判、攝興化軍陳公瓚。皆出丞相正獻公后,而瓚為叔,文龍為侄。元人之難,文龍首以不屈死,瓚繼之。文龍死,謚“忠肅”,贈太師,廟號“昭忠”;瓚死,謚“忠武”,贈兵部侍郎。事載信史,傳誦人口不衰,而祀事迄未及,闕典也。
屬者公鄉人,南京大理寺左寺左評事徐君元稔,始具二公死節以請。上覽奏嘉嘆,即詔興化前守蒙惠同知李大紀、莆田尹周任,以正德五年(1515)秋八月,度地于城隍之左偏,建祠肖像祀之。其祭品儀式,一視余公闕例者,巡按監察御史王公注體國意而為之者也。是年夏,予觀風至莆,得瞻拜祠下。今郡守張琦、莆田尹歐陽嵩率其宗之人,因以記請。惟自昔忠臣義士,固以死為烈。然其死也,小者系一郡一邑之存亡,而大足以系天下,要皆有不茍然者。
初忠肅公文龍,以度宗咸淳四年登第,坐直言,忤賈似道,擯于家。元兵蹙臨安,謝太后始起公參知政事。公建議守江及欲決戰以死,皆棄不用,卒議降。公尋乞歸養。
益王稱制于閩,乃復以政府召公。漳州叛,命為閩廣宣撫使,招降之;興化石手軍亂,又以公為知軍,平之。元兵復趨閩,勢益熾。建寧,閩之門戶也,則已破;南劍州,閩之咽喉也,則又破;福與泉于興化本唇齒也,則又皆破。公獨發民兵數百,開閫興化,激以忠義,守其城不下。元人日遣使諭降,公皆斬以殉,無免者。會公部將林華、陳淵、通判曹澄孫等賣降,公與母夫人始被執。元將阿刺罕欲降公,且脅之。公指其腹,以節義文章為示,拒甚力。元人不能屈,乃械公送杭,卒不食死。母夫人留福州,亦不食以死。
其從叔忠武公瓚,與忠肅素要忠義。方忠肅開閫,公即率家財五百萬緡,航海以助張世杰軍。及聞忠肅被執,遂舉兵誅林華等,復其城。端宗因命公以通判攝興化軍。公即枕戈厲卒,涕泗感激,以衛其鄉郡。復分遣家兵五百,犄角張世杰,以復邵武。義聲震一時,上下指公為賀。已而城卒破,公猶率其家兵巷戰,力屈被執。元將唆都復欲降公。公叱罵不絕口。唆都怒,遂車裂公,屠其民,血流有聲。公死而興化不可守矣。
夫宋自臨安告變,天下之勢,已盡析而入于北。庶幾為后圖者,猶賴閩與廣也。然閩介于浙與廣之間,閩茍全,則進足恢復浙左右,呼吸兩淮,控引江鄂上下,以興夏少康之業;退猶足屏蔽東廣,以少延漢人西蜀之祀。故守閩,所以守天下也。閩諸郡雖降,興化能固守,則形連勢屬,猶足為之聲聞而綴之,幸或起而應焉。則亦顏魯公守平原,以動河北列郡之幾,將復有同盟而共事者。故守興化,所以守閩也。忠肅死,忠武復死,則興化破而閩盡矣。彼區區東廣,復何恃而能久哉?故二公之死,非獨以其郡與邑,而系于國勢如是也。
昔宋仁宗當策士時,嘗以“忠孝狀元”為祝,自是而策士屢矣。至忠肅公始以孤忠大節、矯然自奮,卒與文信國(文天祥)齊名,收有宋三百年養士之效。公真足表厲天下者哉!
宣和間,金狄犯中原。詔草澤舉兵,迄未有能應之。忠武于是乃獨布衣倡義,抗魯仲連不帝秦之節,橫尸殉國,死有余憤。公亦真所謂“國士”哉!世道之賴豈少也。其祀之也則宜。雖然二公死,節偉矣!元人既盡侵有我中夏,詔訪其子孫錄用之,皆自晦里閭,不一奉詔,固未肯西向而坐也。其視留夢炎輩身為宋臣,以虜庭富貴自饜,忘其君,亦遂忘中國。
嗚呼!彼不愧二公,獨無愧其子孫乎!然則公子孫亦信,所謂世其家聲者矣。予用是,既錄公大節,以告世,乃并其后人牽連書之。
時正德壬申十月望日立石
碑寬84.5厘米,高248.5厘米,厚19厘米。碑身楷書。碑額“二忠祠記”四字,篆書。碑原在城隍廟東二忠祠內,今移存立城隍廟內。(吳國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