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玉皇文化信仰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玉皇信仰在兩岸民間具有廣泛的基礎。1997年,金文亨根據莆田市及福建省和臺灣省民間玉皇信仰普遍性、廣泛性的情況,發起成立全國第一個以研究玉皇信仰為對象的群眾性學術團體——玉皇文化研究會,開始組織玉皇文化學術研究,也把其作為“莆田學”的一個內容。1998年,金文亨擔任莆田市玉皇文化研究會會長后,又創辦主編《玉皇文化研究通訊》刊物,作為學術研究、宣傳莆田歷史文化的陣地和窗口。
2001年,已經從工作崗位退下來的金文亨仍任會長,積極抓好玉皇文化研究會的五件事:一是以文會友,廣交朋友,建立三支隊伍,與大學和科研部門建立密切聯系;二是組織學術研討活動;三是發展農村旅游、做好二十六個研究基地(分會)所在地方旅游景區景點建設、文物保護工作;四是加強與臺灣民間往來和文化交流;五是做好慈善工作,為老百姓做好事。同時,組織全國和國際性玉皇文化學術研討會,編輯出版一批文集、專著。
他還繼續研究莆田歷史文化。先后發起、組織、主持召開8次全國性和2次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主要有:1997年底,參與組織全省“民俗與旅游學術研討會”在莆田召開;1998年秋,在莆田壺公山上召開全國“玉皇文化與旅游學術研討會”,通過全國學術研討會,把壺公山和凌云殿作為名片推出去,凌云殿建設發展邁出突破性一步;1999年,市玉皇文化研究會與大洋鄉黨委、政府聯合在大洋舉辦全省性“張公文化與旅游學術研討會”。會后,主編《永興巖與大洋》一書。不久,永興巖被列為福建省風景名勝區。1999年,他主持的玉皇文化研究會和平海天后宮聯合舉辦平海天后宮建宮一千周年慶典活動。2006年金秋時節,在秀嶼區平海舉辦莆田市首屆玉皇文化節。省市領導出席會議。會上進行學術交流,考察平海,舉辦文藝晚會,出版《尋游平海》一書。2008年夏,與臺灣天公廟聯誼會聯合舉辦“玉皇文化與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會上編輯出版《兩岸學者論玉皇文化》《素描秀嶼》《玉皇文化研究十年》三本書。兩岸學者專家一百五十多人參加。臺灣六座玉皇殿以及新加坡玉皇殿都派代表與會。會上還向汶川災民捐款二十多萬。組織召開“國際玉皇文化學術研討會”,于2012年10月與莆田學院中文系、臺灣天公廟聯誼會、中國神話學會、華中師范大學道家與道教研究中心、新加坡北辰宮等九個單位聯合在莆田舉辦。八個國家學者與會。會前編輯出版《海內外學者論玉皇文化》《問道壺公山》《閩臺玉皇信仰》三本書。舉辦大型玉皇祭典,考察部分玉皇殿。新聞媒體都作了報道。2016年,組織“施瑯與媽祖學術研討會”,編印《施瑯與媽祖》《媽祖的足跡》二本書。莆田市玉皇文化研究會開始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近10多年來,他又先后發起、召開全省性、閩臺、全國性和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又得到海內外學者支持,都取得圓滿成功。
除此之外,金文亨還積極做好對臺學術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與臺灣省草湖玉尊宮等二十多座玉皇殿和新加坡北辰宮保持不斷往來,相互交流;還聯合舉辦兩岸的、國際的學術研討會,共同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搞好慈善工作,大力弘揚慈善文化。莆田市慈善總會成立,市玉皇文化研究會捐款一百萬;汶川地震捐款二十一萬;每年慰問100至200戶困難戶和百歲老人;還堅持慰問市福利院殘疾人、國際兒童村孤兒、市聾啞學校學生、莆一中新疆班學生等。莆田市玉皇文化研究會被莆田市人民政府評為“慈善之家”。
從金文亨論文、專著、文集成果等,我們不難看出他對故土的真摯之情;也不難看到每一部專著的字里行間,都跳動著他對興化父老鄉親的熱愛之心。他有很強的奉獻精神,有嚴謹的治學態度,有較高的學術素養,更有鍥而不舍的可貴品格。正如他所說:“對莆田歷史文化探討和研究,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和付出艱辛的勞動,更需要勇敢的開拓、責任的擔當、執著的奉獻精神。”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無論是繁忙的行政工作還是節假日,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他不辭辛苦,不怕困難,廢寢忘食,伏案疾書,有時通宵達旦,為莆田的文化學術研究,默默地付出心血和汗水。在老金影響、推動下,近10多年來,在莆田掀起一個研究莆田歷史文化的浪潮,“莆田學”學術研究蔚然成風,其領域涉及莆田文化各個方面,人物、科舉、旅游、經濟等等,據不完全統計,“莆田學”研究著作達到數十部,且多是自發的。
金文亨有著較自覺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勤于思考又嚴謹務實,三十多年來他把“莆田學”當成一項事業來做,傾注了畢生的精力。他研究“莆田學”有著自己的特點:一是,他不但提出莆田歷史文化積淀豐厚,且有鮮明的特征,又作為一門學問,一個學科進行研究,而且親力親為,三十多年堅持不斷地有計劃地組織專家學者對“莆田學”進行深入研究,從不間斷。二是,研究領域較為寬廣,既研究古代莆田歷史,還研究近代史的地方史,又研究經濟、文化、教育、宗教、民俗、莆田戲劇、交通,涉及領域廣;既研究歷史事件,又研究歷史人物,及其遺址遺跡。三是,注重第一手文獻資料搜集,又進行田野調查,進行對證,既重文字資料,又重口頭傳說,互相補充。四是,把研究莆田置于全國大背景之下,敢于提出自已的見解,發表的著作、論文觀點新穎,如《湄洲灣開發利用》是第一本研究莆田經濟成果的著作;《閩中人民革命史》是第一本莆田紅色文化專著;《莆田縱橫》是第一次從縱橫兩方面全面介紹莆田歷史文化內容,被譽為“莆田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五是,既重史,又重文,遵循寫作“信、達、雅”原則,他出版散文集、著作或論文注意通俗,作品面向廣大讀者,文字通俗易懂,頗受讀者歡迎。(李福生)